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蔡联群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区域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支撑,在统筹推进“三位一体”改革中大有可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温科院”)坚持“以农立校”办学理念,全面激活高校党组织效能,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先行先试”,全面把握、充分发挥“科教融汇”天然优势,不断完善“顶层—中层—基层”制度体系,建立“院校共治、二级管理、专所一体”管理模式,在一体围绕、一体服务、一体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衔接互动中,健全以“全链条贯通、全领域融合、全周期引育”为核心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体系,走出一条“教育强农、科技兴农、服务富农”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实践中打造了“温科样板”。
教育重塑:全链条贯通,打造新农人教育主阵地
以教育为先导,将人才培养改革作为一体化改革的牵引性工程。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双高”要求对教育综合改革重塑提出新需求。为培养更多新时代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从紧密对接农业产业需求、匹配布局人才培养到输送人才流动发展,温科院以党建强基为支点、“产学研创推”为路径、“农科教”全融合为支撑,构建起“教科产创培推”全链条贯通的教育改革机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型”教育教学变革生态。
构建“大国三农”涵育大格局,厚植爱农情怀。温科院致力于把耕读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学农事农、爱农兴农情怀。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动,打造“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打通立德树人组织“最后一公里”;上好“泥土味”思政课,将“课堂”搬到“田间”,实施“触动—感动—行动”渐进式思政课程改革;实施“耕读校园”工程,构建以“天地为课堂 万物为教材”的耕读文化育人体系,打造劳动教育生态圈,实施“五一”爱农劳动教育计划,深化“五彩耕读园”等劳动育人品牌,建立了涉农专业学生1个月的驻村驻园学习实践、3个月的生产轮岗实践、6个月的毕业综合实践的耕读机制。
构建“产学研创推”全程培养新模式,提升兴农能力。 温科院以“五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群和有组织科研为核心,重新布局二级学院,新成立智慧农业工程学院,迭代提升数字经济学院、数智技术学院,促进学科交叉、汇聚与融合;以“产”为引领,建设“专一产、接二产、连三产”专业集群;以“学”为核心,构建“双元三阶四融”人才模式,围绕“立德树人”一条主线,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按照“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拓展”三阶递进实施,构建“教学与生产过程融合、教学与科学研究融合、教学与技能竞赛融合、教学与创新创业融合”四方融合培养机制;以“研”为基础,协同推进“科教融汇”,建立科研与教学“师资、平台、成果”的三转机制;以“创”为驱动,“双创”孵化拓宽教学边界;以“推”为发展,构建教育教学与“三农服务”多形式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联动体系,推广服务提升教学成效。三年来,温科院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1.1万人,赴山区26县就业创业1522人,培训产业带头人、乡村工匠、现代农业接班人、高素质农民等5.61万人次。学生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构建校地行企互通联动优生态,全面提升适应性。围绕“一体两翼”,温科院建成1.6万平方米的浙南农业科创园,与大北农等头部企业共建11个产业学院、79个紧密型校企合作平台。如,聚焦农机装备产业,牵头建立全国智能农机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宠物产业,建立浙南宠物诊疗产业研究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附属第一动物医院,对接平阳县,牵头成立全国宠物行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拥有宠物洗澡机等专利21项、国家标准2个,帮助企业提质增效1.2亿元,有效释放了多元育人主体协同的“倍增效应”。
科技赋能:全领域融合,打造浙南农业科创策源地
以科技为引领,健全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农类科研创新体系。温科院立足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引领地方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增值赋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方向—团队—设施”一体、“研究—服务—转化”一体的机制,深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有组织科研,构建“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全领域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构筑“产城人”共荣型的多元科创生态。
开展“立地式”科研,聚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温科院充分发挥“探头”“触角”作用,把田间地头遇到的难题“带回来”,在学校高能级平台“深研究”,再将自主科创成果“推出去”,重点在粮食、蔬菜、花卉、畜牧等十大主导产业开展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三年到位科研经费超1亿元。例如,开展金线莲林下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使种植成活率提高至90.2%,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攻关“卡脖子”问题,聚力打造浙南育种高地。温科院围绕水稻、玉米、番茄、花椰菜等主导产业,聚焦种子“芯片”,组建种子种苗攻关团队12支;采取“南繁北育”科研育种方式,育成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水稻Y两优系列、花椰菜“欧松”系列等新品种24个。其中,水稻品种及种质资源推广1800余万亩,甜玉米种质创制与推广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瓯秀”番茄成为进口番茄重要替代品种。
开展“下沉式”服务,聚力全域示范推动共富。温科院面向县域,整合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队等资源,与永嘉、文成等温州山区5县建立实体化产业研究院,至少选派3名干部全职入驻,涉及合作经费1.1亿元。如,泰顺县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在泰顺大安乡引进樱桃番茄新品种,扩建80多亩数字大棚,带动130余户村低收入农户参与建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200万元以上;打造全员联动服务示范推广新体系,选派科技特派员133人次、组建服务团队55支,打造精品示范区(基地)80个,推广“金玉甜、温科糯”玉米等新品种、生物菌肥等新技术700余万亩、500余万羽,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超7亿元。
人才支撑:全周期引育,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地
以人才为核心,深化引育用相结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温科院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教育家精神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将学校事业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有机融合,持续深化“如何引、如何育、如何帮、如何评、如何用”改革举措,构建“两套体系、三大工程”全周期引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共成长、同命运”的共赢型人才发展生态。
实施“凤凰英才引进工程”。温科院坚持内培外引、校企双聘共育,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围绕专业建设规划和科研重点方向,优先满足重点团队、重大项目、重大需求的人才需求,全职聘用柔性引进院士等人才,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领军人才大阵地。
实施“头雁领航示范工程”。温科院以打造“金师”为目标,构建以“培”育师、以“产”促师、以“赛”强师、以“评”助师的递进式、立体化培养模式,以“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为成长通道,制定全生命周期学习提升方案;协同产业打造四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入选教育部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实施“猎鹰展翼提升工程”。温科院健全分类考核办法,兼顾高职教育和科学研究两套体系,根据岗位属性,建立以高校分类管理改革为基础的分类考核评价办法;优化岗位聘任体系,完善人才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加大对知识创新、技术升级、产业转型贡献等要素的评价权重,进一步优化各系列职称量化赋分标准;持续推进“惠师工程”,进一步深化“暖心留人”环境。
(作者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