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来源:潮新闻2024-08-30 19:11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之江文化中心整体外观图。浙江文投供图

  还记得,一年前的8月29日,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开放。

  山水筑境,江南韵味。杭州市西湖区江涵路上,矗立起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四大金刚”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这处由“四馆一中心”组成的文化地标,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既添颜值,又增内涵。

  一年间,之江文化中心展陈精湛、活动常新,吸引着全国各地访客纷至沓来。之江文化中心究竟是怎样做的?今后又将如何发展?近日,我们再次前往探访。

  热度:年访客约830万人次

  之江文化中心总是从一大早开馆就开始热闹了。在这里,不仅有“浙江一万年”“越山向海”等常态展,推出第二届“大地拾遗”青少年创意设计(装置)展等特展,还举办了“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西湖悦读”等多场重量级文化活动。

  走入博物馆,现有的“蔚为大观——浙江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等14个展览种类丰富,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寻到乐趣和共鸣;

  图书馆门口,背着大书包的年轻人安静地排队等待。一开馆,他们便融入了书的海洋。全馆3000个座席上,甚至书架周围,渐渐地满是读书、找书的人;

  非遗馆的古戏台上,来自全省各地的戏曲团队轮番登场,从装扮到吟唱,近距离和观众接触。大人们坐在台下,孩子们聚在台前,聚精会神地欣赏着;

  文学馆推出“文学四季在浙里”,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览,吸引了众多爱好文学的“铁粉”。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6月1日至10日,“混生丛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文澜展厅进行。浙江图书馆供图

  四大场馆取消提前预约后,在门口刷刷身份证就可入馆,更为便捷。

  “带好干粮,在这里我能逛一天”“之江四馆怎么玩”……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图文并茂地分享着之江文化中心的展览和活动,甚至推出了“攻略”。

  这里有丰富的馆藏,蕴含着厚重的历史。

  作为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的常设通史展,“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每天人气爆棚。万年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良渚,文明璀璨;千年宋韵,东南乐土;百年红船,开天辟地,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全面系统梳理浙江一万年历史文化谱系,见人见物见精神……近5000平方米的展览总面积,是武林馆基本陈列的2.5倍,近两千件(组)文物,让展览结构、框架、脉络更为清晰。有人计算过,看完整个展览大约要走一万多步。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从4万多个展览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捧回这个重磅大奖,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这是在专业领域对我们展览效果和学术水平的最高肯定。”

  这里有浩瀚的书海,提供了美味的精神食粮。

  浙江图书馆馆长胡海荣介绍:一年来到之江馆的读者总数超123万人次,外借文献超110万册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近500场,超300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活动。“这些数据都大大超过原总馆曙光路馆区。去年,浙江图书馆包括孤山、曙光路、大学路、嘉业藏书楼、之江馆在内的五大馆区,所有图书借阅量加一起是200余万册。”

  这里有生动的体验,带来沉浸式的感受。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非遗展示。浙江省非遗馆供图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孩子们常常跟着手艺人,在非遗体验的展台前有模有样地提问、学习。馆长郭艺说:“省非遗馆的优势,也许就在于鲜活的内容和互动性。”翻开周年运营报告,是一条长长的成绩单:举办到非遗馆过传统节、之江非遗大讲堂、“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等活动21场;开展木板水印、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体验895场次;开展传承·致未来——非遗薪火研学体验活动140场……

  这里有智能的互动,营造出活泼的氛围。

  浙江文学馆四楼,是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厅。“数字化激活了文学的另一种表达。”馆长程士庆说,浙江文学馆的展厅里有一株“智慧之树”,与人们热情互动。开馆以来,它收到了接近4500个问题。被问到最多的是“介绍一下鲁迅”“鲁迅有多少笔名”和“鲁迅爱吃零食吗?”

  部分文化场馆有个“新馆效应”魔咒:开馆新鲜劲一过,访客寥寥,最终“白天晒太阳、晚上照月亮”。之江文化中心打破了这个魔咒——据统计,开馆运营一年来,之江文化中心吸引访客约830万人次,在全国名列前茅。举办活动3312场次,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更是活动火爆,做到了从“开门红”到赢得“满堂彩”,再到“流量长红”。

  温度:不仅“听劝”更是“宠粉”

  论地理位置,之江文化中心远离杭州市中心,附近许多楼房还在建造,常住人口密度也不高。是什么让之江文化中心收获这样的青睐?采访中,我们在各个场馆找到了答案——除了高质量的展陈和活动外,还有真诚和热情的服务。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市民游客徜徉在光影交织的数字展览《丽人行》中。记者 魏志阳 丁珊 拍友 娄晓涵 摄

  温度,在每个展区的观众意见本里。

  陈水华说:“省博物馆的这些意见本不是摆设,我们一日一收集,一日一处理。”他打开钉钉群,当天的观众意见被整理成表格,发送给相应的负责部门,并很快收到反馈。

  椅子不够坐了、展柜没及时擦干净、有时是纠正展览内容中的小错误……每一条观众意见,几乎都做到了有反馈。馆区的工作人员会主动联系提意见的观众,告知他们处理结果,并表达感谢。

  温度,在每天巡馆的步伐里。

  因为互动体验较多,省非遗馆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访客询问。他们每天巡馆两次,自查问题,并帮助访客解决问题。展品损坏找谁,盖章的油墨用完了找谁……一一责任到人。他们每天的运动步数,在朋友圈中总是名列前茅。

  温度,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

  体验到底好不好?还有哪里需要完善?开馆之后,各位馆长一有时间,就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相关文章,从正文到评论区,一条条看下去。

  比如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原本的闭馆时间为下午5时。打从开馆之日起,“开设夜场”的呼声就不绝于耳。综合考虑人员、经费等原因,浙江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中心开设了一间营业至晚上8时的“城市书房”。

  温度,还在不断更新的产品中。

  “靠在阳台吃黄酒棒冰,我吃一半,太阳吃一半,我没和太阳计较,因为太阳也很热。”一位小读者在浙江文学馆的留言板上留下了一首小诗。程士庆常常来到这块留言板前,一一品读观众作品。

  “文学馆不是文学界的资料室,而是公共文化设施。”程士庆说,文学馆应当成为一方精神疗愈的空间。

  浙江文学馆正是这么做的。首先,文学公共服务产品精细化。比如,留言板增加搜索功能,不管多长时间后再来这里也能找到当年的足迹;在大厅设置“文学日历”,标注每个日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文学热力值”让人一屏纵览全国重要文学活动的动态数据。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文化场馆心系百姓,努力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老百姓也关心文化场馆,一点一滴地呵护着之江文化中心的成长。

  一条条建议,一点点推动着进步。之江文化中心不仅“听劝”,更是“宠粉”。

  今年暑期,非遗馆推出了“风华万代——昆剧经典剧目专场”常态化演出,每个周末,青春靓丽的浙昆演员登台,上演《西厢记》《牡丹亭》《蝴蝶梦》《玉簪记》等经典大戏。一开始,演出安排在周日晚上,一些外地的戏迷遗憾地说参与不了,没过多久,演出时间调整到周六下午。

  “通过活动,我们也结识了许多戏曲的‘忠粉’。”郭艺说,演出前,馆方会颁发摄影证,让观众在不打扰观演的位置拍摄。“来浙江省非遗馆听昆曲吧”,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浙江省非遗馆,这样的帖子有很多,帖中满是精心制作的图文,其作者很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也是让郭艺颇感自豪的地方。她说:“年轻人找到了文化自信。”

  高度:求新求变,不断生长

  四馆“各美其美”,同时也“美美与共”。

  午饭时间,之江文化中心的地下一层常常人头攒动。吃饭、喝茶、买潮玩、听音乐……这里既可以通向各个文化场馆,又有独立的商铺和体验区,调性和之江文化中心十分匹配。

  为打破“散拼运营”可能导致的文气人气不足、商业味过重等弊端,之江文化中心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形成一道“4+1+N”的关系算式,即:“4个场馆委托授权主体+1家一体化运营主体+N个服务商”的委托运营模式。

  也就是说,四馆聚焦自身专业展陈,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公共空间统一授权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一体化”运营,提升空间运营管理专业化,优化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中)和徐贵祥(右)在浙江文学馆,与青少年学生、文学爱好者互动交流。记者 董旭明 俞碧寅 摄

  依托这样的改革创新之举,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闪亮登场。

  8月17日至20日晚,之江文化中心推出了“之江奇妙夜”活动,吸引了上万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夜学、夜市、夜食、夜游……多维度一站式夜间文化消费新体验,点亮之江夜经济,绘就夏日文化空间“人气+文气”新画卷。

  8月20日晚上,豆神大语文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窦昕来到之江文化中心开课,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百名小朋友及家长一起,从新时代角度品读宋韵文化——这是“之江奇妙夜”特别公益活动。

  “听说窦老师来杭州,马上就跟着爸爸和奶奶一起来听课了,看到这里有这么棒的文化场馆,真的非常有意思!”来自连云港的陈思涵同学说。听说现场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窦昕立即表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创新文化空间里开课十分难得。也希望大家听完宋韵文化的课,再去这些场馆亲眼看看,一定能有更大的收获!”

  如今,之江文化中心已满周岁,成长路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各馆也将从百姓需求出发,不断深化内容、提升服务。

  比如,更酷炫的展示。

  想象一下,戴上AR眼镜,亲眼看到陶瓷制作的全过程,甚至还能“参与”其中。未来的省非遗馆,将借助相关技术,帮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精湛技艺的魅力。

  比如,更便捷的体验。

  图书馆1、2楼的每排书架上方都安装有摄像头,总共300多个;3、4楼的角落还有机器人正在“休息”,他们是夜晚才“上班”的“员工”。通过摄像头和机器人对书的盘点,读者通过手机小程序,便可以精准、快速找到心仪的书。这样的智能识别精度逾96%,试运营完毕后,这套智能系统将于9月整体上线。

  比如,更深厚的滋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高质量的服务,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做到了“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它还想进一步“改变观众”。正如陈水华所言:“博物馆吸引来了观众,就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走出博物馆之后,依然能够回味其中的文化滋养,并将这些美好体验融入日常。”

  程士庆也一直有个愿景,希望浙江文学馆能够成为人们在之江文化中心的最后一个站点。“在其他馆逛完之后,人们来到文学馆,能够坐下来,感受文学氛围,整理自己的心情,回味这充实的一天,生活的美好油然上心头。”

  浙水敷文,文润之江。浙江大地,曾孕育出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

  一年来,之江文化中心这个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空间,宛若一颗种子,逐渐破土。今后,它将和周边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艺创小镇等文化地标一起,进一步大展拳脚。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它将不断求新求变、茁壮生长,滋养一代代人的文化生活。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钱江观潮正当时

  • 内蒙古准格尔旗:建设绿色矿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2024-09-14 09: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