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来源:潮新闻2024-08-30 19:11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之江文化中心整体外观图。浙江文投供图

  还记得,一年前的8月29日,之江文化中心正式开放。

  山水筑境,江南韵味。杭州市西湖区江涵路上,矗立起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四大金刚”和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这处由“四馆一中心”组成的文化地标,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既添颜值,又增内涵。

  一年间,之江文化中心展陈精湛、活动常新,吸引着全国各地访客纷至沓来。之江文化中心究竟是怎样做的?今后又将如何发展?近日,我们再次前往探访。

  热度:年访客约830万人次

  之江文化中心总是从一大早开馆就开始热闹了。在这里,不仅有“浙江一万年”“越山向海”等常态展,推出第二届“大地拾遗”青少年创意设计(装置)展等特展,还举办了“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西湖悦读”等多场重量级文化活动。

  走入博物馆,现有的“蔚为大观——浙江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等14个展览种类丰富,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寻到乐趣和共鸣;

  图书馆门口,背着大书包的年轻人安静地排队等待。一开馆,他们便融入了书的海洋。全馆3000个座席上,甚至书架周围,渐渐地满是读书、找书的人;

  非遗馆的古戏台上,来自全省各地的戏曲团队轮番登场,从装扮到吟唱,近距离和观众接触。大人们坐在台下,孩子们聚在台前,聚精会神地欣赏着;

  文学馆推出“文学四季在浙里”,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展览,吸引了众多爱好文学的“铁粉”。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6月1日至10日,“混生丛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文澜展厅进行。浙江图书馆供图

  四大场馆取消提前预约后,在门口刷刷身份证就可入馆,更为便捷。

  “带好干粮,在这里我能逛一天”“之江四馆怎么玩”……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图文并茂地分享着之江文化中心的展览和活动,甚至推出了“攻略”。

  这里有丰富的馆藏,蕴含着厚重的历史。

  作为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的常设通史展,“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每天人气爆棚。万年上山,稻作起源;五千年良渚,文明璀璨;千年宋韵,东南乐土;百年红船,开天辟地,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全面系统梳理浙江一万年历史文化谱系,见人见物见精神……近5000平方米的展览总面积,是武林馆基本陈列的2.5倍,近两千件(组)文物,让展览结构、框架、脉络更为清晰。有人计算过,看完整个展览大约要走一万多步。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从4万多个展览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捧回这个重磅大奖,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这是在专业领域对我们展览效果和学术水平的最高肯定。”

  这里有浩瀚的书海,提供了美味的精神食粮。

  浙江图书馆馆长胡海荣介绍:一年来到之江馆的读者总数超123万人次,外借文献超110万册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近500场,超300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活动。“这些数据都大大超过原总馆曙光路馆区。去年,浙江图书馆包括孤山、曙光路、大学路、嘉业藏书楼、之江馆在内的五大馆区,所有图书借阅量加一起是200余万册。”

  这里有生动的体验,带来沉浸式的感受。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非遗展示。浙江省非遗馆供图

  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孩子们常常跟着手艺人,在非遗体验的展台前有模有样地提问、学习。馆长郭艺说:“省非遗馆的优势,也许就在于鲜活的内容和互动性。”翻开周年运营报告,是一条长长的成绩单:举办到非遗馆过传统节、之江非遗大讲堂、“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等活动21场;开展木板水印、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体验895场次;开展传承·致未来——非遗薪火研学体验活动140场……

  这里有智能的互动,营造出活泼的氛围。

  浙江文学馆四楼,是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厅。“数字化激活了文学的另一种表达。”馆长程士庆说,浙江文学馆的展厅里有一株“智慧之树”,与人们热情互动。开馆以来,它收到了接近4500个问题。被问到最多的是“介绍一下鲁迅”“鲁迅有多少笔名”和“鲁迅爱吃零食吗?”

  部分文化场馆有个“新馆效应”魔咒:开馆新鲜劲一过,访客寥寥,最终“白天晒太阳、晚上照月亮”。之江文化中心打破了这个魔咒——据统计,开馆运营一年来,之江文化中心吸引访客约830万人次,在全国名列前茅。举办活动3312场次,春节、五一等节假日更是活动火爆,做到了从“开门红”到赢得“满堂彩”,再到“流量长红”。

  温度:不仅“听劝”更是“宠粉”

  论地理位置,之江文化中心远离杭州市中心,附近许多楼房还在建造,常住人口密度也不高。是什么让之江文化中心收获这样的青睐?采访中,我们在各个场馆找到了答案——除了高质量的展陈和活动外,还有真诚和热情的服务。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市民游客徜徉在光影交织的数字展览《丽人行》中。记者 魏志阳 丁珊 拍友 娄晓涵 摄

  温度,在每个展区的观众意见本里。

  陈水华说:“省博物馆的这些意见本不是摆设,我们一日一收集,一日一处理。”他打开钉钉群,当天的观众意见被整理成表格,发送给相应的负责部门,并很快收到反馈。

  椅子不够坐了、展柜没及时擦干净、有时是纠正展览内容中的小错误……每一条观众意见,几乎都做到了有反馈。馆区的工作人员会主动联系提意见的观众,告知他们处理结果,并表达感谢。

  温度,在每天巡馆的步伐里。

  因为互动体验较多,省非遗馆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访客询问。他们每天巡馆两次,自查问题,并帮助访客解决问题。展品损坏找谁,盖章的油墨用完了找谁……一一责任到人。他们每天的运动步数,在朋友圈中总是名列前茅。

  温度,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

  体验到底好不好?还有哪里需要完善?开馆之后,各位馆长一有时间,就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相关文章,从正文到评论区,一条条看下去。

  比如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原本的闭馆时间为下午5时。打从开馆之日起,“开设夜场”的呼声就不绝于耳。综合考虑人员、经费等原因,浙江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中心开设了一间营业至晚上8时的“城市书房”。

  温度,还在不断更新的产品中。

  “靠在阳台吃黄酒棒冰,我吃一半,太阳吃一半,我没和太阳计较,因为太阳也很热。”一位小读者在浙江文学馆的留言板上留下了一首小诗。程士庆常常来到这块留言板前,一一品读观众作品。

  “文学馆不是文学界的资料室,而是公共文化设施。”程士庆说,文学馆应当成为一方精神疗愈的空间。

  浙江文学馆正是这么做的。首先,文学公共服务产品精细化。比如,留言板增加搜索功能,不管多长时间后再来这里也能找到当年的足迹;在大厅设置“文学日历”,标注每个日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文学热力值”让人一屏纵览全国重要文学活动的动态数据。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文化场馆心系百姓,努力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老百姓也关心文化场馆,一点一滴地呵护着之江文化中心的成长。

  一条条建议,一点点推动着进步。之江文化中心不仅“听劝”,更是“宠粉”。

  今年暑期,非遗馆推出了“风华万代——昆剧经典剧目专场”常态化演出,每个周末,青春靓丽的浙昆演员登台,上演《西厢记》《牡丹亭》《蝴蝶梦》《玉簪记》等经典大戏。一开始,演出安排在周日晚上,一些外地的戏迷遗憾地说参与不了,没过多久,演出时间调整到周六下午。

  “通过活动,我们也结识了许多戏曲的‘忠粉’。”郭艺说,演出前,馆方会颁发摄影证,让观众在不打扰观演的位置拍摄。“来浙江省非遗馆听昆曲吧”,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浙江省非遗馆,这样的帖子有很多,帖中满是精心制作的图文,其作者很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也是让郭艺颇感自豪的地方。她说:“年轻人找到了文化自信。”

  高度:求新求变,不断生长

  四馆“各美其美”,同时也“美美与共”。

  午饭时间,之江文化中心的地下一层常常人头攒动。吃饭、喝茶、买潮玩、听音乐……这里既可以通向各个文化场馆,又有独立的商铺和体验区,调性和之江文化中心十分匹配。

  为打破“散拼运营”可能导致的文气人气不足、商业味过重等弊端,之江文化中心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形成一道“4+1+N”的关系算式,即:“4个场馆委托授权主体+1家一体化运营主体+N个服务商”的委托运营模式。

  也就是说,四馆聚焦自身专业展陈,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公共空间统一授权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一体化”运营,提升空间运营管理专业化,优化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新地标 浙江新名片

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中)和徐贵祥(右)在浙江文学馆,与青少年学生、文学爱好者互动交流。记者 董旭明 俞碧寅 摄

  依托这样的改革创新之举,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闪亮登场。

  8月17日至20日晚,之江文化中心推出了“之江奇妙夜”活动,吸引了上万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夜学、夜市、夜食、夜游……多维度一站式夜间文化消费新体验,点亮之江夜经济,绘就夏日文化空间“人气+文气”新画卷。

  8月20日晚上,豆神大语文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窦昕来到之江文化中心开课,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百名小朋友及家长一起,从新时代角度品读宋韵文化——这是“之江奇妙夜”特别公益活动。

  “听说窦老师来杭州,马上就跟着爸爸和奶奶一起来听课了,看到这里有这么棒的文化场馆,真的非常有意思!”来自连云港的陈思涵同学说。听说现场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窦昕立即表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创新文化空间里开课十分难得。也希望大家听完宋韵文化的课,再去这些场馆亲眼看看,一定能有更大的收获!”

  如今,之江文化中心已满周岁,成长路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各馆也将从百姓需求出发,不断深化内容、提升服务。

  比如,更酷炫的展示。

  想象一下,戴上AR眼镜,亲眼看到陶瓷制作的全过程,甚至还能“参与”其中。未来的省非遗馆,将借助相关技术,帮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精湛技艺的魅力。

  比如,更便捷的体验。

  图书馆1、2楼的每排书架上方都安装有摄像头,总共300多个;3、4楼的角落还有机器人正在“休息”,他们是夜晚才“上班”的“员工”。通过摄像头和机器人对书的盘点,读者通过手机小程序,便可以精准、快速找到心仪的书。这样的智能识别精度逾96%,试运营完毕后,这套智能系统将于9月整体上线。

  比如,更深厚的滋养。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高质量的服务,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做到了“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它还想进一步“改变观众”。正如陈水华所言:“博物馆吸引来了观众,就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走出博物馆之后,依然能够回味其中的文化滋养,并将这些美好体验融入日常。”

  程士庆也一直有个愿景,希望浙江文学馆能够成为人们在之江文化中心的最后一个站点。“在其他馆逛完之后,人们来到文学馆,能够坐下来,感受文学氛围,整理自己的心情,回味这充实的一天,生活的美好油然上心头。”

  浙水敷文,文润之江。浙江大地,曾孕育出钱塘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

  一年来,之江文化中心这个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空间,宛若一颗种子,逐渐破土。今后,它将和周边的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艺创小镇等文化地标一起,进一步大展拳脚。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它将不断求新求变、茁壮生长,滋养一代代人的文化生活。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