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本以为早产夭折的儿子“从天而降” 33年的分离此刻圆满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本以为早产夭折的儿子“从天而降” 33年的分离此刻圆满

来源:潮新闻2024-05-24 19:09

  近日,在浙江永嘉的芦田村,嵊州民警商朝阳紧握着一位张姓男青年的手,将他带回了失散33年的家,这暖心一幕被网友拍下,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全网关注。

  “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看到本以为早产夭折的儿子还活在世上,厉先生和妻子激动不已,掩面而泣。

  这是一个有些离奇的故事:据悉,1991年,厉家夫妻在唐山打拼时生下一个儿子,但孩子属于早产儿,夫妻俩一度以为孩子早已夭折,悲痛过后不得不面对现实。

  其实孩子不仅活了下来,还被安徽省砀山县的张姓夫妇收养,现在定居天津。因为和养父母相差五十多岁,加上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小张隐约猜到,自己可能不是亲生的。“后来养父去世,养母年纪也大了,她担心我以后孤单,讲起了我的身世,希望我去找找亲生父母。”小张说道。

  2023年12月,小张在抖音平台看到“寻亲民警”商朝阳发布的寻亲视频感触很深,于是发去私信求助。

  接到私信的商朝阳立刻着手开始调查,根据血样比对,比中了温州永嘉的一个李姓家族。但商朝阳和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李家并没有送养或丢失孩子的情况。于是,商朝阳围绕李姓家族进行分析,发现极有可能是永嘉的厉姓家族。随后商朝阳找到了在唐山做生意的厉氏夫妻,经过进一步血样比对,确定小张就是厉家的孩子。

  永嘉系列寻亲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瞬间被这暖心的故事刷屏:“真像是天上掉下个儿子,父母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感谢警察的努力让他们一家团聚”。

  商朝阳(右)和小张

  今年54岁的商朝阳,从开始接触寻亲到如今专职从事寻亲工作已有16年。他是嵊州一位基层民警,是当地“和合”寻亲工作室负责人,更是网友们口中的“寻亲狂人”。

  “不被命运左右,33年后回家啦”——正如商朝阳寻亲视频配文所说,寻亲是一场与命运肉搏的比赛,这场比赛中,他时刻留意着每一条线索,应战每一个赛点。

  自商朝阳在抖音平台开通寻亲账号以来,后台的咨询和求助不断,日均收到100余条私信。“每天大概还要接二三十个咨询电话,微信的信息提示也停不下来。”商朝阳说,每次求助都是对命运的叩问,为了认真对待每一位寻亲者的求助,每一条信息都会被整理在册。

  在他的办公桌和柜子里,是一摞摞整理成册的寻亲档案,其中包含了近几个月收到的所有寻亲人的信息,冯大伯的寻亲档案也在其中。

  5月23日,一场活动上,来自绍兴诸暨的冯大伯,与儿时不幸走散后定居衢州江山的弟弟戴大伯,时隔64年终于再次相聚。十年,二十年,四十年……今年74岁的冯大伯终于缓解了一块“心病”:“父母离世前还在念叨弟弟,我也老了,很想在有生之年找到弟弟。”

  他们也成为在“和合”寻亲工作室帮助下,实现团圆的第300对家庭。

  “和合”寻亲工作室帮助下,实现团圆的第300对家庭

  每一次团圆都让人心潮澎湃,每一次出发都义不容辞。5月24日是嵊州公安“和合”寻亲工作室成立的第二周年,这场接力赛还在继续,商朝阳希望让更多寻亲人早日团聚。

  潮新闻 记者 葛雪琪 通讯员 周晨卉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