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大海摆脱“塑缚”,这些浙江台州人成了“地球卫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让大海摆脱“塑缚”,这些浙江台州人成了“地球卫士”

来源:望潮客户端2023-12-25 14:43

  你能想象,塑料瓶、渔网、渔盘这些“流浪”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有一天,会和你的手机壳、衣服和鞋子有关系吗?

  如今,因为“蓝色循环”,它们之间有了联系。

  不久前,由省生态环境厅、台州政府组织推动,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景科技”)运营实施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这些海洋塑料废弃物是怎么实现循环的?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01缘起

  12月2日15时许,温岭市箬山中心渔港。

  出海多日的船老大林武喜驾驶“浙岭渔23751”号渔船返回。除了丰富的海鲜,还带回了不少含油污水和生活垃圾。

  打开浙里办APP“渔省心”平台,林武喜发起污染物上交申请,“申请的内容有含油污水、废油、生活污水和塑料瓶等,申报后就会有收集船或收集车过来接收。”

  01

  15时18分,收到系统派单短信的“海上滴滴”工作人员徐亨华,和妻子孙彩娥一起驾驶“顺洁油18”污染物收集船来了。

  02

  15时25分,林武喜船上的177公斤含油污水,被存放在收集船的船舱里。

  “时间、地点、渔船号、含油污水量,系统里都有记录。”徐亨华说,“这些污染物,我们会送到附近的‘海洋云仓’进行处理。”

  抽完含油污水后,徐亨华又将渔船上的生活垃圾一并带走。分拣出来的矿泉水瓶,他会送到附近的“小蓝之家”,其他没有价值的垃圾则投入垃圾桶。

  53岁的徐亨华,生于海边,长于海边。“十四五岁开始出海捕鱼。”徐亨华回忆,小时候的海上没有什么漂浮物,一网起来,是各种海鲜。后来,海上油污多了起来,港口垃圾随处可见。

  “以前,没有收集船和海洋垃圾回收站,船上的油污水没地方去,许多渔民只能直排入海。”徐亨华说,从海里网上来的垃圾,则是直接扔回海里。“我是渔民,知道大海对我们的重要性。但这些东西没人收、没处去,我们能怎么办?”

  受困于海洋污染物的,不止徐亨华。

  “垃圾多还是鱼虾多,看运气。”朱国胜是“浙椒渔运88539”号渔船的船老大,15岁跟随父辈出海,“有时一网下去,捞上来的不仅仅有鱼虾,还有大量快餐盒、塑料瓶、方便面包装袋。”

  看到滩涂上的淤泥渐渐由黄转黑,朱国胜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要说海水油污、塑料漂浮物,就是小网海鲜,也渐渐地有了柴油味。”

  “2000年年初时,海洋垃圾最多,泡沫、木头、电池,什么都有。渔网被垃圾割破,也是常有的事。”60岁的老渔民方满,家里往上几辈都和大海打交道。

  他说,起初大家会把捕鱼时捞上来的垃圾带回码头,但由于没有专人收集处置,时间久了,垃圾越堆越多,影响货物运输,最后只能扔回海里。

  与海洋共生共存的渔民,深谙保护海洋的重要性。可这些海洋污染物究竟该怎么处置?这让他们犯了难。

  蓝景科技联合创始人陈光辉和团队的两位核心成员王建丽、叶诚都是椒江人。自小在海边长大,他们对大海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海洋生态环境变坏,我们有切身感受。”陈光辉说,吃到柴油味的海鲜,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一直希望海洋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海洋垃圾不仅让渔民和沿海居民犯难,让沿海各地政府也犯难,一直在寻找海洋污染治理的破题之法。

  2019年9月,椒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联合蓝景科技在全国首创“海洋云仓1.0”智慧治污模式。这个模式通过“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使船舶含油污水实现可视性全流程闭环治理。

  “哪艘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了多少含油污水,主管部门在‘海洋云仓’系统后台都能看到。”时任椒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吴仁斌说,船舶污染物治理进入了“有人收、有人运、有处去、方便管”的全新阶段。

  2021年5月,“海洋云仓1.0”与数字化平台“渔省心”结合在一起,迭代升级成“海洋云仓2.0”,增设了油污水分离功能和垃圾分类处置单元。

  “以前废油不知道怎么处理,就直接排到海里。现在通过‘渔省心’申报,不管是废油还是塑料瓶这些垃圾,都会有人上船来收,非常方便。”朱国胜说。

  2020年,徐亨华不再出海捕鱼,跑起了“海上滴滴”,专业收集海洋污染物。“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徐亨华坦言。

  02破局

  “海洋云仓2.0”,实现了船舶油污水的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海洋塑料的分类收集。

  “运营中,我们发现,海洋废弃物中大部分都是海洋塑料。”陈光辉说,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塑料进入到海洋后不会降解,但会分解成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再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看到越积越多的海洋塑料,陈光辉意识到,“大海捞塑”行动刻不容缓。

  吴仁斌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就在想,能不能把这些东西也一并回收处置?”

  “全球各国都在探索船舶污染物、海洋塑料污染物治理方法,但没有一个很完善、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陈光辉看来,公司在工业污染防治领域深耕22年,不仅有技术成熟的“物联网+区块链”技术,还有中国最早的区块链电子联单,“这是我们开拓海洋板块的底气。”

  一拍即合。2020年,椒江开始探索海洋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和治理。

  然而,回收海洋塑料,成本高,谁来买单?“我们曾跟踪那些废弃塑料瓶去向,发现其中一些被台州的工厂再生制造成垃圾桶、遮阳网等传统塑料用品。”蓝景科技运维总监方敏说,台州塑料产业发达,但这些传统再生塑料售价很低,远远抵不上海洋塑料回收、运输、清洗和造料成本。

  如何既能满足政府的生态治理需求,又能实现企业赢利?一次偶然,让陈光辉看到了破局的曙光。

  “有一次出差闲聊时,法国威立雅华菲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海洋再生塑料粒子很值钱,比原生塑料粒子贵出很多。”陈光辉回忆,“一开始我不信,这怎么可能?”

  回来后,陈光辉和同事查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一些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确认了,是真的!

  “每年,国际头部企业都有采购海洋塑料的ESG碳减排需求。”陈光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与8000元/吨的陆地原生PET塑料粒子相比,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海洋塑料PET粒子价格更高,最高可达35000元/吨。

  陈光辉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前往大陈岛收集海洋塑料垃圾。“我让他们在捡拾时佩戴视频记录仪和定位设备。”陈光辉说,这可确保海洋塑料垃圾来源可信。

  如何才能让这些海洋塑料废弃物进入全球的头部企业视野?

  “‘海洋云仓2.0’本就是做前端的,每个环节都是‘物联网+区块链’,全过程可视化。”陈光辉说,追溯海洋塑料的认证流程,从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中间要涉及200多个节点,但他仍很有信心。

  2022年6月,蓝景科技一举拿到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德国莱茵 TüV 颁发的中国首张海洋塑料回收再生认证证书,填补了我国可信海洋塑料供应的空白,也敲开了头部企业的“大门”。

  2022年4月,“海洋云仓3.0”——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在台州各地推广。

  03循环

  早上8点,温岭市石塘半岛金沙滩公园。

  夏玉英头戴蓝色棒球帽,身穿“蓝色循环”字样的蓝色小马甲,一手拿着长柄垃圾钳,一手拿着编织袋,将散落在沙滩上的塑料瓶夹起来,放入袋里。她胸前佩戴着的视频记录仪,清楚地拍下了捡垃圾的全过程。

  夏玉英是安徽人,两年前来石塘镇当环卫工人。以前,她捡来的塑料瓶一斤只能卖六七角。去年下半年,听说“小蓝之家”收购价格更高,夏玉英前往报名,成为了一名“小蚂蚁”。

  中午时分,夏玉英将捡拾到的一大袋塑料瓶,运到5公里外的箬山“小蓝之家”。“小蓝之家”的“家长”张文祥将塑料瓶搬到秤上称重,在“蓝色循环”手机应用程序上传捡拾视频、捡拾地点、海塑重量等信息,生成溯源二维码。按流程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张文祥以一斤2.5元的价格向夏玉英支付了收购费用。

  “夏天游客多时,我凌晨3点就起来捡垃圾了。一天下来,光是塑料瓶就能捡五六十斤。”夏玉英说,依靠捡瓶子,她每月能增加一千多元收入。

  如今,箬山“小蓝之家”共有“小蚂蚁”30多人,大多是沿海低收入居民、渔民和环卫工人。

  回收后的塑料瓶又该怎么变成资源?

  椒江外沙“小蓝之家”,6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堆满了大袋的塑料瓶。今年3月,建筑工人雷世兵兼职干起“小蓝之家”的分拣工作。

  “这里有1000多斤塑料瓶,要分成4类。分类后的塑料瓶,我们会用压缩机压缩、打包成约40公斤重的‘塑料瓶砖’。”雷世兵说,塑料瓶回收价格高,捡的人多了,环境也就变好了。

  傍晚时分,蓝景科技工作人员将“塑料瓶砖”搬上货车,经“海洋云仓”破碎、减量后,送往位于湖州安吉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在那里,塑料瓶经过清洗、分选、熔融、过滤等工序后,变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海洋再生塑料粒子。”椒江外沙“小蓝之家”的“家长”邱普法说,“这些海洋再生塑料粒子,被下游制造商加工后,可广泛应用于服装纺织、汽摩配饰、电子电器等产品生产。”

  至此,海洋塑料正式完成“新生”。

  走进蓝景科技展厅,墙上悬挂着手机壳、衣服、球鞋、收纳箱等各式成品。“这些都是由海洋再生塑料粒子制成的。”方敏随手拿起一个手机壳,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向记者展示:本手机壳含8.4克海洋塑料,您本次行为可减少0.42个塑料瓶产生,减少10.92克碳排放。点击屏幕右下方的可视化追溯,收集、储存、转运、再生等环节的信息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一一陈列在眼前。

  让海洋垃圾变“海洋宝藏”,“蓝色循环”做到了!

  目前,“蓝色循环”项目已扩展至台州、舟山、宁波等3个市9个县(市、区),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6.18万人次参与其中,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

  “这一年多来,我们一共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人均年增收1.3万元。”方敏自豪地说。

  04延伸

  12月13日凌晨4时许,天还黑。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站长、小沙头“小蓝之家”负责人郭文标同往常一样,穿戴整齐后,开着小船前往三蒜岛。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风平浪静。半小时后,郭文标将船停靠在浅滩上,起身上岸。

  泡沫、塑料瓶、渔网、竹竿……岛上堆积着大量被海浪卷上来的垃圾。郭文标脚踩礁石,低着头、弓着腰,仔细捡拾着夹杂其中的塑料瓶。

  “捡不完的。只要有风,就会不断有垃圾进来。”郭文标无奈地说,“现在具有高利用价值的只有塑料瓶,泡沫、渔网带回去也没用。要是这两样也能再生利用,那就好了。”

  那么,郭文标的愿望能实现吗?

  “能!我们正在努力打通产业链的后端——生产线。”在椒江中心渔港码头,方敏指着“蓝色循环”项目展示中心一侧的简易围栏说,“这些都是从渔民那里收集来的,有渔网、渔盘、渔绳。等累积到一定的量,我们会打包一起送到黄岩江口的海洋塑料暂存仓库。”

  总用地26亩,总建筑面积25974平方米——这是蓝景科技计划建设的海洋可持续发展产业园。“我们会搭建生产线,用于生产‘海洋云仓’智能装备以及塑料瓶、渔网、渔盘、浮球的再生粒子。”方敏说,目前土地进入审批阶段。

  海洋垃圾再生利用品类的拓展,也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承担起环境与社会责任,开始向“含绿量”要“含金量”,纷纷向蓝景科技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宁波和山东、江苏等地的一些服装、纺织头部企业,准备采用我们的海洋再生塑料粒子,做成丝、染上色、制成衣。”方敏说,这些产品都会打上“蓝色循环”海洋塑料的可视化追溯码。

  “蓝色循环”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让蓝景科技团队成员倍感压力,也充满斗志。

  这段时间,方敏不断奔波于省内、省外多地,拓展“蓝色循环”治理“版图”。

  11月16日,舟山市岱山县“海洋云仓”落地使用。每每看到“蓝色循环”系统里不断跳动增长的海洋塑料收集量数据,方敏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很高兴自己在做一件有益社会的事。”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网上,中国生态环境部表态:到2025年年底,要完成中国沿海9省2市289个港口“蓝色循环”项目全覆盖。

  “世界银行多次来我们公司,希望把‘蓝色循环’的技术和模式输出到全球其他一些饱受海洋塑料污染困扰的欠发达国家(地区)。”陈光辉说,“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一切都表明,“蓝色循环”是一个可以在全世界推广的项目。

  (望潮客户端记者 潘春燕 张怡/文 雍昕/摄)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