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11月17日,温州首个野外博物馆——“乌岩岭野外博物馆”正式开馆,为公众提供生物多样性展示平台和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场所。游客在探寻飞云江源、原始森林,沉浸式观赏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的同时,还能通过区域内80块图片和多媒体融合的科普展牌学习生态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12月8日,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交流会在泰顺举行。作为该活动组成部分,“宿游山野”生活节在泰顺徐岙底举行。宿游山野生活节是一场对乡村美学与文化韵味的深刻探索,不仅展示乡村的魅力,更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泰顺乡村旅游IP。
近年来,泰顺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建起了可靠的桥梁。
01 邂逅泰顺,难忘的绿色记忆
置身群山茂林,仰望参天古树,倾听悠悠鸟鸣,探寻“鸟中大熊猫”的身影……本月2日,来自温州各地的39位少年,来到乌岩岭野外博物馆,顺着步道一路探寻,一路学习,邂逅自然奇境,探索生命奥秘,接受了一场最生动、最亲近自然的生态教育课。
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泰顺,却必定是长久难忘的绿色回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因“生态”、因“旅游”与泰顺结缘,“走走泰顺,一切都顺”的记忆,就在旅途上一次次与美好环境的邂逅中久久烙印于心间。
“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超过四分之三的浙南山城,何以让人留恋?曾经桎梏泰顺发展的山区地理特点,如今已成为最大的先天禀赋和发展优势,也成为人们爱上泰顺的重要原因。
2003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莅泰调研,为泰顺指明了依托生态、发展生态的未来方向。经过20年的探索,泰顺逐步确立并努力践行“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总体发展战略。自2004年起,泰顺先后编制一系列以生态保护为中心,以发展“全域旅游”目标的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指导和管理,从严开展生态保护,抓好旅游资源的整体维护和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山水更美了!——
县域PM2.5均值、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等指标常年位居浙江省前列;县界出界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出类拔萃的自然环境,成为泰顺发展生态旅游最深厚的底蕴和最大的底气。
▲泰顺连续获评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2023年,泰顺廊桥-氡泉旅游度假区升格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打卡点”更多了!——
泰顺拥有旅游资源单体总数近300个、聚合区10个,在旅游部门精心规划和“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下,泰顺境内所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生态都成为泰顺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风韵千古的廊桥、国内罕见的氡泉、原始神秘的乌岩岭、瑰丽秀美的飞云湖……丰富多元、遍及泰顺全境的优质旅游产品,让“全域旅游”逐渐从理想变为现实。
▲泰顺全域旅游示意图
▲文祥湖公园夜景
“玩儿法”更丰富了!——
从最初的野外露营、徒步旅行等简单活动,到如今涵盖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农耕研学、科普教育、户外探险等多种功能,泰顺生态旅游景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同时,借助新媒体和高科技手段,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旅游业态的提质升级,为泰顺古老的山山水水,赋予了更现代、更时尚的色彩。
▲在柳峰乡的云岚牧场,可以观赏萤火虫、体验挤牛奶,也可以沿着开阔的乡村公路,去往高山的国岭村上古田园打卡童话世界,因而云岚牧场成为亲子游的热门景点。
当人们在这片群山环抱、人文荟萃、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旅行时,总能在不经意间体悟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留下难以忘怀的绿色记忆,“走走泰顺,一切都顺”这句话也因此深入人心。
02 爱玩泰顺,别具一格的旅游形态
初到泰顺,人们会感慨,这里的空气很新鲜、这里的溪水很清澈、这里的大山连绵不绝。深入探寻,人们会进一步感受到这里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风格。走进乌岩岭探访自然生态、前往飞云湖欣赏湖光山色,来到廊桥-氡泉开启养生之旅……人们可以收获宏大与精致共存、古老与现代兼容、都市节奏与乡村步调并行的别样体验。
“大而美 小而精”
泰顺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既有以高山大河等“原生态”核心生态旅游区为基础的“山上”形态,也有以农村田园景观为基础的“山下”形态。两种形态相得益彰,各具风情。
而无论哪种形态,也无论景区多么宏大辽阔,泰顺都十分重视发展小规模精品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游客的观光质感和体验感,又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破坏,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在罗阳镇的大溪源蝴蝶谷,游客们三五成群,前来体验省级湿地公园、坑仔岭古道、蝴蝶部落、自然展览馆、昆虫养殖基地等一系列项目。其中“丛林飞跃”被称为“勇敢者的训练营”,游客不仅是森林过客,更能变身为森林的体验者。
▲司前畲族镇左溪村的村民,依靠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努力发展绿色经济。人们办起农家乐,做起观光休闲农业。如今的左溪村,随处可见具有畲族风情的小民宿,让游客收获了清新、自然的居住体验。
“古老又现代”
对于初到泰顺的游客来说,能亲身体会当地“原生态”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是生态旅游的特点和意义所在。泰顺,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人文资源荟萃,蕴含深厚底蕴的古村落、古建筑数量众多,且保留了大量“原始”的痕迹。
通过对传统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综合提升,丰富和完善相关旅游业态,泰顺实现传统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升级。旅游景点既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又在形式和包装上更能吸引当代游客的注意。
▲徐岙底村拥有完整的古村落建筑群,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名录。2018年墟里团队进驻徐岙底,与政府携手对传统村落进行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利用、古法技艺开发。这两天,“宿游山野”生活节就在这里举行,活动邀请国内文旅专家、行业操盘手、头部民宿品牌、教育品牌、生活方式品牌及本地新老乡民共同参与,一起在泰顺的山水间,围绕乡村文旅及乡建领域展开广泛探讨。
“自驾玩转全境”
当前,以都市居民为消费主体,以大众化、家庭化、个性化和自驾车化等为主要形式,以提升幸福感为导向的生态旅游市场逐渐成为主导类型。泰顺针对当代消费者的旅行习惯,创新打造“稻田咖啡”“小酒馆+”等消费场景,制定十大旅游精品线路,推动资源串珠成链,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一个周末完成全部“打卡任务”,极大地增加了泰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泰顺近些年已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为辐射、以乡村公路为循环的大网络、全覆盖的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发展格局。高速通了,乡村公路更顺畅了,曾经偏僻的民宿、古村、廊桥等去处,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由此而串起了泰顺的全域旅游——周末,一辆私家车,就可以畅通无阻玩转泰顺全境。
▲南浦溪镇“新孙线”的建成解决了当地景区及四个行政村美景“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尴尬局面,有机串联起各村旅游景点和多家民宿农家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公路风景带。
▲当下,文泰高速让泰顺正式融入温州1小时交通圈。文泰高速横贯浙南山区,串起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苍泰高速公路,目前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它的建成,泰顺高速路网将更加完善。
03 看见泰顺,生态旅游架起“两山”之桥
生态旅游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重要桥梁。
在泰顺,生态保护、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多元共进的局面。可以说,生态旅游已成为泰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
以环境促产业
生态旅游扮演着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换器的角色,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首要因素。泰顺对生态环境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让人们看到了生态资源的广阔经济前景。当前,泰顺正努力打造“逗趣乐园、恋爱圣地、疗愈天堂、灵感源泉”,一座座别具特色,内容涵盖休闲观光、度假康养、生态农业等核心产业的旅游类特色区域正不断崛起。
▲泰顺氡泉小镇内的氡温泉,是全省唯一的自涌式天然温泉。在对氡泉环境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下,很多亿元大项目也相继落地,目前共计入驻企业和平台近300家。
以产业促发展
生态旅游是否开发成功,核心标志之一是当地经济是否得到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是否得到改善。在泰顺,受到大型项目及相关产业的带动,越来越多具有强烈乡土情感以及丰富乡土知识的当地居民,成为泰顺生态旅游区域最合适的管理者和保护者。越来越多山区群众,在家就能吃上“旅游饭”,也因此走上增收致富路。
▲浙闽边界黄栀子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虽然品质很高,但受交通和产业链因素影响一度面临难销、滞销的问题。2016年,当地探索“观光工厂+种植+旅游”的生态工业模式,黄栀子有了稳定的销路,价值还翻倍提升。
以发展促保护
生态旅游不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价值诉求,根本目标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特别强调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对当地环境的保护。依靠秀美山水致富的居民,更知道良好环境的可贵,生态红利也因此催生出人们的生态自觉。泰顺发展生态旅游,特别强调有序、有效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生态效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坐拥氡泉小镇的雅阳镇,近年来紧抓创建契机,以治水为突破口,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雅阳镇发现并完成整改排水设施、雨污水管道问题。
在绿水青山之间,泰顺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两山”答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既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又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和跨越开辟了广阔而光明的新天地。未来,泰顺也将继续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抓手,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路径,让更多人在邂逅泰顺、爱上泰顺的同时,看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在绿水青山之间汲取宝贵的生态智慧。
(徐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