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鲁迅最爱的片子到元宇宙纪录片 浙大城院这场论坛聊了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从鲁迅最爱的片子到元宇宙纪录片 浙大城院这场论坛聊了啥?

来源:潮新闻2023-04-09 09:50

  “鲁迅看过大量纪录片,他曾在日记里说,每有暇,携广平,驱车直往大光明,看的就是非洲纪实之类的纪录片,因为他觉得此生去不了非洲,纪录片可以让他了解那里的实况,成为他拓展知识视野的窗口。”4月8日,在浙大城市学院举行的《记录·叙事·审美——国家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首届长三角纪录片论坛上,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以这样一则小故事,开启了大家对纪录片魅力的探讨。

  近年来,从《大国崛起》到《舌尖上的中国》,从《我们诞生在中国》到《柴米油盐之上》……形形色色纪录片不断涌现,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小众艺术,而成为不少民众日常观影体验中的选择之一。

  那么,什么是好的纪录片?我们又该如何通过纪录片去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现场专家们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

  好的纪录片长什么样?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在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纪录片导演祖光看来,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考验的是创作者对叙事结构的综合驾驭能力,通过交叉叙事等讲述形式给予观众强烈的文化体验,让纪录片具有穿越时空、直指人心的力量。

  好的故事,往往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所组成。仲呈祥认为,对于纪录片而言,没有细节也就没有了感染力。而细节,是普通人的生活,是化宏观为微观之后的细腻触角。

  英国导演柯文思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成为在场学者频频提及的例子。《柴米油盐之上》于2021年7月15日播出,以基层村主任、易地搬迁农民、卡车司机、杂技演员、民营企业家等为原型,讲述独特的中国小康故事。

  “以一个个小巧的个体故事来展现主题,给予观众平等的参与感,更让人觉得这是可信、可敬的故事。”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说,该纪录片中的《琳宝》一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片子讲述了女主角琳宝开卡车辛勤工作,渴望摆脱传统与乡村的束缚的故事,其间经历了恋爱、婚姻、离婚等过程,虽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完美故事,但正是这种细腻真实的讲述,描绘出无数中国人远离故土,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画面,让西方人真正理解中国小康社会的内涵。

  此外,近年来,《中国》《西泠印社》《掬水月在手》等国产纪录片,则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美学、中国气派、中国范式。在现场专家看来,作为兼具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影像文体,纪录片还应注重为观众营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高层次审美意境。“像<西泠印社>这样的片子,正是取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代表之一,其写意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意义,由此呈现出一个友好开放的国家形象。”张延利说。

  国际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记录真实背后的价值观一定要坚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说。

  日本纪录片导演是枝裕和曾说,纪录片并不是传达事实,而是拿着镜头的我进入一个状态中,拍摄我在那里看到的东西,拍下随着我和我的镜头的进入而发生的变化的现实。在周星看来,纪录片在记录真实的同时,也包含着创作者对多重复杂性的取舍。

  “在跨文化传播中效果较好的纪录片作品,有不少生动彰显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哲学思考,并提炼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张延利说。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认为,观众既希望了解宏观发展面貌,也好奇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展现了无数鲜活细腻的个体形象,逐步破除了西方媒体塑造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这是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时应有的‘温度’。”王立俊说。

  在王立俊看来,真实的故事,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是跨文化传播中的“硬通货”;同时,针对质疑和挑战,中国纪录片还应主动国际关切。“国际传播中,要避免‘说满话’。”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行进中的中国》中,提及鄱阳湖十年禁渔政策是否对当地渔民的民生带来不利影响时,并没有提供一个圆满、封闭的回答,而是通过主持人表示这个问题应该过几年再观察。开放的处理,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更易令人信服。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传播渠道、技术赋能等同样是在场专家学者关注的方向。

  现场,一位纪录片导演分享了自己在创作时的一项听起来有点“卷”的创新。当时,除了整片播出,其团队还做了10条国际版短视频,其中阅读量最高的一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达1.4亿次,点赞量达515万次,为纪录片带来巨大的传播影响力。“我们做每一条短视频都要讲究传播的到达率。”这位导演说,贯彻全流程的融媒体创作组织架构,也是立体化传播纪录片资源的一种新模式。

  而在张延利看来,纪录片与各类媒介技术的融合还将进一步深入,在5G、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技术集群的推动下,一系列新兴技术形态的纪录片正陆续出现。“未来,元宇宙纪录、ChatGPT纪录也不失为国际传播中一种值得期待的新形式。”张延利说。(潮新闻 记者 黄慧仙 沈听雨 通讯员 徐婧)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春新民大街开街迎客

  • 巡山可可西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