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浙江仙居花灯为何能闪耀千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浙江仙居花灯为何能闪耀千年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2-06 15:00

  “正月半,龙灯看。”元宵节,亦是人间灯节。《东京梦华录》记载,初七后,京城里就开始搭灯山,用缤纷的彩缎扎成,还用神仙画,或反映市井生活的画装饰其中。正所谓,处处灯山、铺铺灯火、盏盏花灯,五颜六色交相辉映,能把大街小巷的马路都照得透透亮亮。

  而浙东南小城仙居,也置备有自己的灯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针刺无骨花灯,花灯通体无一根骨架,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娇小玲珑、古朴雅致。

  千百年来,轻薄无骨的仙居花灯几经沉浮,却灯火不灭、历久弥新,至今仍持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唐伯虎的一首《元宵》将“花灯”的重要性与“月亮”相提并论,更甚是多了些人间暖意,仙居花灯的起源也有着一个温暖的传说。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有一秀才为了给年迈的母亲治病,独自前往神仙居采药。神仙居山高林密、山路崎岖,秀才在夜间迷了路。绝望之际,一仙女手持花灯翩翩而至。将花灯赠与秀才说:“花灯所照之处,便是归家之路。”秀才遇仙一事很快在村中传开。街坊邻居来到秀才家,惊奇地发现此灯通身没有一根骨架,灯面图案由千万个针孔组成。经年,秀才金榜题名。听闻后,乡民们便纷纷仿制,并称此花灯为“神灯”“仙灯”“状元灯”。

  “仙人赠灯”的传说,寄托了民众对于生活真善美的美好寄托和巧夺天工般技艺的赞赏,而作为地方自然风物,无骨花灯的起源与仙居自然、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著名的浙东盐道纵贯全境,人流、物流在此汇聚,社会商业气息浓郁,民间富足安乐。人多地少的生存环境,使得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土地以手工艺为生,一大批能工巧匠在木雕、石雕、金属打造以及刺绣等方面的工艺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仙居因此也有了“百工之乡”美称,集空间设计、绘图与针刺工艺于一体的无骨花灯应运而生,应时而盛。

  历史上,仙居当地有着“两担米,一盏灯”的说法,喜庆、吉祥、精巧的花灯服务于民众生活,承担着家居装饰、礼节往来的社会功能,历史上仙居花灯的花色品种曾多达二百余种。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挂灯和闹灯活动,家家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第,预祝状元及第。明朝画家吕文英的创作的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江南生活场景的《货郎图》图画中,记录了四十多种仙居花灯的样式,足见花灯盛行之极。

  仙居花灯,一时风头无两。

  

  “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一首传唱千年的台州民谣,见证了仙居花灯的辉煌,也唱出了花灯在历史传承中的跌宕命运、起伏得失。

  仙居花灯的制作材料仅仅是普通的宣纸,而要把一张张宣纸变成活灵活现的花灯,则需要经过很多工序,其间更是无处不体现着工匠对于作品的观察、思考和设计,这使得花灯技艺的传承只能依赖传统的口传心授。

  清末及国民时期,军阀混乱,时局动荡,传统的延传方式被频繁的战乱中断,仙居花灯制作也进入了长达半世纪的“空白期”,几近失传。

  制作工艺已然失传的花灯,却以木雕形式藏“形”于仙居传统古建中,藏在故时工匠的脑海中。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场灯会,赏灯老人那句:“现今的灯哪有以前的‘唐灯’好看啊”将无骨花灯再次带到世人眼前。

  找寻学习过花灯制作的老人,遍翻为数不多的历史资料、收集失落在民间的花灯图纸……时任仙居县皤滩乡文化站站长的李湘满、雕花油漆匠吴焕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开始了挖掘抢救工作,在仙居花灯协会、仙居花灯研究所等民间组织共同努力下,共挖掘整理出二十七个大类、一百余个花色品种。

  1996年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仙居花灯”一出场便引来了世人的惊叹,赢得了“中华第一灯”的美誉,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等金奖。

  “老手艺”迸发“新生命”。2000年,曾经口口相传的“百工之乡”,因针刺无骨花灯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证书;2006年,仙居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曾走出国门,远赴美国、欧洲等地展览,在世界舞台闪耀东方韵味。

  一针一纸一世界,针刺出了世界的细腻与复杂,纸拼凑出花灯匠人的视角。要美无方物,要无可替代。他们深知,只要有针有纸,花灯还在新生。

  

  “文化自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

  进入新时代,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急速跃迁,导致了乡村文化的日渐式微。扎根于乡土文化,却有着“文化自觉”花灯匠人们,也在思考着如何让仙居这盏花灯在新时代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非遗传承非一家之事,他山之石亦可攻玉。与仙居花灯同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宁硖石灯彩在传承保护上有这样一件生动的作品——《花灯舞》,作品是以“硖石灯彩”为依托,以数百年来海宁人民群众每逢元宵佳节制灯、迎灯这一民俗文化活动为素材,通过花灯在流动中的丰富的“构图”变化,与演员富有情致的舞姿相融合而创作的体现江南秀气之美的民间舞蹈。

  这给了仙居匠人们以新的启发。

  “在我们看来,花灯不应该拘泥于固有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小挂件、摆台、旅游纪念品、书签等,但其‘魂’不能变。”仙居花灯匠希望用年轻人的思维诠释这门古老的技艺。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传承上,仙居花灯技艺有了自己的教材,成了青少年群体研学、社团活动的“香馍馍”;创新中,仙居铁制花灯突破了纸制无骨花灯物理限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排针压刺法”在保留传统花灯针刺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做到批量生产,花灯DIY材料包成为广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伴手礼,花灯从生活“老物件”转变为文化“活化石”,开始迈出了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在仙居,以花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5项、市级36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6人,以他们为主“非遗核心”团队在政府的引导下,借旅游之势展现非遗魅力,形成了以传承基地为载体,以特色节日为依托的“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他们相信,仙居花灯能“破壁出圈”,其他更多的非遗项目也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炫目的华彩。(通讯员应芳露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