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动物也能“光合作用”?浙大邵逸夫医院研究团队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动物也能“光合作用”?浙大邵逸夫医院研究团队成果登上《自然》杂志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12-08 18:17

  北京时间12月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原创性科研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以长文(Article)形式刊登,成为国内骨科研究首篇登上《自然》杂志的文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医师、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成功从菠菜中提取了具有光合作用的“生物电池”——类囊体,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植物的类囊体跨物种递送到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也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

  据介绍,该项研究最大亮点在于,团队开发了细胞膜纳米涂层技术,将哺乳动物细胞膜包覆在纳米化植物类囊体外层,通过细胞膜伪装包封的方式巧妙地将植物类囊体种间移植到哺乳动物细胞,实现特异性供应能量,并在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应用中得以验证。

  《自然》杂志刊发页面 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巧用植物亿年智慧 为动物细胞“充电”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能量不足是组织衰老和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原因。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和 NADPH(还原型辅酶Ⅱ)是细胞再生修复不可或缺的能量货币和物质货币。然而,向退变细胞提供直接能量和物质却是个科学难题。

  林贤丰提出了一个设想:“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充电’装置,在细胞内可控地产生ATP和NADPH?”然而,如何利用生物材料合成ATP和NADPH,如何让细胞“接受”这样一种外来装置,并精准地调控ATP和NADPH浓度,一直是该领域的难题。

  数十亿年来,植物已经进化了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能量供应细胞器——类囊体,是一个可控、稳定生成ATP和NADPH的能量工厂。研究团队选择了在人们日常食用、菜市场中最绿,也是在研究植物代谢领域较为普遍的菠菜作为原材料,成功提取并纯化了菠菜绿叶中的类囊体组分。

  团队在实验中 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首次实现跨物种递送,突破再生修复难关

  如何克服物种的屏障,将类囊体安全、精准地递送到动物的衰老退变细胞内?团队成员、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陈鹏飞尝试了脂质体包载等多种递送方法,始终没有取得理想效果。“用细胞自己的细胞膜来包载怎么样?利用同源靶向作用原理,让细胞以为我们所递送的类囊体是‘自己人’,从而避免体内的免疫排斥,实现细胞跨界移植纳米植物类囊体。”

  经过一番摸索,团队成功用细胞膜“伪装”了纳米类囊体“瞒天过海”,实现了纳米类囊体的胞内递送。“外源生物材料从溶酶体逃离是实现成功递送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多种胞吞抑制试验反复验证了动物细胞不再将纳米类囊体作为‘异物’进行清除,从而使其成为它的一部分。”研究团队成员、浙大邵逸夫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刘欣补充道。

  本研究作用机制示意图 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率先在骨关节炎治疗上“实现突破”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测试分析,团队证实了纳米化的类囊体可以保留类囊体上光合作用所需的蛋白和其他功能单体,保持足够的作用时间和降解稳定性,并保证足量的ATP和NADPH产生,从而系统性地逆转病变细胞代谢状态。

  骨关节炎是目前临床上致畸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ATP、NADPH耗竭而导致关节软骨破坏。为了检验这类“生物电池”是否能逆转病变细胞代谢状态,团队首先选择了骨关节炎的疾病模型对这类“生物电池”进行“概念性验证”,并系统地证实了软骨细胞膜包封的纳米类囊体不仅可以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统清除,还能够被退变的软骨细胞选择性摄取。通过体外无创化光照治疗,实现精确增强退变软骨细胞内的ATP、NADPH水平并能维持足够的“续航”能力,从而重塑软骨细胞的合成代谢,实现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细胞照红光照片.jpg细胞照红光照片.jpg

  光照刺激软骨细胞示意图 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创新研发未来可期

  《自然》(Nature)杂志资深编辑George Caputa评价道:“如何向细胞输送能量一直是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巨大难题,并且实现特定代谢物含量的正确补给是临床治疗的持久性挑战。有什么能够比递送经过数十亿年生命进化的工厂——类囊体去解决上述难题更好的办法呢?”

  论文评审专家Francisco Cejudo教授认为:“这项工作的杰出之处在于研究团队成功地将植物‘微型细胞器’种间移植到了哺乳动物细胞。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系统以依赖光能的方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特异性供应 ATP 和 NADPH 的这一技术,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成就,它开辟了代谢工程的可能性。”

  同期《自然》(Nature)“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栏目发表了《植物细胞装置实现了代谢物向哺乳动物细胞转移》(Plant-cell machinery for making metabolites transferred to mammalian cells),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和积极评价。

  据介绍,团队长期深耕于骨骼肌肉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机理研究和天然来源的生物材料的开发研究,陆续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Matter, JACS等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实现了对脊柱、关节、骨创伤、创面修复等常见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新技术应用。目前,研究团队已同步递交了发明专利并着手进行产品转化。(通讯员李文芳 叶筱筠 光明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习 记者 陆健)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