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何把故乡带在身边?“青创客”姜鹏2018年返回故乡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创办共富工坊“一盒故乡”,打包故乡的味道,也为故乡业态注入更多活力。
溪口老街 吴永祥 摄
溪口镇位于灵山江畔,是一座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古镇。“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钿银子出溪口”的俚语蕴藏着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的历史。
如今,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溪口老街一期以“龙游美食”为主题,豆腐丸子、千层糕、饭粿、芋头粽子、清明粿……各色美食让游客体验到溪口味道。线上商城的搭建承载了游子的乡愁,也为他们打包一份家乡记忆。
当地手工艺人进行竹制品编织
坐落在浙西大竹海之间,龙游县素有“浙西竹库”之称,姜鹏的童年记忆是与绿竹分不开的。随着工业发展,塑料制品逐渐替代了竹编制品,很多老手艺人逐渐退出了竹编行业。“民间艺术的式微很可惜。”姜鹏当时对竹工艺有着担忧。
返乡后的姜鹏走访龙游各个乡村,寻找当地的手艺人学习竹编,并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加入竹具编织工作。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做竹编的徐明光,便是姜鹏多方寻觅的竹编师傅之一。
溪口老街“一盒故乡”馆内
“竹制品几乎被淘汰,篾匠行业逐渐衰落。几年前我已经转行去当司机。” 徐明光说,“能从事自小便热爱的事业很开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竹工艺品,我还带了三四个徒弟呢。”
通过修缮改造原本闲置、破旧的黄氏民居、文荟堂和老邮局,“一盒故乡”共富工坊占地面积1500平方,“线上+线下”展销的竹制品有500多种。目前,团队从最初的一人扩大到26人,2021年,团队销售额达到1200多万元,已帮助180多户老街居民就业,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
目前,通过创办“大师工作室”,以“大师支撑导师、导师引导工匠、工匠带动农民”的模式,培养了13名创客工匠,带动了41名原竹编厂的老手工艺人,惠及农户1240余人。“希望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能走出去、流传下去,带动更多的老街居民增收,也欢迎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共建共享,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姜鹏说。
原黄铁矿区的瓷米文创馆
“年轻感”是溪口古镇当下的独特气质。在20世纪80年代享有盛名的溪口黄铁矿区因综合性生活艺术空间的打造而重获新生。吴琴芬在辗转上海、杭州多年后,带着陶瓷文化回到家乡。
她在黄铁矿区的工作室名为“瓷米”,意为以“瓷”换“米”,在满足个人和工作室艺术志趣的同时,希望以作品养活工作室、带动一方人。
在瓷米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当地元素:溪口IP竹宝、笋宝,龙游IP小龙人,“竹”元素也融入在耳环、手链等产品中,龙游石窟的壁画也被搬进茶杯和丝巾……“今天的创新,或许就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吴琴芬说。传统与现代结合,是她追求艺术的理念。
溪口未来乡村
未来乡村学院、共享民俗、新溪小区等生活场景的建设;智慧路灯、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便民服务的保障;对村(居)民、商户、企业等不同主体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各种措施让溪口镇的活力集中迸发,品质不断提升。“我们希望能够积聚青年、服务青年、成就青年。”溪口镇镇长沃海涛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刘习 记者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