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一姐姐:小小手势舞也能服务万千师生 让传统家风成为新时代育人的智慧源泉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要闻 > 正文

小一姐姐:小小手势舞也能服务万千师生 让传统家风成为新时代育人的智慧源泉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2022-09-17 12:10

小一姐姐:小小手势舞也能服务万千师生 让传统家风成为新时代育人的智慧源泉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9月12日,师生共同演绎手势舞《国家》的一段视频,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领航中国”专题中播出,成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习的样本之一。视频中,师生参照学习的手势舞视频,正出自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知名传统文化传播者、亲子教育实践者小一姐姐——秦一之手。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家风是什么?在秦一看来,是家教,是言传身教,更是一种信念和传承。“《颜氏家训》中提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浙江省浦江县郑义门的家规祖训《郑氏规范》,也有‘为家长者当以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等表述。我始终相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尤为重要的环境。优秀家风、家训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秦一说。

  在秦一创作的手势舞中,不少作品道出了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手势舞简单易学,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间将“家国情怀”根植在孩子们心间。“有国才有家,这就是我心中理解的国家。因此我会把自己对国与家浓烈真挚的情感倾注在手势舞创作中,希望把充满家国情怀、体现家国之美、体现千年优秀文化的内容传递给更多家庭。”秦一说。

  如今,不少“宝妈”在秦一的视频下留言:“孩子们通过唱跳学古诗,快乐学国学,真正喜欢上了中华传统文化,更热爱我们的国家。”几年来,经过不断编创和迭代,秦一的作品囊括传统节日节气、国学手势舞、古诗手势舞等多个主题,不少幼儿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秦一的手势舞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在秦一看来,手势舞是家风家训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次师生演绎手势舞的视频被广泛传播,正说明手势舞走进校园恰逢其时,将成为德育、美育教育的有益补充。“让手势舞服务于家校共育,与时俱进地优化完善,立足学生精神成长,顺应学生擅长通过短视频获取新知的新特点,让德育、美育教育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通过手势舞,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创新,让互联网、短视频更好地服务于千万学子、千万家庭。”她说。

  手势舞能获得师生的喜爱和认可,不仅因为这些作品体现着“家国同构”精神,还源于大家对充满创新创意的文艺作品的肯定和推崇。“我有个愿望,希望孩子们因为我编创的手势舞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手势舞能像优秀文艺作品一样成风化人、历久弥新。”秦一说。在她看来,充分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化、优秀内容、优秀方式,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反复打磨,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反响,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让作品经得起时代、师生、家长和广大网友的检验。

  社会生活也是德育美育的大课堂。在不断为传统家风增添时代性内容的同时,秦一也积极投身各种公益活动,用手势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她带上原创的《那道光》禁毒公益手势舞走进湖南长沙。7月29日,秦一又走进吉林省孤儿学校,和孩子们共同演绎《最好的未来》手势舞。“在我看来,实践探索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向导,希望以手势舞为媒,连接校内校外,连接研学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性实践,充分发挥社会生活的德育导向,这是一场以爱为指引的马拉松,需要长久坚持,持续发力。学生们参与其中,正向反馈将持续影响学生之后的成长。”秦一说。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 走进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