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几天,金华骄阳似火,备受“烤”验。而在万里之外的金华新村,天蓝云白,不雨不晒,绿意盎然,凉爽宜人。
天山雪水带着一丝丝的凉意在脚边流淌,透着八婺古风的婺通桥横跨青年渠,游步道掩映在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下,规划整齐的葡萄长廊在街巷延伸,南疆风格的农家小院一座紧挨一座,质朴地抒述满满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村外的荷塘里,层层荷叶间点缀着白色、粉色、红色的荷花和娇嫩的莲蓬,冷水茭白则连片丛生;垂钓园里三五人在静静等候鱼儿上钩的乐趣,果蔬飘香的采摘园游人如织;远处的种植大棚里有来自金华“药王”之称的珍稀中草药金线莲和从武义引进的木耳、香菇……
01 全体村民的意愿:改名为金华新村
库如力,维吾尔语意为岗哨。库如力村,以前就是阿克苏和温宿之间的一个岗哨,后慢慢变成一个村庄。2012年,为响应阿克苏地区“阿温同城化”的发展要求,第一个整村搬迁异地重建。2019年12月,为感谢金华市的大力援助,遵照全体村民的意愿,经温宿县政府批准,这个距县城2.5公里的新村更名为金华新村。金华新村占地面积6.24平方公里,有680余户近2400人,是南疆最大的民汉嵌入式聚居移民新村。
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孔德东说,2012年以来,金华新村的四批金华援疆干部久久为功,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建疆,将金华新村作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示范村和民族嵌入式居住示范点进行持续打造,累计投入援疆资金6000余万元,通过“输血打基础、造血增活力、强血谋发展”,成为浙江对口援疆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02 坐上观光车看好风景
昨天,记者坐着观光车在这个3A级景区的“乐园”里随金华新村党支部书记布海力且木·艾孜木悠闲地逛了一圈,她俨然是一名金牌导游,自豪地讲解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越游越火的乡村旅游业、共富路上的“好风景”和到处可见的“金华元素”。
第一站是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文化广场),这里有个“365便民服务中心”,借鉴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所建,村民不出村365天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村里每月会在以“基因红、水稻金、乡村绿”为主色彩的文化大舞台举办一场文艺会演;一边的文化大礼堂则是采用浙江省“文化礼堂”统一标识,每周开展汉语培训,每月定时播放红色电影;农家书屋是阿克苏地区“书香浙疆阅读基地”示范项目,其中“儿童书屋”是“浙阿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标志性活动阵地之一,所有书籍来自“百万绘本送新疆”活动中金华小朋友的捐赠。
第二站是金华市援疆指挥部投入12万元打造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村小巴扎,这里集聚了鸿鹏超市、一家亲餐厅等10家商铺,为当地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元。
第三站来到金华援疆“百村千厂”工程示范基地。新疆天下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核桃烘焙加工和核桃油生产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年产500吨核桃油,年加工核桃1000吨以上,年产值超3000万元,生产的五香、椒盐核桃远销全国各地。
新疆蜜姐黑蜂有限公司在这里的知名度也很高,主要经营蜜蜂养殖、蜂产品原浆生产销售,依托金华援疆“十城百店”销售网络进驻超市、商场等80余家门店,同时在天猫、淘宝等10多个电商平台销售,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40多个,人均年增收6000元。
“周边果树种植面积大,特色作物种类多,且交通物流方便,具备把中高端蜂蜜事业做大的条件。今年,我准备在生产枣花蜜、梨花蜜、苹果花蜜的基础上,再开发甘草蜜、蒲公英蜜、骆驼刺蜜。”新疆蜜姐黑蜂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会芳说。
第四站是参观民汉嵌入式居住示范街,目前村里有26家汉族户与32家维吾尔族户连片集中嵌入居住,其他为分散式嵌入式居住。各民族村民在此比邻而居、和睦共处,通过孩子共学、家庭结对认亲、企业生产与用工以及联谊活动等方式,不断促进各民族村民之间心融情融。
布海力且木还带记者走访了两户村民的新家:4组29号户主王宁祖籍河南,是温宿县九州方圆房产公司总工程师,和妻子、儿女一起购置房屋入户;4组30号户主吾吉科·依马木尼亚孜,农忙季节采苹果、收核桃,家中8口人,妻子、儿子一家4口,还有2个外孙女。
王宁说,和吾吉科相邻一年多,两家平时来往密切、相处和睦,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耍。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吾吉科都会送来维吾尔族美食,他也经常给邻居孩子送去玩具和图书。
在这里,记者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房舍、干净整洁的环境,屋子里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温馨舒适,居民都是一脸的幸福祥和。
第五站是金华水街,这里潺潺流动的溪水是天山雪水,两边成排的柳树和白杨树郁郁葱葱,三五村民在溪边散步、闲聊,享受夏日田园生活的闲暇时光。布海力且木说,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林荫道边上的10余家美食店、烧烤摊、啤酒屋香飘四方,吸引了周边村民和城里人来休闲度假。
值得一说的是横跨水街的“婺通桥”,这是新疆廊桥集卯结构第一桥,寓意金华与温宿人民“心通、情通、力通”,桥柱、牛腿、仿古瓦、宫灯、镇桥神兽、对联等材料均取自金华,整座桥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郁,打造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乡村美景。
第六站来到了金华援疆“万亩亿元”工程特色农业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婺景生态园)。在这里,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先后投入950万元,累计引进浙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58个(项)、种苗15万株,重点扶持建设特色种养殖示范基地5100亩。
黑木耳立体栽培基地投资200万元,建有12个大棚,每个大棚面积130平方米,可种植菌棒6000棒,每棒可产湿木耳600~700克,干木耳60克,每年可产4季,一个大棚年利润在1.4万元左右。记者看到,一个个钢架大棚整齐排列,一层层菌棒摆放整齐,村民正在操控机器采摘黑木耳。基地负责人刘占春说,这里生态环境好,适合栽培并晾晒高品质木耳。黑木耳干品将运到杭州深加工,用于生产口服液、面膜和洗护用品,很受市场欢迎。作为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引进的产业,有责任帮助村民就地就业,培育本地专业技术人才。
相隔不远的农业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依托磐安县江南药都市场和科技优势,引进白芷、白术、党参等中药材种苗。
游人最喜欢去的是特色水生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这里有从金华引进的冷水茭白、甲鱼和小龙虾等,甲鱼、茭白混养,每亩收入2.1万元以上。水田里种植的莲蓬,是金华援疆人才深入武义宣莲十里荷花基地调研,并咨询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后遴选出来的新品种。宣莲种植基地负责人温美洪介绍,在金华新村种植60亩宣莲,除了采摘莲蓬,一亩地还可收2吨藕,亩产收入达8000多元,小荷花变成大产业。
最后一站,记者来到金华新村民宿示范点。2020年,金华市援疆指挥部投入200万元帮助39户村民开办农家乐,带动周边村民100多人就业。两年来,共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收入7000元。
一年前,村民阿卜杜艾尼·图尔荪和家人在自家小院开起农家乐,靠着好厨艺和实惠的价格,在当地小有名气。“村里环境好,来旅游的人多,农家乐现在平均每天能挣500元左右,最多时一天接待了150多位游客,去年纯收入10万多元。”阿卜杜艾尼·图尔荪开心地说。
“乡村产业兴旺了,引来的能人就多了,什么样的致富方法都有,村子就像挖不完的金矿。你们看,前面门楼上挂着‘休闲小憩’‘民俗小居’等牌子的都是开民宿的农户。”在金华新村当过多年村干部的吐地·吐尼亚孜说,“现在村民生活品质大变样,一到傍晚,路边或农户院子里停的轿车有300多辆,全村还有大型农机具70多台套。”
03 乡村振兴:从“一村美”迈向“全域美”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汇聚。在金华新村,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新村带给当地居民不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作为一个南疆乡村“五大振兴”和民族团结嵌入式居住的示范样板,如今,金华新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庄治理、生活富裕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人均纯收入达1.9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被列为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考察观摩点,先后获评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地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文明村等,已成为新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品示范点和民族团结嵌入式居住示范村。
金华新村成为“明星村”后,不时有来“取经”的乡村干部。金华新村的新面貌、新气象,在温宿县已不是个例。金华市援疆指挥部借鉴金华“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有益经验,配合当地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提升”工程和推进小城镇建设,今年累计投入4700万元,持续打造金华新村以及柯柯牙镇艾肯博依村、柯柯牙村,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思源村,托甫汗镇尤喀克托甫汗村、托万克托甫汗村,克孜勒镇乌克铁热克村、依尔玛村等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有效助推温宿全域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产业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作者: 徐赞 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