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她是一座有着5000年文明史、近2300年建制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是我国丝、瓷、笔、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她就是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浙江湖州。
自古以来,湖州就是一方有着历史厚度、文化深度、情怀温度的热土。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山川之利,早在百万年前,湖州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一把中国最早的石犁、一片人类现存最早的丝织物、一条世界最早的人工沟渠……无不在向世人昭示:湖州自古敢为天下先。
从“开城鼻祖”黄歇、“苍弁山神”项羽、“开国皇帝”陈霸先,到“丹心侠骨”张静江、“成仁取义”陈英士、“孤胆英雄”钱壮飞,湖州大地孕育了胸怀天下、敢于拼搏、刚强勇毅的精神气质。
从溇港圩田、桑基鱼塘,到湖颖之技、辑里湖丝,湖州人民勤劳、聪慧、精益求精,奠定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千百年富庶繁华的根基,赢得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从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到开辟江南儒学新境界的“湖学”;从“四象八牛”的湖商到“两弹一星”的元勋;从璀璨的“书画历史”到不朽的“红色记忆”……湖州文脉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熠熠生辉。
流淌千年的文化是湖州崛起最雄厚的资本、最深沉的力量、最持久的底气。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近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传承好、挖掘好、创新好湖州深厚的文化资源在重要位置,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湖州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文增信立起了“主心骨”。湖州坚持在守好绿色本底中展现红色担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坚决守好红色根脉。
以文聚势提升了“关注度”。湖州重视抓好文化保护利用,大湖溇港、桑基鱼塘分别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持续打响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以文惠民增进了“获得感”。湖州加强公共文化供给,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太湖龙之梦等一批文旅项目投入运营,被列为全国唯一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综合性试点。
以文化人弘扬了“新风尚”。湖州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实现市县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并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典范城市创建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已实现省级以上试点全覆盖。
在4月8日召开的湖州市委文化工作会议上,湖州指出,文化之于当下湖州的价值,越来越不可或缺、越来越不可估量。湖州意欲打一场光耀湖州文化的翻身仗,奋力掀开文化强市建设崭新一页,厚植文化自信力,增强干部内驱力,为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湖州真正成为纳古今文明、开风气之先、领时代风骚的长三角新势力城市。
具体战略目标上,湖州聚力打造“五个地”,一是“两山”文化的领航地,更深刻、更生动讲好“两山”故事;二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进一步探寻深藏在5820平方公里上的文化遗存,让湖州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长、弘扬的沃土。三是乐活文化的网红地,聚焦绿色共富、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精神富有新生活,让有文化、爱生活、善创新的年轻人在湖州集聚起来、奋斗起来、沸腾起来。四是创新文化的策源地,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创业创新成为湖州文化最具张力的表达。五是奋斗文化的示范地,引导党员干部摒弃“百坦”思想、好人主义、小我格局,张扬血性狼性,让激情奋斗成为湖州人最亮、最厚重的底色。
在战术原则上,湖州将把“有限的兵力”投入到关键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五个不搞”:不搞千城一面、不搞有文无化、不搞零敲碎打、不搞面子工程、不搞哗众取宠。
在战役打法上,聚焦建设文魂湖州、文享湖州、文创湖州、文韵湖州、文治湖州这“五文湖州”,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做到无经济不文化、无城建不文化、无乡村不文化、无旅游不文化,立体化、多口味端出一盘全景式复兴的文化“大餐”,真正以厚重的“文化底盘”充分彰显文化底蕴。
未来五年,湖州将深入实施文化强市12项工程,即:红色根脉守护工程、“两山”理念研究工程、历史文化发掘工程、主流舆论扩音工程、城市品牌提升工程、融媒改革创优工程、文明典范创建工程、文艺精品攀峰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工程、文化产业跃升工程、“书画湖州”弘扬工程、运河古镇集群工程,努力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湖州辨识度的文化工程体系。重中之重加快形成六大标志性成果:一要打造“最活跃”的传播系统。二要打造“最醒目”的文化地标。三要打造“最湖州”的文化标识。四要打造“最年轻”的城市品牌。五要打造“最强劲”的产业引擎。六要打造“最文明”的典范之城。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孙文斌 王一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