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号道岔直尖轨拉伸3毫米,密贴插片再加0.3毫米……”凌晨2时15分,在我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杭台高铁台州站线路上,“全国劳模”冯明蹲在被誉为高铁列车运行“方向盘”的道岔设备边上,聚精会神地为铁路电务设备进行“全面体检”。
“这是杭台高铁开通后的首个春运,也是我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次春运,必须要把道岔调试到最好的状态。”冯明一边说着,一边口中呼出的热气就瞬间变成前额发梢的白霜。
冯明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杭州电务段高级技师,曾获全国劳模、浙江道德模范、浙江工匠等称号。参加工作38年来,一身扑在铁路信号设备维修一线,跑遍了近3000公里区段铁路线路,参与了浙江省所有高铁线路道岔的安装调试,经他诊治过的病害道岔超过2000组(次),因对管内配属的32种型号道岔的上千个标准数据了如指掌,被同事们称为铁路道岔的“活字典”。
“调试道岔时,需要用厚度为0.28毫米、0.5毫米、1毫米等不同精度的插片多次试验,才能使道岔达到最佳状态。”冯明说,“道岔尖轨与基本轨的间隙国家标准是0.5毫米,我们调试的要求是0.2毫米,精度提高了两倍多。调好的道岔与基本轨的间距离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连一张A4纸都塞不进。”冯明一直保持着半蹲姿势,凭他多年经验的双耳在毫米级的变化之间,找到最佳锁闭状态时发出的“咔嚓”声。
“虽然冬天凌晨室外的气温很低,但我们在线路上干活衣服也不敢穿多。”冯明调试完当前的道岔后,起身大步向另一处维修点走去,“干活的时候不会觉得冷,有时背上还有汗,杭台高铁有些道岔在隧道内,行走在隧道时,隧道口还寒风刺骨,但越往内走则越闷,有时内外最多相差20度,进出一次隧道,就像过了一年四季。”
对于59岁的冯明来说,每天在现场与道岔相伴的日子都是倒计时,他格外珍惜每天在岗的时光。“道岔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即将离开这位老朋友还是很舍不得的。”冯明回忆起刚从部队复员到铁路工作时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随着我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冯明先后参与了浙江省内甬台温、沪杭、杭甬、宁杭、衢九、杭黄、杭台等11条高铁线路的道岔安装调试,有效保证了高铁运输安全畅通。“人生投入工作的时间其实很短。我想用有限的时间专注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道岔整治,让中国的高铁跑得更快、更稳!”这是冯明的口头禅也是他职业生涯的生动写照。
“天台山的13号道岔和台州的2号道岔在维修时要多注意,之前调试阶段还有不良反映出现……”冯明调好设备起身对现场维护人员说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高铁维护的事业中,我能做的就是把道岔整治技术传授给年轻人,现在我每年都要求自己抽空安排100个课时培训职工。”如今,冯明已经培养出了100多名道岔整治人才参与到高铁建设。
调试完最后一组道岔时已经是凌晨4点了,“今天检查完台州站,明天去金华,后天去……”被问及春运期间的工作安排时,冯明回答道:“春节前我要把全省范围内的100多组关键道岔都检查一遍。”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快退休的人的工作行程安排,像陀螺般一刻也不停息的冯明每年保持参加高铁夜间检修作业达190天以上。
在高强度作业的同时,冯明还根据标准与自己多年的经验,牵头编制了《提速道岔检修整治指导意见》《道岔维修手册》等技术书籍资料,动手制作了教学视频30余个、编辑课件20余个。如今,“冯明道岔整治工作法”被上海局全局推广应用,他发明的便携式警冲标测量工具和参与研制的道岔转辙机部件柴油清洗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通讯员娄晓磊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