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方寸小院里 乡土意蕴长——云南发展“庭院+”经济促乡村振兴走笔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云南> 要闻 > 正文

方寸小院里 乡土意蕴长——云南发展“庭院+”经济促乡村振兴走笔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4-12-24 11:08

  当边陲山乡遇上庭院经济,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23年,我国首次将“庭院经济”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有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发展庭院经济前景广阔。

  在政府推动和引导下,如今,广袤的云岭大地迎来许多“改造者”,他们瞄准乡村的老房老舍、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创造出各具风格的庭院,在方寸小院之内做文章,把“老地方”玩出“新花样”,不断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庭院+非遗”留住乡愁

  历史上,茶马古道沿途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村落,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碧溪村,便是其中之一。在距离碧溪古镇不到十分钟车程的小山包上,坐落着曼海村民小组。

  曼海村民小组有62户477人,非遗竹编技艺历史悠久,组内80%的农户掌握竹编技艺。

  熊楷是四川人,曾在云南上大学,是曼海村民小组发展庭院经济项目的“操盘手”。熊楷在带领团队调研后发现,曼海农业基础薄弱,村民田地不多,多靠竹编谋生,比较适合发展庭院经济。他和团队按照“非遗+庭院经济”的思路,采取“边招商、边建设、边运营”的模式,把曾经废弃的烤烟房改成了民宿、研学中心、竹编非遗展示中心、田园会客中心等场所,村民积极扮靓自家院子,打造“一窗一景”,让每家每户都有不同风格的乡村景观。

  今年暑期,曼海村民小组推出研学游,累计接待2400余人,综合收入约36万元。“研学学生做的竹编作品被用到村庄装饰上,美化了乡村。”熊楷说,研学游的兴起也让村民看到了庭院经济的“钱景”,纷纷在自家庭前屋后开启了超市、餐馆、民宿等。

  “现在好了,再也不用到古镇上摆摊了。”村民李成梅曾靠卖炸洋芋微薄度日,骑摩托往返于碧溪古镇和家之间。曼海村民小组改造后,她在村里开了“慢豆花”小店,与女儿白秀美推出“茶水豆花”等特色小吃,她的豆花小院成为游客到曼海的“打卡点”,日最高营业额达1000元。

  在曼海村民小组,李成梅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通过系统有效培训,很多农民成了非遗研学讲师和民宿老板、商店店主等经营主体,村里现有20户村民固定在周末和节假日设摊经营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农户最高单日营业收入超过3000元,平时周末的稳定收入也达到了户均300元。

  在5年时间里,熊楷累计完成了云南全省20个村寨的设计、建设、运营,“每个村寨都是‘量身定做’,留住乡愁也是我们的目标。”熊楷说,在云南多年的打拼生活,让他早已把云南当自己的第二故乡。“远离城市喧嚣,放下电子设备,在村里,才能真正体验到何为‘松弛感’。”

  为了防止村里的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熊楷团队还修建了许多儿童设施,用竹编做成了“森林魔网”,用竹子制作成竹马。孩子们在“森林魔网”上跳跃欢笑,在竹马上嬉戏玩耍、尽情释放。

  视频博主誉瑾在曼海村民小组游玩后,不禁发出感慨:“云南的农村,真的变得不一样了。”

  如今,走在村子里,不难见到年轻人编竹编的身影。每走一步,都有不同的竹编作品做装饰。村口大柏树下,穿着哈尼族服饰的村民唱着歌,悠扬的牛腿琴声响起,时而舒缓、时而激昂。

  “庭院+艺术”展现诗意

  云南大理以“风花雪月”著称,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如今,在漾濞江畔的阿尼么村民小组,艺术与庭院经济的邂逅,让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逐渐成为不少人心灵的栖息之地。

  “在阿尼么,鸡鸣狗吠也是艺术。”李永康经常会推荐艺术家朋友,到阿尼么村里遛上几圈,再到牛棚改造的咖啡馆里喝杯咖啡。

  李永康是土生土长的阿尼么人,他本是一名音乐制作人,在他的歌曲里总会出现“老家”一词。

  “阿尼么”源自彝语音译,意为“鸟都没有的地方”。阿尼么村民小组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向阳村,这里曾是一个畜禽粪便污染、臭气熏天的“石头村”。

  “总想着为这‘鸟都不来’的老家做点什么。”李永康说,5年前,他从昆明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里的环境卫生问题。通过清理垃圾、规范牲畜圈养和粪便处理,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后,他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建成“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全村44户参与创业。

  冬日,行走在阿尼么,石头墙间升起袅袅炊烟,彩绘唱片装点干净朴实的村道,远处山峦飘着白雾,昔日的牛棚、猪圈、驴圈被改造成咖啡馆、茶馆等。“一到节假日,草棚搭成的江湖小吃街挤满了人,村民们得以赶集赶到家门口,就业就在家门口,游客进村车辆都排到了山脚。”李永康说。

  “00后”女孩李蕊今年7月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到阿尼么村,主动担任起了讲解员,同时在合作社打理经营好牛棚咖啡,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

  “家乡的变化让我感受到青年返乡的力量是何等重要,在这里,我不仅参与家乡的发展,也能在父母渐老的时光里给予他们陪伴。”李蕊说。阿尼么村的发展不仅带动青年返乡发展,也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到此旅居。李永康说:“曾经‘鸟都不来’的地方,现在变成了艺术家的‘第二居所’。”

  李德付是旅居阿尼么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看来,这里的村庄环境与村民“接地气”的生活方式和老家贵阳很相似,为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于是,他在阿尼么租下一个小院当工作室,还给村子里的白墙画上了画。他说:“作为新大理人,也想为这个‘新家’添一份光彩。”

  如今,这个略显安静的小村庄,如同隐于世外的“童话小镇”,以别具一格的村落样貌和文化艺术风景,绘就别样的诗意画卷。

  “庭院+旅游”彰显活力

  步入曲靖市富源县回隆社区保家村,“幸福食堂”一旁的银杏满树金黄,“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标语映入眼帘。村中废弃的烤房被改造成供人喝茶聊天的“谈吧”,烤房炉子燃起炭火,烤出喷香的洋芋和玉米。

  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推动曾经的“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

  受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影响,保家村也是“空心村”之一,村里留守老人较多。随着庭院经济的发展,保家村村民通过闲置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家门口务工和参与经营等多渠道获得租金、薪金、收益金和分红金“四桶金”。夏日发展旅居产业,冬日发展团建、蔬果采摘、康养等旅游产业,昔日的“空心村”华丽变身为“幸福村”。

  回隆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卫国介绍,今年以来,保家村接待了许多来自北京、河南、宁夏等地来旅居的游客,短则一周,长则一个多月,即使到了冬天,保家村主要以接待团建游客为主,也会有散客前来旅居。

  “气温渐凉的冬日,来上一口牛肉汤,心里暖暖的。”来自宁夏的游客宋女士说,“‘地肥草丰牛儿壮,一口汤锅甲滇东’,抛开优美安逸的环境不说,单是保家村美味的牛汤锅就让人来了不想走。”

  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进行打造两年多以来,保家村通过发展牛汤锅产业、闲置农家改民宿等方式,先后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直接带动90名本地村民创业就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3万余元、村集体收入31.6万元。

  来旅游的人多了,村里活力更足了,民生福祉也在发展中不断改善。

  保家村还利用集体收入开办“幸福食堂”,为村里老人提供午晚两餐,每餐一荤两素一汤,70岁以上老人免费,每天食堂里都有十多位老人前去就餐。

  “希望更多人看到美丽回隆、幸福保家。”这是桂卫国朴素的愿望。58岁的桂卫国已扎根回隆社区20多年,为了带领村民振兴家乡,他还开设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坚持不懈拍摄视频,宣传家乡。如今,他的“乡村老桂”账号拥有近3万“粉丝”,颇受欢迎。

  不仅在曲靖,如今庭院经济已在云南边陲山乡多点“开花”。

  腾冲依托48个A级旅游景区,引导村民发展以餐饮、民宿为主的庭院经济,并通过乡村旅游赋能景区发展,广泛带动群众参与,延长庭院经济产业链,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红利。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体化发展庭院旅游带,以全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契机,聚焦境内特色小镇和旅游景区等优势资源,发展“沉浸式”乡村体验游;河口瑶族自治县立足边境优势,发展跨境旅游,以百年滇越米轨文化为主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让八条半村成为中越边境旅游的“网红村”……

  方寸小院里,乡土意蕴长。眼下的彩云之南,“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记者林碧锋 王贤思)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从一部手机看“世界工厂”创新蝶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