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苍洱毓秀载乡愁——解码古城大理的文化自信样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云南> 要闻 > 正文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苍洱毓秀载乡愁——解码古城大理的文化自信样本

来源:新华网2024-09-04 10:36

  新华社昆明9月3日电 题:苍洱毓秀载乡愁——解码古城大理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李银、庞明广、丁怡全

  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考察时,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弦歌不辍的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秀丽如画的苍山洱海……让世人向往不已的大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赓续千年文脉,守护绵绵乡愁。

  千年古城续文脉 一面照壁传家风

  游客在大理古城参观游玩(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苍山之下,洱海之滨。熹微的晨光洒在大理古城的白墙青瓦上,将这座千年古城映照得更加古朴动人。

  作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的前身为羊苴咩城,是南诏国、大理国的国都,从唐代大历至元代至元年间,数百年历史岁月里,这里一直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大理卫指挥使周能按中原建城规制,在古都羊苴咩城内人口较集中的地方重筑大理府城。

  明代才子杨慎对大理不吝赞美之词:“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

  如今的大理古城,仍保留着明清时期“九街十八巷”的棋盘式格局。一砖一瓦、一街一巷,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历史。

  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纵横,连接千家万户;从苍山流下的溪水穿城而过,汇入洱海;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沿着古城南北轴线依次排开。古城南门外,文献楼楼额高悬的“文献名邦”匾额令人瞩目,寓意着大理古城典籍厚藏、人才辈出。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大理市名城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文化艺术顾问杨斌说。至今,古城内仍有约3万名本地居民,他们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居住于此,“户户种花、街街流水”的街景娟秀如故。

  千年古城内,文脉不辍、风韵清远;白族村落里,传统民居古色古香、满载乡情。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大理人家的照壁题字,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常见的格局,古朴的建筑风格延续至今。“耕读传家”“琴鹤家声”“清白世家”……素白的石灰照壁上,水墨画映衬之下,照壁题字更显刚正有力,彰显着大理人对良好家风的恪守、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大理人家的照壁题字很有讲究。”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族民居彩绘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峰说,有的援引历史典故,有的记录家族先人的光辉事迹,“大理人宁肯房子建得朴素一点,也要把照壁装饰得雅致,因为它代表着家风的传承和文化的根”。

  前不久,同村的一个村民邀请李艳峰给他家新房的照壁题字。这名村民年轻时曾是守卫边疆的解放军战士,立下过军功。李艳峰和他商量后,在照壁上题下“功著南疆”四个大字,勉励后人要向先辈学习,为国奉献、建功立业。

  字字刚劲有力,家风之韵,世代相承。

  古道丝路交汇处 四海游子梦里乡

  大理白族民居与洱海风景(无人机照片,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 摄

  “我可能哪一世做过大理人,今生对大理总有一种亲切之情。”武侠小说泰斗、大理市“荣誉市民”金庸一生对大理情有独钟,《天龙八部》等作品中的许多情节都围绕着大理展开。

  自古以来,大理留下多少文人墨客的眷恋: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笔下感叹“余行海内遍矣,唯醉于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大理停留8个月,仍留下“苍山洱海未了之兴”的遗憾……

  时至今日,大理依然是世人向往之地。“在大理,我是老乡,不是老外。”瑞典人帕特里克6年前来到这里,如今早已融入当地生活。“像家一样”“归属感”是他和许多“新大理人”描述大理时的真实感受。2023年,大理累计接待游客9530余万人次;近年来,国内外到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有近10万人。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大理的“亲切感”“归属感”,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延续千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位于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交汇处的大理,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之美誉。

  从大理许多“国宝级”文物中,可以窥见昔日文化交流交融的盛况。在位于大理州剑川县的石钟山石窟,石壁上深目高鼻的波斯人雕刻得栩栩如生;宋代名画《张胜温画卷》记录了大理国时期周边十六国国主前往大理礼佛的盛况……

  “千百年来,大理吸纳着随古道丝路传播而来的多元文化,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共生,成为中华文明包容特性的生动案例。”大理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华春湧说。

  岁月流转,茶马古道上清脆的马铃声早已远去,而文化交融至今仍在大理不断上演。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有1300多年历史的三月街,曾是茶马古道上规模最大的贸易集市之一。如今,三月街仍吸引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客商、游人前来“赶街”,每年的人流量达上百万人次。漫步三月街,能品尝蒸糕、炒糍粑等地方特色美食,还能观赏体验扎染、编绳、黑陶瓦猫等大理非遗……

  人们参加三月街民族节(4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赵子忠 摄)

  2008年,大理三月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也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体验大理开放包容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苍山脚下的古村落中和村,每个节气,村民们都会和住在村里的30多位艺术家一起举办“篝火诗歌会”。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分享各自喜爱的诗歌。

  “天上有无数的星辰,世上只有一个大理。”居住在中和村的词曲作家陈越说,大理已经从地理名词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寄托世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大理也以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

  代代守护苍洱美 绿水青山乡愁浓

  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与洱海风光(无人机照片,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强调。

  洱海是大理人的“母亲湖”。生于斯、长于斯,保护苍山洱海的生态理念,深深刻在大理人的文化基因里。

  在大理古城西云书院旧址内,矗立一座种松碑。这块石碑是大理人为纪念清代嘉庆年间购买松子、带领百姓在苍山种树的官员宋湘而立的。“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宋湘的《种松诗》镌刻在石碑上,见证着大理人对苍山洱海的世代守护。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大理持之以恒做好苍山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守护的力量也越来越磅礴。

  “我们一直牢记总书记的要求,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抓好抓实。”年近六旬的大理市大理镇生态环境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社能,三十多年如一日奋战在保护洱海一线,他带头退塘还湖、打捞蓝藻、疏浚河道,被称为“最美洱海卫士”。

  大理市洱海边生态廊道一景(无人机照片,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今年盛夏,洱海的海菜花如期盛开。望着连片盛开的海菜花,张社能颇感欣慰:“花开了,说明洱海水质越来越好了。”

  2022年2月,一座科技小院在洱海之畔的古生村挂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扎根在洱海边,寻找治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良方。古生村科技小院创制的绿色智能肥料产品,能够实现粮食增产30%、减排50%、节水40%,这让习惯了“大水大肥”种地的村民何利成喜出望外,“既保护了洱海,又守住了种粮传统,一举两得”。

  在世人的悉心呵护下,洱海正不断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洱海流域内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全流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初步建成;实施沿湖15米内1806户居民生态搬迁,腾退土地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在蓝天苍洱的映衬之下,古城大理浸润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里,正载着浓浓的乡愁,焕发出新的光彩。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