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民族艺术手法唱响主旋律,在艺术创作中引导师生扎根乡村,扎根生活……云南艺术学院——这所西南边陲的艺术类高校,深耕云南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红土高原描绘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风景线。
舞蹈跳出云南民族特色
循着节奏明快的音乐与击打声,记者走进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只见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穿着彝族服装,双手各拿一个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气氛热烈欢快。原来,舞蹈学院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排练彝族“烟盒舞”。如今,学习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已经成为舞蹈学院学生们的必修课。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学生排练彝族“烟盒舞” 张勇摄
“云南民族舞蹈在全国非常有优势,我们想更好地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好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刘丽说,“2007年以来,学院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到目前已经举办了29期,约100位非遗传承人参与进来,传授了60多套非遗舞蹈,涉及约15个民族的舞蹈,教授了2000多名学生。学院还设立了民族舞蹈传承专业,目前已有11届学生。”
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红河县“乐作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阿胖、石屏县彝族“烟盒舞”省级非遗传承人许国勇、哈尼族“棕扇舞”市级传承人倪为者等一批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进行民族舞蹈文化交流与分享。
“我们还设有田野采风课程,每学期老师们会带着学生到红河、德宏等地乡村进行15天的采风与创作。”刘丽说。通过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传习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下的功能和价值。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学生排练朝鲜族舞蹈 张勇摄
舞蹈学院创作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例如哈尼族舞蹈作品《灵境》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优秀舞蹈作品展演、中国第十二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比赛,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善待自然的民族生态文化。民族舞蹈诗剧《独龙情怀》以舞蹈的方式诗画般地呈现了独龙族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基诺族大型舞蹈诗《跟着阿舅走》将“基诺大鼓”等民族元素巧妙贯穿到作品中,是一部反映基诺族民族风俗艺术文化的舞蹈艺术作品。多年来舞蹈学院的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项40多项。
戏剧演出边疆民族风采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云南艺术学院推出了原创广播剧《我的老师张桂梅》,以声传情,向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致敬。“广播剧以老师和学生共同出演的形式完成,分为三集,每集25分钟。”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杨军说道。
创作前期,戏剧学院主创人员前往华坪县女子高中进行了创作采风,实地走访和寻找一手素材。经过两年的反复修改、打磨、录制,三集原创广播剧《我的老师张桂梅》于今年6月30日在丽江首播,如今已在全国7个以上省级广播平台播出。
广播剧《我的老师张桂梅》录制现场
“这部广播剧依托云南艺术学院强大的艺术力量创作,以老师写老师,以老师演老师,以老师唱老师,把张桂梅老师的精神以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该项目负责人、戏剧学院播音系主任王旭东说。
除了广播剧,近年来,戏剧学院还创排了《永远的保尔》《小萝卜头》《象北旅行》等优秀剧目。《永远的保尔》入选2021年中国校园戏剧节,塑造了一位钢铁战士形象。原创儿童音乐剧《象北旅行》以大象北迁探索之旅为主线剧情,体现人类对大象的保护和帮助。杨军担任编剧、云南话剧院排演的大型话剧《澜沧水长》讲述70多年前澜沧江畔‘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传奇故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于9月4日首演。
话剧《永远的保尔》主创人员合照
浓郁的民族艺术氛围熏陶着戏剧学院的同学们,戏剧学院学生撰写的壮剧剧本《摸秋》《壮绣缘》和滇剧剧本《风雨不归人》,分别在文山州壮剧团和楚雄州滇剧团演出后获奖。
“云南民族民间戏剧,在全国来看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我们的办学,除了学习当代与国际接轨的戏剧知识,一直立足于对云南民族民间戏剧的研究与传承。”杨军说。
妙手设计乡村民族艺术
通过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的妙手,将古法造纸与蓝染相融合,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蓝蝶“舞动”起来。今年,云南艺术学院“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实干团”设计并制作了COP15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伴手礼。
COP15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伴手礼
如此精美的设计与制作,不禁让人想起彰显云南民族特色的“七彩云南”国庆彩车、在COP15展出的插画长卷《秘境云南》等一批云艺设计学院的优秀作品。多年来,云艺设计学院扎根云岭大地,走进大理、楚雄、文山等地乡村,将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与设计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7月,云南艺术学院“博想学团”美育乡村系列公益活动走进巍山彝族回族巍宝山乡安乐村委会。设计学院和美术学院的老师给当地58名留守儿童上课,学习内容是扎染工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弄颜料、选布料、着颜色……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我们组织‘博想学团’美育乡村系列公益活动,旨在陪伴留守孩童过假期,在陪伴中完成美育教育和学习,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以此推进乡村美育教育。”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副主任赖军说。
设计学院编写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系列丛书出版印刷,是第一套系统梳理云南民间工艺的书籍。2017年,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建成,成为全国十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之一。
早在2004年,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就成为全国第一家引进民族民间工艺艺人进校园教学的高校。“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进行研培教学,累计27期,共有135位传承人进校授课,2430名学生受益,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以扩大传承群体为目的,举办了14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设计学院副院长万凡说。
“非遗研培”学员在周城学习扎染工艺
一直以来,云南艺术学院以“党建+思政+艺术”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边疆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等两个课题获得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舞蹈表演等8个与民族文化紧密相关的专业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等6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连续18年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民族文化主题创意系列活动”……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国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定位,团结全校师生踔厉奋发、不懈奋斗。”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宇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鑫雨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