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卧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400多公里,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汉唐以前,黄沙伴驼铃,商旅络绎,曾串联起文明与贸易的古丝绸之路就由此而过。奈何风沙无情,时光流转,这条古道最终被沙漠掩埋,不复往日盛景。
而今,塔里木沙漠公路在436公里生态防护林带的夹护下,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书写了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奇迹。这条被石油人称为“开发沙漠石油的希望之路”,被当地人民称为“造福南疆各族人民的幸福之路”,如今更成为了“防沙固沙的绿色生态零碳之路”。顺着这条坦途大道,商贾云集、车辆熙攘、绿意葱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由沙漠腹地喷涌而出……从“死亡之海”到“绿满通途”,古丝绸之路繁荣璀璨景象又一次现于世人面前。
大漠通途构筑油气能源通道
“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得去,出不来”,因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被当地人们称为“死亡之海”。
20世纪80年代末,石油人才逐步掀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神秘面纱——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会师南疆、挺进沙漠,开启了“寻找大场面、建设大油气田”的征程。

看似荒凉的沙漠,地下却涌动着能源的脉动。1989年10月,塔里木油田部署在沙漠腹地的第一口探井——塔中1井喷出了高产油气流。沙漠腹地的重大油气发现,让塔中的勘探迅速大范围展开。
在沙漠进行油气勘探,钻机、设备等物资就要跟上,必须解决沙漠运输问题。当时钻探塔中1井时,近万吨重的设备和物资要从乌鲁木齐绕到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民丰县支撑点,常规运输车需经南疆五地州24个县市,总行程达2000多公里,跑一个单程需要七八天时间,超过兰州到上海的距离。
这片蕴藏着无限希望的热土,让塔里木石油人下定决心修建一条通往沙漠腹地的公路。
1991年9月,塔里木沙漠公路建设先导性试验正式开始。1994年7月,沙漠公路北段通车。1995年10月,全长562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全线通车。
长虹架南北,大漠变通途。依托沙漠公路这条能源通道,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一路阔步向前,通车的第二年,就在沙漠腹地建成了原油年产能力超200万吨的塔中油田。
随后,哈得、富满等35座大中型油气田如雨后春笋般在沙漠腹地及周缘迅速崛起,推动塔里木油田油气年产量突破3300万吨,一跃成为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和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
如今的“死亡之海”已成“能源热土”,我国首口超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在沙漠腹地成功完钻,230多口8000米级超深井在这里喷薄油气,并高效开发建设了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富满油田、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田博孜-大北气田等。
依托这条能源交通“生命线”,会战36年来,塔里木油田已累产油气当量5.5亿吨,共计向西气东输下游供应天然气3800亿立方米,向南疆五地州供气超700亿立方米,曾经沉寂百年的沙漠,如今正迸发着强劲的能源脉动。

打通阻隔铺就兴业富民大道
一条路,连通了能源的动脉,更托起了地方经济发展。
这条贯穿大漠的坦途大道,打通了盆地南北交通的阻隔,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使乌鲁木齐至和田的路程缩短了1000公里。
塔中镇,这座因油而起、因路而兴的小镇,便是最好的见证。
建镇仅10年,依傍沙漠公路而立,随着油气能源的发展,以及往来沙漠公路车辆和人流的增多,塔中镇也从最初几家零星汽修店、小饭店,到如今文旅公司、客运站、邮局近百家商业网点齐聚,成为塔里木沙漠公路中心的重要交通枢纽与补给点,续写着丝路驿站的新故事。
塔中镇漠沁佳源酒店的老板关宏玉,至今还记得2001年刚来时的样子:那时候沙漠公路两旁光秃秃的,镇上只有几间土房。“现在酒店几经升级,已由最初的6间客房增加至110间,每到旅游旺季,店里都会住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关宏玉对沙漠公路近年变化的感受最为直观。
沙漠新城,是塔里木沙漠公路打通阻隔、惠及民生的一处缩影。
沿着塔中镇再向南行进160公里,便来到了和田地区民丰县亚瓦通古孜乡。公路贯通前,这座村庄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座“孤岛”,村民去一趟民丰县城,要牵着骆驼在沙漠里走三天三夜。而今,沙漠公路从乡村西侧穿行而过,让村民去民丰县的车程缩短至2个小时。
“有了沙漠公路,才有了乡里今天的好日子。”乡党委书记索小飞坦言,他们经常组织村民到塔里木油田和沙漠公路沿线的水井房讨教经验,并依照沙漠公路防护林模式,在乡西侧栽下2000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区,誓让“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变成历史。
沙漠公路的到来,让同在沙漠深处的安迪尔乡,展现出另一幅“甘甜似蜜”的富民图景。
9月丰收季,看着远处满载甜瓜的卡车驶上沙漠公路,安迪尔乡的甜瓜种植大户肖永祥开心得合不拢嘴,今年他的2200亩“安迪尔”牌甜瓜,正通过这条公路发往全国各地。因为甜瓜品质优、甜度高,还获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今年胖东来超市也和他签订了供货协议。
向沙要绿,向路要富。沙漠公路铺就的通途,正不断赋能沙漠地区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安迪尔乡的甜瓜种植面积,也从沙漠公路通车前的不足2000亩,扩大至今年的12000亩,人均收入也突破2.6万元,曾连续多年登上新疆和田地区“首富”榜单。

防沙护路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开了30多公里了,怎么还没看见沙漠呢?”
十一长假,游客谢荣带着一家老小从湖南赶来,只为一睹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的真容。深入沙漠公路半个小时后,她的眼前却是两条望不到头的防护林带。
和黄沙极具反差的绿色,就是护佑在沙漠公路两旁绵延436公里的防护林带。
在沙漠中筑路难,护路更难。塔里木油田在建设沙漠公路的同时,就在沿线铺设草方格,以阻挡风沙对公路的侵袭。但在沙漠公路通车后不到两年,路面积沙日趋严重,80%的固沙草方格基本失去了防沙作用。
残酷的现实告诉塔里木油田,以往草方格短效治沙仅仅是权宜之计,要想彻底阻挡风沙对公路的侵袭,必须要向植被防护转变。
然而气象资料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均降水量不到11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超过3800毫米。地下水储量虽大,但矿化度高达每升27.8克,相当于在一升水中加了满满5勺盐,一般植物根本无法适应。
塔里木石油人没有退缩,会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等千余名技术人员开赴风沙一线,从沙漠边缘到腹地、从基地试验到路段示范,反复试验筛选出400多种抗盐碱、耐高温、耐沙埋的沙生植物,并对其中260多种进行咸水育苗、驯化。
为了管护好栽种的生态防护林,塔里木油田专门成立了200多人的管护队,常年驻守公路沿线布设的109座水井房。
2005年5月,2000多万株红柳、梭梭等植被郁郁葱葱挺立在了沙漠公路两侧,绵延436公里。由于管护措施及时到位,造林成活率高达到85%以上。
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管护,436公里长的防护林植被平均高度已超过2米,已有超过百余种鸟类沿着这条“绿色通道”迁移栖息。野兔、沙鼠、沙狐等动物在此安家落户,生态小环境逐步形成。
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的建成,给了塔里木石油人播撒更多绿色的信心。2022年,塔里木油田开启了“治沙+新能源”的探索,让沙漠公路沿途109口水源井全部使用清洁电能,彻底结束了依靠柴油机供能抽水灌溉的历史,让“死亡之海”的“含绿量”更足。
“总装机规模达3540千瓦的光伏灌溉水井房,可以完全满足生态防护林每日灌溉所需,生态防护林每年还能固碳约3.2万吨,相当于吸收每年近30万台过往车辆的碳排放。”塔里木油田塔中采油气管理区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陈文表示。
草木绿染大漠,光伏点亮沙海。防护林与光伏板共同交织出的绿色图景,为我国荒漠化治理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塔里木方案”,使沙漠公路成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入选“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治住风沙,就能守住家园;修通大道,就能迎来繁荣;种下绿色,就能结出希望。“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古丝路的繁华未曾远去,它正以“能源磅礴”“沙漠新城”“绿满沙海”的模样,在这片大漠上续写新的传奇。(受吉相王成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