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2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龙门吊镀上一层金辉,一列满载国产新能源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完成了装车后检查,即将鸣笛西行。
谈及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发展变迁,新疆中腾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茂林感触颇深:“如今我们的货源已拓展至三家KD工厂及多家百货类客户,业务量持续增长,客户需提前半月预定方能发运。”

(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正在进行中欧班列装车作业。徐叶摄)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位于国家级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节点。自2023年11月入驻陆港以来,新疆中腾国际供应链公司主营国产汽车KD件出口业务。李勇介绍,过去汽车KD件多在疆外工厂拆解后运至乌鲁木齐西站,再换乘中欧班列出境。如今,随着陆港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越来越多车企选择将整车运至乌鲁木齐进行本地拆解、装车出境,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
站在陆港办公楼远眺,只见龙门吊起落不息,集装箱堆积如山,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作业现场一派繁忙。陆港铁路货运受理窗口前,并没有排长队的景象。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乌鲁木齐铁路物流中心乌西营业部货运值班员程亚旭与同事仔细核对运单后,迅速将信息录入系统。程亚旭笑着说:“窗口排队办理业务?那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很多业务在铁路95306线上平台上就可以直接办理,让客户少跑路的同时发运更便捷。目前日均发运中欧班列数量在2列左右,月均办理量达30至60列。”
今年5月,“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改革在陆港启动。通过数字口岸系统实现铁路与海关数据实时共享,可精准掌握列车动态与货物放行信息。程亚旭表示,该模式推行后,出口货物属地作业时间压缩80%。

在陆港装卸作业区,又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沿兰新铁路西行,将从阿拉山口口岸出境。距离乌鲁木齐470多公里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风声呼啸,却掩不住列车编组的汽笛与装卸设备运转声。
在阿拉山口站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向新荣介绍说,“如果把车和铁路比作是人体的器官,那么我们这里就是大脑的中枢神经,负责中欧班列的编组调度。”他指向屏幕上一列班列介绍:“这是从陆港发出的中欧班列,我们从运行图上就可以看到它,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提前腾空线路,保证它顺利到达。”
班列抵达口岸后,车站即刻启动程序化通关机制:跑票员从机车乘务员手中接过运单,迅速递送至阿拉山口铁路国际联运大厅,那里的铁路工作人员通过“95306”数字口岸平台与海关确认通关状态。完成通关的班列将立即编入预定车次。前一日陆港发出的中欧班列已精准编入2027次列车。随后,车站值班员协调出国机车挂车,全程仅需3至4小时。

(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站鸣笛启程。郑鑫摄)
“315房间,2027次计划15时50分开车。”在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乌鲁木齐机务段阿拉山口折返车间待乘公寓,机车乘务员白建峰闻声整装,开始值乘准备。作为出国车队司机,他负责将出境班列牵引至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站,牵引空车返回。18年间,这位国门司机亲历了国门的发展变化。
“早年我们向外拉运的以鞋帽、服装等商品为主,进口多为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白建峰说,“目前,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电子产品、精密仪器、新能源汽车都是我们经常拉运的。”
中欧班列的“加速度”不仅体现在货值提升,也反映于开行密度。“我刚开始干时,我们班组一天也就拉12列,如今稳定在16至17列。”白建峰指着身旁机车说,“当年使用的东风4B、8B已升级为功率更大的和谐内5型机车。”钢铁驼队的提质增效,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的真实写照。

(阿拉山口站编组场内,出入境中欧班列在这里集结待出发。郑鑫摄)
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面对持续增长的口岸过货量,综保区招商办工作人员周晶晶亮出一份亮眼成绩单:自2011年获批新疆首个综保区以来,这里已吸引超800家企业入驻,2024年进出口贸易额达380亿元,在新疆四大综保区中进口量位居榜首。周晶晶介绍,综合保税区成立之初,主要以进口粮食、木材、棉花等产业为主。“通过建设散粮线、钾肥线等基础设施,使得综合保税区的产业从以前的通道经济逐步转向落地经济,向产业经济进行发展。”
商户何海燕深有体会:“中欧班列让阿拉山口发展变化。如今我们既能买全球,也能卖全球,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内容来源:融媒体中心陈乾、张砾丹、彭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