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治水兴水看新疆丨百年大渠成就“塞外江南”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治水兴水看新疆丨百年大渠成就“塞外江南”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2025-08-14 19:46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杏花村,一条约100公里的人工大渠从伊犁河分流而出,由东向西蜿蜒流淌。渠两岸垂柳随风摇曳,各类水鸟在此栖息,渠水浇灌着流域的12个乡镇场的34万多亩土地。水稻长势旺盛,南北大对虾、小龙虾、中华绒毛蟹在水塘中茁壮成长,一幅幅稻田画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这条修建于1802年的察布查尔大渠如今依然是察布查尔重要的水利工程,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当地带来无限生机,更推动水稻种植业和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察布查尔大渠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8月8日,常年研究锡伯族历史的退休干部安素对“治水兴水看新疆”主题采访团队记者说。

  灌溉浇来稻飘香

  锡伯族军民西迁伊犁后,为保障军粮供给、发展生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各族军民的力量劈山凿渠,引伊犁河水灌溉,开荒造田,历7年苦战,终于挖出伊犁地区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大渠,当时称锡伯渠,后名为察布查尔大渠。

修建了200多年的察布查尔大渠如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设者们用智慧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壮举:从渠首海拔560米逆流而上,最高抵达海拔650米,让更多农田得到了充分浇灌。在修建察布查尔大渠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弯道、漩涡、淤泥抬升水面高度,把“水往高处流”变成了现实。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利局局长秦安川说,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经过多次改造、扩建,但主河道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利用自然力量抬升水面的做法也没有改变,时至今日,察布查尔大渠依然没有通过机械力量提升水面高度。这条大渠成为各族军民共同奋斗、建设边疆的丰碑。

  在渠水的浇灌下,察布查尔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万亩,到历史最高时接近20万亩,如今稳定在7万亩左右,千亩创建田、万亩示范田亩均产量分别达847.2公斤、794.2公斤。“察布查尔大米”先后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粮油)百强品牌、“品味新疆”新疆特色农业好产品行列。

  水稻田里养虾蟹

  8月8日一大早,家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库勒特克其村的叶尔波力·扎克尔开上车前往伊宁市,车上拉着200多公斤刚刚捕捞上来的南美白对虾。

  送货、喂料、管理池塘里的虾蟹……这些都是叶尔波力日常工作。2017年,叶尔波力在库勒特克其村的伊犁悦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下简称“悦然生态养殖基地”)找到了这份工作。

“空中投喂+水下养殖”的立体场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宋卫国摄

  2015年,在察布查尔打工多年的管小平在库勒特克其村找到了一片盐碱地,清澈的察布查尔大渠水和虾蟹养殖的好前景让他一头扎进了水产养殖。经过10年打拼,现在,悦然生态养殖基地已将360亩盐碱地改良成36座池塘,还引入无人机进行饲料投喂,实现虾蟹存活率与品质双提升。“空中投喂+水下养殖”的立体场景,成为当地智慧农业的鲜活样本。

  今年,悦然生态养殖基地共投放南美白对虾苗1000万尾,罗氏沼虾苗200万尾,培育螃蟹苗20吨左右。目前,南美白对虾已上市,亩产量400公斤左右。预计今年仅在该村养殖的水产品总产量达80吨,年收入超过300万元。基地养殖的罗氏沼虾将于9月上市,螃蟹将在国庆节前大量上市。

  “目前我们村养殖的虾蟹供不应求,远销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带动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融媒体中心驻坎乡库勒特克其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阿依努尔·艾麦提江说。

  稻田作画游人乐

  察布查尔大渠不仅带来了水稻种植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不少创业者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稻田里作画。

8月8日,游客走在稻光谣景区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宋卫国摄

  登上28.5米高的空中玻璃长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稻田画映入记者眼帘:哪吒面带笑容的和一条巨龙依偎在一起;手擎青龙偃月刀的关羽骑着一匹飞驰的赤兔马……

  重庆游客陈笛看到了纳达齐牛录乡“稻光谣”景区的短视频后,专门带朋友来这里打卡,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感到无比震撼:“稻田画大气、美丽。”

  这些稻田画都是北京科可瑞照明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枫创作的。为了能够给游客呈现出更美的稻田画,他选用了6种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稻种,还在“稻光谣”景区设计了灯光秀、观光小火车、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展位等业态,增强了游客体验感。

  高枫说,明年他计划将509亩稻田画扩大至1069亩,让更多人看到察布查尔秀丽的风光。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莆田仙游: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转型

  • 霞光满天“扮靓”南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