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旅中国|阿克苏:天山下的双珠传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科旅中国|阿克苏:天山下的双珠传奇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25-07-19 16:58

  去年秋日,塔里木河畔的胡杨鎏金,中国国家地理科旅中国团队的车轮驶过南疆秋色,深入新疆阿克苏,联合地质专家、文化学者、植物学家等,以科学之眼丈量自然与文明的双重瑰宝,串联起一条解码世界级双遗产之路。

  当托木尔峡谷的岩盐折射春光、绿洲野花漫过古城残垣,今年我们再次到访阿克苏。携手石窟研究者、摄影师、音乐人、动物专家等,以沉浸式科考,触摸这片双遗产之地的永恒脉搏。依托跨学科考察成果,我们通过杂志、视频、科旅路线、自然驿站、自然中心构成的立体叙事,将脚下之路化作可解读、可延用的阿克苏科学体验指南。阿克苏科考之旅,不仅是一次探索,更是向世界证明:在这片雄浑与精微并存的土地上,以天山托木尔为核心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以及以龟兹文化为核心的世界文化遗产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正以科学之名,闪耀人类文明的星穹。

  冰川刻写的红层史诗

  当真正站在托木尔峰脚下,才懂得何为“造物主的刻度”。这座海拔7443.8米的天山山脉最高峰,是地质史诗的书写者——一亿年前的古湖盆沉积层,在板块碰撞中抬升为山峦,又被流水、风力切割雕琢。

  走进托木尔大峡谷,犹如翻开一部立体地质年鉴:赭红的泥岩与灰白的砾岩交错层叠,盐丘构造如巨兽脊背隆起,风蚀洞穴镶嵌在崖壁,形成天然的时光画廊。而大峡谷的赤红过渡到雪峰顶冰白的巨大落差里,是七重垂直自然带的叠合。

  文明交融的千年回响

  当冰川融水渗入绿洲,人类文明的星火就此点燃。阿克苏的传奇,深藏在“龟兹”这个古老名字里。库车河畔,克孜尔石窟的蜂巢状洞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比敦煌更早迎来佛教东传的曙光。走进38窟“伎乐窟”,菱格壁画上的琵琶、箜篌仿佛仍在震颤——龟兹乐师的手指曾拨动过丝绸之路的音弦。

  粗粝天地间,苏巴什佛寺遗址亦让人震撼,这座始建于魏晋、鼎盛于隋唐的寺院,如今遗存跨越两岸的浑宏建筑群,其中出土的彩绘乐舞舍利盒上,飞天衣袂则沾染着千年前的丹砂。库车城中友谊路地下,同样深埋着时光密码:魏晋古墓群彩绘砖上的车马仪仗,分明有着与中原文明的呼应。而“汉归义羌长”铜印的出土,见证了中央政权对这片土地的智慧治理。

  在沙漠与雪山中,阿克苏人书写着当代传奇。车行至阿克苏城东北方向,窗外忽现一道“绿色长城”——柯柯牙防风林。20世纪80年至今,十万亩荒漠变果园的工程,让苹果树在沙砾间扎下根脉。秋日里,“冰糖心”苹果剖开瞬间,晶莹的糖霜如雪花凝结,这是冰川水与昼夜温差赠予的甜蜜勋章。

  这种“柯柯牙精神”在塔里木河畔延续。沙雅胡杨林保护区中,近200万亩金色树冠连成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当白尾地鸦从梭梭丛惊飞,塔里木马鹿的身影掠过芦苇荡,你会懂得绿洲何以成为生命通道。

  打开”双珠之城”的密钥

  中国国家地理科旅中国深入阿克苏世界遗产廊道,以科学解读与艺术体验编织“天山自然-龟兹人文”双珠脉络,更多科旅成果通过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增刊、科旅路线、自然驿站及自然中心等持续呈现。

  深度线路

  "阿克苏的非凡,在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世界级认证'",我们希望通过一条科旅路线串联起阿克苏“双珠“的传奇与魅力,深度解码阿克苏最具体验价值的目的地。行程沿着古道——夏特古道、乌孙古道——感知何为“永恒的丝路心跳”,也穿越无数人心之向往——独库公路——亲见冰川赤壁、佛窟丹青、生态奇迹的融汇。

  当科旅团队站在托木尔大峡谷的赤壁下,指尖抚过亿万年前湖相沉积形成的层叠岩纹,书本中的科学图景骤然鲜活。地质学家指向奔流而下的灰白色盐瀑,娓娓道来地壳深处盐层如何受地壳挤压与重力作用,抬升后裸露地表,如雪白“遗泪”凝结在赤色山巅。

  走入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看向残存的菱格壁画,讲述走遍全球探寻龟兹壁画的动人故事。壁画上龟兹乐师手中的五弦琵琶弦索震颤,我们仿佛听到失传的《苏幕遮》——这曲曾在苏巴什佛寺回荡的乐舞——被奏响。

  当暮色为苏巴什佛寺的土塔镀上金光,鸠摩罗什的译经声仿佛仍在风中流转。这位龟兹高僧将三万五千个梵语词汇注入汉语,“世界”“未来”等概念从此根植中华文化。恰如夜晚龟兹文艺汇演中,库车赛乃姆舞步踏出的文明混响。

  车队穿过金色的139胡杨秘境公路、驶入塔里木河湿地,动物专家举起望远镜,带领大家观察或飞翔、或休憩的群鸟,"三源交汇生命廊道"的说法得到印证。站在高塔上眺望远方,“正是这些河水,不仅给阿克苏境内的生命创造了家园,也让阿克苏成为全球顶级长绒棉产区。”

  而我们在起伏的沙丘尽头看到了军垦田的银浪,更远处,越野车碾过“环塔”拉力赛赛道,旁边是驼队身上的铃铛发出隽永的声响。此刻,我们穿越“阿拉尔沙漠之门”触碰塔克拉玛干沙漠滚烫的脉搏,未来,通过中国国家地理自然中心,我们将推开科学之门,在沙粒与星空谱写的密语里,解码塔克拉玛干深藏的地球记忆。

  所见之美景、历史的回音、舌尖的甜蜜……这些宝藏被转化成多维度的体验场景,深奥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这是通过一条贯穿托木尔峰冰川刻痕与克孜尔石窟千年色彩的科考线路,传递着地质伟力与文明韧性交织的永恒对话,是对"阿克苏"最磅礴的注解。

  自然驿站

  如今,穿越天山古道,在独库公路盐水沟段,汉代的克孜尔尕哈烽燧依然矗立。这座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的烽燧,凝视着脚下G217国道的车流——两千年时空在此叠印,一座新的独特建筑装置也伫立于托木尔大峡谷门户,与“前辈们”共同讲述并见证阿克苏的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天山托木尔大峡谷自然驿站,是对峡谷之壮美的科学致敬。

  驿站的核心使命,是解开托木尔大峡谷亿万年的地质密码。将抽象的地质年代、复杂的地貌形成、隐秘的生态系统,转化为可触摸、可观察、可体验的生动场景。希望不仅普及了地质与生态科学知识,更能激发了公众对这片独特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与探索热情,架起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沟通的桥梁,让托木尔大峡谷的壮美与奥秘真正深入人心。

  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增刊

  阿克苏不仅是一卷地理图志,更是一部关于共生的启示录。增刊以“阿克苏:南天山下的传奇”开启,通过“天山以南”“绿洲之城”“沙海奇迹”“丝路走廊”“龟兹秘影”“风物人家”徐徐展开,讲述阿克苏的故事。与专家们共同探讨,阿克苏的特殊魅力究竟是什么?

  “如果必须选择天山世界遗产地首站,我推荐托木尔遗产地。因为这里聚集了15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以及全球最集中的山岳冰川之一,孕育了从暖温带荒漠带到冰雪带7个垂直自然景观带,被称为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的最典型代表,也被人们视为整个天山的高潮部分。天山北坡托木尔附近的木扎特冰川,以雪山冰峰、高山草甸、森林、高山草原景观为主。天山南坡则进入红层峡谷、荒漠的景观。”

  ——杨兆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天山审议专家组组长

  2013年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疆天山成为了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而“天山第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743.8米,就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与伊犁地区之间的南天山山脉中央,如定海神针般傲然屹立。

  阿克苏的峡谷奇观是“天山色”的壮丽画卷。

  峡谷是亿万年地壳运动中,高山与河流博弈的结果。可以说,天山聚集了整个新疆段最美峡谷,阿克苏境内,从天山托木尔大峡谷,到新疆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一直到独库公路段的库车红山石林等地质景观等,每个都有着自己独特景致,也汇聚成最壮丽的“天山色”。

  位于温宿县天山山脉断裂带的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峡谷长约26公里,平均宽度600米,最宽处可达2000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使这里的地层强烈抬升和挤压,形成高地。之后,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持续雕琢,逐渐塑造出如今的红色迷城。

  雪水滋养、胡杨茁壮,阿克苏也有“水乡”。

  阿克苏因天山的雪山融水而受益,“阿克苏”意为“白水”,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阿克苏河、渭干河等多条河流,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些河流不仅滋润了两岸绿洲,孕育出灿烂的文明,还为当地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作为丝路重镇,阿克苏自古以来是战略要地。

  沙雅千年不倒的胡杨木,见证了大自然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阿克苏的历史变迁。汉唐时代,这片土地有着一个浪漫的名字——龟兹,拥有着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多处遗产点。

  龟兹曾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自印度传入汉代西域后,在龟兹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从公元3世纪开始,龟兹的佛教日益兴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进入极盛阶段。当时,大量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佛塔林立,梵音袅袅。

  从雪山之巅到人间大地,独库公路库车段串联起一路美景。这条纵贯天山南北的“英雄之路”逶迤南下,以磅礴之势劈开雪峰、凿穿峡谷,将天山南麓的垂直地带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公路穿过铁力买提达坂的凛冽风雪,从铁力买提隧道口极目南望,雪线之下,冷杉林如墨色波涛骤然收束,山上植被逐渐减少。沿途,大小龙池碧玉般的湖面令人眼前一亮,随后,克孜利亚峡谷的赭红色映入眼帘,那火焰般的色彩仿佛在向远方来客热情宣告:欢迎来到南疆的热土。

  在阿克苏地区,无论身处哪个县市,都能在一周一会的“巴扎”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摊位上商品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丝绸、精美的手工艺品、新鲜的库车小白杏、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南瓜、柯坪怡玛古,还有枸杞、沙棘等应有尽有。香喷喷的美食,如库车大馍、烤包子、大盘鸡、馍坑肉、烤鸽子、羊排抓饭等,满足着人们的味蕾,在舌尖上传递着新疆的独特魅力。在麦西热甫上,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年轻人展示着自己的才艺,老年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民族的记忆在这样的欢乐氛围中代代传承。

  南北贯通,援疆情深,阿克苏的时代新章正在被书写。

  在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的竭力付出之下,来自沿海地区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阿克苏地区,为区域建设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在如今的新疆版图上,阿克苏地区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南北疆交通要冲、南疆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阿克苏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向西开放和连通欧亚国际经贸大通道的重要桥头堡。现代交通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加持,让古老的行军道和商道再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今天,阿克苏地区境内有阿克苏红旗坡、库车龟兹、阿拉尔塔里木三座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等国内9大城市,每天有60余次航班往返乌鲁木齐及国内城市。南疆铁路、国道314线贯穿阿克苏全境,国道217独库公路连接南北疆。正在建设中的昭温公路,是219沿边国道的核心段落。它如同巨针刺入天山地理的“死穴”,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从“哑铃状”变为“钻石型”,更将连接木扎尔特口岸与乌什别迭里口岸,形成一条中国一中亚贸易的“黄金通道”。

  未来,这些终将重塑阿克苏在丝路走廊带上的城市格局与国际视野。

  与世界对话的甬道

  中国国家地理在阿克苏的每一次科考勘验、每一份内容采集、每一项互动设计,都希望成为阿克苏与世界对话的一部分,将古老史诗“翻译”成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世界溯流而来。以知识为楔、以体验为桥,凿穿认知的壁垒,让托木尔大峡谷的赤红与龟兹乐舞的余韵,成为全球探索者心驰神往的坐标。当更多人循着科旅的轨迹走进岩盐涌动的裂谷、凝听荒漠与绿洲的和鸣——阿克苏便不再仅是地图上的名字,而成为人与自然永恒对话的鲜活现场。

  以科学之名、以文明之魂,邀大家共赴一场横亘亿年的阿克苏“双珠”之约。

  郭颖谦 黄枇杷 赵屾 王超班 黄枇杷 程飞 雨林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三届链博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 “和平颂”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