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绿色觉醒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绿色觉醒

来源:新疆日报2025-05-22 21:14

  植被覆盖率67.41%,野生动植物种类770种

  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绿色觉醒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5月中旬,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甘家湖保护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成片的白梭梭林枝条舒展,苍劲的野生胡杨翠影婆娑;林间百鸟欢歌,虫蚁们在野花草丛中活跃穿梭,将这片82万亩的荒漠装扮得生机勃勃。然而,谁能想到,这片生态绿洲也曾经历重重困境。

  乱砍滥伐 生态破坏严重

  甘家湖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地跨塔城地区乌苏市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拥有沙漠、戈壁、草原、林地、沼泽、湖泊、河流等地貌,生态系统多样,是亚洲最大的白梭梭林,也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居民生活物资匮乏,环保意识薄弱,对野生梭梭和胡杨进行砍伐,用于搭建圈舍和生活燃料,盗挖野生肉苁蓉和锁阳的人络绎不绝,一场生态危机悄然蔓延。

  “那时候,人们砍树烧火,连树根都挖出来用,林地越来越稀疏,很多沙地裸露在外。”甘家湖保护区管理局乌苏管理分局已经退休的林业工程师田汉章回忆说,过量垦荒、放牧、挖药材和随意烧荒等行为,导致风沙肆虐,土质严重沙化,周边的梭梭林向中心地区萎缩了20—30公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野生动物同样未能幸免。“盗采盗挖和非法捕猎活动猖獗,他们携带工具,对马鹿、鹅喉羚、黑鹳等野生动物进行捕杀,除了设陷阱、放捕兽夹,还投放毒药,导致野生动物数量减少,过冬的候鸟难觅踪迹。”已经从甘家湖保护区退休的第一代生态护林员吾斯满·克里木说,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关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新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始制止乱砍滥伐和非法捕猎行为。

  但是,由于资金匮乏、技术与管理经验不足,甘家湖保护区生态保护初期面临很多难题。“巡护靠徒步或骑马进行,难以应对机动性强的盗伐者;鼠害问题也时有发生,大量林木和植被破坏以后,土地沙化问题越来越明显了。”吾斯满说,那些年,拯救修复工作开展得艰辛而漫长。

  破局新生 今朝绿意渐浓

  转机出现在1999年,甘家湖保护区管理局精河管理分局先建成了第一座荒漠林管护站。之后,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开始稳步实施。

  “我们在乌苏市和精河县成立了管理分局,接着建立了三排、五道泉、二阶台、盐池桥、一棵树等多个管护站,并大量招聘管护人员,修建林区道路、打造自流井,解决工作人员饮水和突发火灾就地取水难等问题。”田汉章说,他们一边完善各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边加强林区行政执法和管理力度,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优化区域规划等诸多措施,提升甘家湖保护区的综合管护能力。

  植被恢复工作是重中之重。2017年至2019年,甘家湖保护区先后实施3轮退牧还湿工程,对项目实施区全面禁牧,对植被稀疏和脆弱的区域进行补植补造、人工撒播梭梭种子和柽柳种子,并定期进行生态补水,助力幼苗生长。通过设立封育区,减少人为干扰,恢复植被面积1286亩。

  此外,封山育林和综合修复等系列措施,让甘家湖保护区内的气候环境发生了变化。曾经频繁肆虐的风沙得到了遏制,大风天气有所减少,空气变得清新了。森林抚育、湿地恢复、科学治沙……针对甘家湖保护区不同区域存在的问题,工作人员开展靶向精准治理,为保护区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周边的居民们称,春天的大风,不再像过去那样凶猛了。

  乌苏市石桥乡加拉哈西村村民沙亚特·阿合卖提说:“以前,一到开春刮大风,棉花地里的地膜常被刮跑,棉花重播是家常便饭。如今,风小了,棉花产量从之前亩产两三百公斤提高到了四百公斤。”

  甘家湖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好,野生动物自然跟着活跃起来。工作人员架设人工鸟巢、建立鸟类监测点、安装鸟类栖息架……各种保护措施和各类救助项目,让野生动物有了舒适的栖息家园。

  “每年,我们都布设多台红外线相机,观察记录野生动物活动轨迹和候鸟迁徙规律,并在冬季定期给觅食困难的野生动物投喂饲草料,助力它们更好地越冬和繁衍生息。”甘家湖保护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郝团军说,这些年,马鹿、鹅喉羚、黑鹳、波斑鸨等野生动物数量增多,特别是春秋两季,天鹅湖、百鸟湖、白鹭屿等湿地成了水鸟的乐园,疣鼻天鹅、赤麻鸭、鸬鹚等多种水鸟汇集于此,勾勒出一幅生物多样、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

  如今,甘家湖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达67.41%,梭梭、胡杨等植被茁壮成长,曾经的荒漠逐渐被绿色覆盖,各类树木郁郁葱葱,野花点缀其间,走在其中,恍若置身在流动的山水画里。

  投资升级 再绘生态新篇

  在甘家湖保护区里漫步,记者不仅感受到了绿意涌动,还在各管护站的房前屋后,看到了各种葳蕤蓬勃的植被。在五道泉林业管护站、二阶台林业管护站、盐池桥林业管护站、一棵树林业管护站等站点采访,随处可见摇曳生姿的白杨树、沙枣树、榆树和李子树等,宿舍区门前的菜园子里,白菜、萝卜和韭菜长势正旺,屋后的苹果树、梨树和杏树上,青涩的小果实在叶子之间随风摇曳。

  “这些树木和蔬菜都是我们种活的,每年植树、种菜是惯例。甘家湖保护区里的每一株小苗都是宝贝,更是希望和力量。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心情好得不得了。”五道泉林业管护站生态护林员阿莱·托里达说,凡是在甘家湖保护区工作过的人都懂一些种植技术,特别是生态护林员,对亲手栽种的每一棵植物都充满感情,从育苗、栽种到日常管护,大家都倾注了“养育孩子”般的耐心,只为了让甘家湖保护区绿意常新。

  “向你展示一下我们的无人机巡护!”话音一落,阿莱熟练地打开设备箱,调好参数,向记者展示起来,“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地面一草一木的变化;另外,还有红外监测设备对甘家湖保护区复杂区域进行24小时监测,精准传输数据,为甘家湖保护区的生态保驾护航。”

  目前,甘家湖保护区建成管护站12座,瞭望塔9座,各类防灭火设备1244套,应急水源地54处。不断完善的现代化设备,持续的人力以及资金投入,让甘家湖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我们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林区监测监控系统,还采取了人工步巡、车辆巡护与无人机巡护相结合等模式,让甘家湖保护区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全时段监控。”郝团军说,今后,将持续推进甘家湖保护区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引进更多现代化设备,加强一线管护人员的业务培训,让传统巡护模式向技能管护、智能管护转型,提升管护实效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甘家湖保护区乌苏管理分局,记者看到,科普宣教中心陈列着形态各异的动植物标本。在多媒体互动区,记者轻轻用指尖触动屏幕,甘家湖保护区内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等信息就清晰呈现。

  在甘家湖保护区内刚建成的科技小院里,电子网络监测系统的高清摄像头与气象监测点的智能设备有序分布。

  “这些‘生态哨兵’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转,从知识传播到科研实验,每一项数据都能快速及时输送,织就科普宣教、科研创新与生态监测融合的现代化生态保护体系。”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余明海说,下一步,甘家湖保护区将继续深化荒漠生态修复、原生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开展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月7日,我们拿到了评估报告,得知野生动植物种类从625种增加到770种,大家激动地拥抱、欢呼,感觉多年的辛苦付出,值了!”阿莱激动地说。

  参与2024年综合科学考察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邢韶华告诉记者,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甘家湖保护区内梭梭及白梭梭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总体种群密度增加,野生动植物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保护效果良好。

  今年,甘家湖保护区再次投资1200余万元,用于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科研创新、智能管护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形成“科技赋能、科学保护、智慧管理”的生态保护新格局。

  “我们会持续加大保护力度,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保护模式,让甘家湖保护区的生态颜值与绿色发展价值协同攀升,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余明海说。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 金秋好“丰”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