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疆好故事 | 一家三代和坎儿井的情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新疆好故事 | 一家三代和坎儿井的情缘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2025-05-15 08:32

  在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隐藏着一项我国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它们不仅是沙漠绿洲的生命之泉,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记忆和情感。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一家三代的故事,就是这条“地下水长城”鲜活生命力与人文传承的生动写照。

新疆好故事 | 一家三代和坎儿井的情缘

  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在坎儿井地下暗渠讲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讲述挖井故事 传承父辈精神

  “我对坎儿井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藏着我们一家三代人的难忘记忆。”4月27日,吐尔逊娜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在吐鲁番市坎儿井乐园景区从事讲解工作已有21年,是这里工作年限最长的讲解员,也是获得过多项荣誉的金牌讲解员。

  走进坎儿井乐园,仿佛踏入时光的隧道。在幽深昏暗的地下通道中,清凉扑面而来,暗渠宛如地下迷宫般蜿蜒伸展。几十名游客紧随吐尔逊娜依身后,聆听她讲述坎儿井的故事。记者注意到,除了讲解坎儿井的历史、构造原理等,吐尔逊娜依还会向游客详细介绍坎儿井开挖、修复的过程。

  “挖一条坎儿井需要多长时间?”在一处暗渠展示区,她指着暗渠的洞口说,“大家可以看到,一条暗渠的高度是1.5至1.7米,宽度仅0.6至0.7米,坎儿井的水温只有15摄氏度,匠人们只能蹲跪甚至趴在冰冷潮湿的水里掏挖,一天下来也只能掏挖2米的长度。挖一条坎儿井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吐尔逊娜依的这段讲述显然打动了不少游客,记者看到,现场有游客赞叹,也有游客抹眼泪。

  “没有工资,也从来不求回报,这就是父辈们不畏艰苦、造福子孙后代的精神。”她说,希望通过父辈的挖井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坎儿井、关注坎儿井。

新疆好故事 | 一家三代和坎儿井的情缘

  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在坎儿井地下暗渠讲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从恐惧到骄傲 暗渠唤醒传承使命

  吐尔逊娜依的父亲胡吉艾合买提·米吉提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坎儿井匠人。1987年夏天,父亲像往常一样深入一处60余米深的坎儿井,在进行开挖修复工作时,绳子突然断了,父亲从此再也没有上来。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坎儿井的每一滴水,都是用无数人的默默付出换来的。”吐尔逊娜依哽咽地说道。那一年,她6岁,母亲在她1岁多时已过世,父亲走了以后,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中断,兄妹四人的生存雪上加霜。“妹妹后来被亲戚收养,我是由哥哥抚养长大的。”吐尔逊娜依说,当年哥哥也只有18岁,为了担起家庭重任,他种葡萄、做裁缝、卖菜、卖服饰,干了多份工作,才养活了一家人。

  “小时候,我一直不敢靠近坎儿井,总觉得那里藏着父亲的影子。”吐尔逊娜依说,长大以后,她考上了中专,原本想远离坎儿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然而,命运却让她兜兜转转再次回到了这里。2004年,坎儿井景区招聘讲解员,24岁的吐尔逊娜依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应聘成为景区的讲解员。

新疆好故事 | 一家三代和坎儿井的情缘

  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在景区博物馆讲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起初,她只是机械地背诵讲解词,可当她读到“坎儿井是荒漠中的生命线,每一段暗渠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奉献”时,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父亲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一行。”她说,从此,她开始主动查阅坎儿井的历史资料,四处走访老一辈坎儿井匠人,听他们讲述坎儿井掏挖的故事,立志要讲好父辈们的挖井故事。渐渐地,坎儿井的讲解词在她心中鲜活了起来。“坎儿井不再是童年的阴影,而是成为父亲留给我的宝贵财富。”她说,“从那以后,每次向游客讲起坎儿井的故事时,内心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新疆好故事 | 一家三代和坎儿井的情缘

  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在景区博物馆讲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女儿接力 让坎儿井智慧继续流淌

  两年前,吐尔逊娜依的女儿努尔孜亚·吾甫尔受其影响,成为坎儿井乐园景区的一名小小讲解员。“我外公是一名坎儿井匠人,他挖过的坎儿井至今还在流淌。”努尔孜亚·吾甫尔每次向游客提及外公时,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吐尔逊娜依说,女儿今年已经上初三,学习任务很重,但是,每当节假日,她依旧会抽空来到景区给游客讲解。

  两年前,努尔孜亚·吾甫尔成为坎儿井乐园景区的一名小小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供图

  “父亲挖井是为了让后代有水喝。我讲解是为传承父辈的挖井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坎儿井。而我的女儿正在让这份记忆走向更远的未来。”吐尔逊娜依说。

  女儿努尔孜亚在给游客讲解坎儿井的故事。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供图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劳动人民应对干旱条件、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发明,是沿用至今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誉为“地下运河”。

新疆好故事 | 一家三代和坎儿井的情缘

  近日,记者在坎儿井乐园景区拍摄到的游客参观场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截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疆共有坎儿井1540条,其中,吐鲁番市有1108条,占全疆的71.95%。据2023年7月10日数据,吐鲁番市有水坎儿井169条,可恢复坎儿井21条,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无水坎儿井939条,占总数的84.7%。碳同位素测年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表明,吐鲁番坎儿井至少已有600年历史。(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平均亩产592.6公斤!四川广汉市小麦获丰收

  • 河北衡水: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77.17%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