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绿“锁”沙海育新机——地区创新治沙模式走出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绿“锁”沙海育新机——地区创新治沙模式走出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阿克苏零距离2025-03-30 17:41

  曾经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狂风卷起沙浪吞噬农田的景象已成历史。如今,地区用延绵不绝的绿色防护林为沙漠系上“绿围脖”,筑起240公里生态屏障,将“死亡之海”牢牢锁在边界之外。这片由人类再造的绿洲,正演绎着生命与荒漠共生的奇迹。

  这场生态逆转的背后,是地区三十余年持之以恒的治沙攻坚战。当地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工程+生物+沙产业”治沙模式,通过“林长制”压实各级管理责任,统筹推进“锁边”固沙工程;运用草方格固沙等技术提升植被存活率;同步发展光伏治沙、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治沙投入可持续。从被动抵御沙害到主动经营生态,地区探索出一条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向绿而行 人进沙退

  仲春时节,地处南疆的阿克苏,正是麦苗返青、杏花盛开的时候。这几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北部前沿的沙雅县、阿瓦提县、新和县等县(市),广大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众正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一排排新植的梭梭苗迎风挺立,焕发出勃勃生机。

  阿克苏地区是国家荒漠化综合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工程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阿克苏人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为起点,沿着沙漠边缘、戈壁荒滩开始植树造林,通过实施“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造林缚沙龙,逐绿向前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启动以来,阿克苏地区年年掀起集中会战、规模治沙热潮,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随着阻击战的深入推进,地区已成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一道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从高空俯视,犹如给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织出一条绿色“围脖”,成功锁住了黄沙,有效控制了沙漠移动。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后,地区坚持政贵有恒,接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压缩沙漠流动空间,把绿色“围脖”织密织厚,确保沙漠边缘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图片

  数据显示,2024年,地区完成防沙治沙面积275.75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6.04%,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14.7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1%。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固沙增绿 富民兴业

  3月的阿克苏,绿意渐浓。走进位于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万亩梭梭治沙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覆盖在无边的沙地上,生机盎然。任朋辉走进梭梭林,蹲下身扒开梭梭根部细看肉苁蓉长势,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任朋辉是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10多年前,在沙雅县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背景下,他来到沙雅县,采用滴灌技术种植连片的梭梭,并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如今,成片的梭梭林不仅成功锁住了肆虐的黄沙,肉苁蓉产业也成了任朋辉发家致富的产业。

  “从最初试种到如今超2万余亩的梭梭林,再到嫁接肉苁蓉1.7万亩,年收入上千万元。”任朋辉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总算做成了,梭梭成林后,风起不来了,沙固住了。接下来,他计划再扩大梭梭种植面积,在防风固沙的同时,带动当地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沙雅县学习防沙、治沙、用沙新理念,建立“政府得绿、企业得利、群众得富”的沙产业发展新机制,在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中,相继引进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民营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工程,通过种植沙生植物等方式,扩大绿化面积,实现固沙增、绿富农。

  图片

  统计显示,目前沙雅县共栽植梭梭13.9万亩,嫁接肉苁蓉5.7万亩,引进深加工企业2家,可产出肉苁蓉1.7万亩,年产肉苁蓉鲜品1800余吨。

  不仅沙雅县,库车市、新和县、阿瓦提县的沙产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地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按照“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发展梭梭、沙枣、酸枣、肉苁蓉、四翅滨藜等种植,同时还引进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确保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地区林草、水利、农业等部门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利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等,积极扶持沙产业规模化发展。

  数据表明,目前地区规模化种植沙棘、梭梭等沙区特色植物达59.03万亩,开发肉苁蓉切片和酱酒、沙棘饮品等产品23种,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近5893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

  创新模式 赋能低碳

  在多年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中,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大力发展光伏+治沙、生物治沙+接种中药材、设施农业+治沙、沙漠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实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不断向沙漠腹地延伸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光伏板周围是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光伏发电不仅为种植沙生植物配套的抽水井提供电力支持,还向城区企业输送绿电。这是阿克苏地区发展“光伏+治沙”的一次有益尝试。

  光伏板不仅可以作为发电设备,其铺助设施还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进而稳定沙土、防止沙丘移动。此外,光伏板能有效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有利于沙漠植被生长。地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中电建集团公司,在沙雅县规划实施“光伏+治沙”2万亩,建设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项目建成后,发电固沙一举两得。

  3月28日,在中国电建集团新疆分公司新能源公司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地安装光伏板,周围草方格的铺设及梭梭的栽种也在同步开展当中。该项目施工负责人郝泽权说,光伏发电助力机电井抽取沙漠地表百米以下的微咸水灌溉梭梭林,解决了长期以来沙漠植绿缺水难题,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目前,地区光伏发电总用地规模达15.1万亩,其中已建成光伏发电规模达218万千瓦,占用荒漠戈壁约75000亩,在建项目规模225万千瓦,用地76000亩,届时,全部投入使用后发电总量将达到443万千瓦。

  为推动沙产业实现长效发展,《阿克苏地区加快推进沙漠经济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正式出台。该方案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涵盖沙漠文旅、体育、康养等领域,旨在初步搭建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沙漠经济产业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强化沙漠经济在改善生态环境、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以及带动沙化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达成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与相互促进,进而推动沙漠经济稳健发展,走出一条用“含绿量”换“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苹果红了/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红文 王拓 通讯员 程磊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智造未来】高空慧眼 瞰清华夏——卫星遥感测绘技术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