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条搬迁路,我们走了25年——回访新疆最大规模塔吉克族居民搬迁点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这条搬迁路,我们走了25年——回访新疆最大规模塔吉克族居民搬迁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3-14 10:31

  又一个冬天过去,叶尔羌河碧绿色的河水突破群山和巨石的围困,在峡谷间奔流而下。溯流而上,一座以土坯房为主的古老乡村依偎在喀喇昆仑山深处,这便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的布伦木沙乡。

  1999年,一场百年未遇的洪灾侵袭了这片土地,当地生产、生活遭到毁灭性破坏。2000年3月,全乡居民整建制搬迁,在距离塔县600多公里的“飞地”建设新家园——塔吉克阿巴提镇,并于2018年最终完成搬迁。这里也成为新疆最大规模塔吉克族居民搬迁点。

  人走出大山,心依旧留恋大山。25年来,新一代的布伦木沙乡居民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出生、长大成人,但仍有部分老人因怀念山里的生活,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

  两次搬迁之路

  布伦木沙,意为“早年的木筏”,因在很早以前人们用简易木筏横渡叶尔羌河而得名。

  进入布伦木沙乡需沿着叶尔羌河逆流而上,车行至塔县大同乡小同村,也就到了公路的尽头,再往昆仑山腹地,只剩下50多公里的山路。记者在当地干部和护边员带领下,共17人带着简易的补给徒步10多个小时,才在凌晨一点到达位于山谷中布伦木沙乡的第一户人家。

  山路崎岖险峻,有陡峭的悬崖,也有布满巨石和沙子的河滩险径。徒步还不到两个小时,大家就已体力不支、呼吸急促,记者的双脚在鞋内不停摩擦,打出血泡,唯有护边员与几个当地牧民节奏如常。

  布伦木沙乡先后经历过两次搬迁,最早的一次是在1999年。当年8月,叶尔羌河爆发历史罕见洪灾,洪峰如猛兽般撕裂布伦木沙乡。牧民马尔旦·塔西巴义眼睁睁看着自家房屋被洪水吞噬,“当时觉得活不成了”的恐惧,至今仍烙印在他的记忆里。危急时刻,牧民们通过报话机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这场灾难的根源,一部分源于生态承载力的长期透支。有研究报告显示,过去60年,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冰川中有14%至30%已经融化。而塔县的人口和草原载畜量也在直线增长,由1949年的8486人增长到1995年的27842人。

  持续的生态压力不断以雪灾、洪灾的形式爆发。1989年,发源于昆仑山区的塔什库尔干河河水就曾突然上涨,冲断40多处公路,毁坏公路长度达1200米,还冲毁了233.33公顷草场。1999年1月至4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塔县先后发生14次雪灾,有的地方积雪近60厘米,灾害直接损失1000多万元。

  洪灾引发的连锁反应超出想象,塔县大部分乡镇场受灾,其中布伦木沙乡受灾最为惨重,道路、房屋、草场尽数损毁。面对灾情,塔县政府迅速组建救援队,在牦牛、马匹和毛驴的驮运下,540余名受灾群众分6个批次,历时一个月完成惊心动魄的昆仑山撤离。

  2018年,布伦木沙乡迎来了第二次搬迁。当年,还有28户牧民因眷恋故土留下,成为塔县政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脱贫承诺的重点帮扶对象。最初制定的就地脱贫方案,在20座彩钢房建成后便遭遇现实困境——峡谷间最窄处不足10米,最宽处也不过百米,加之蜿蜒的叶尔羌河贯穿峡谷,“五通七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狭窄的山谷腹地难以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勘测与多方论证,易地搬迁最终成为破局之策。时任塔吉克阿巴提镇镇长的夏尔亚德·达吾提,带领着80余名牧民,牵着驮满家当的牦牛,沿着傍崖险径蹒跚前行,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与牲畜铃铛声在山谷间回响。至今,夏尔亚德的手机里还珍藏着当年搬迁的照片,其中一张特殊的影像最为震撼:双眼蒙布的塔吉克老妪紧贴着驴背,前方牵引缰绳的干部半个身子悬在崖壁外侧。

  行进大约6个小时候后,太阳渐渐消失在山的另一侧,记者一行人头顶月光继续朝着布伦木沙的方向前行。越靠近目的地,路况越发险峻。大家身处悬崖边,脚下便是50多米高的陡壁,耳边传来河水沉闷的声响,队伍踩着前人的脚印蛇形移动,随手捡拾的树枝戳击岩石的脆响与急促的喘息声交织成行进的节奏。随行的一位护边员说,“这条险道,只有布伦木沙的牦牛能走稳当,外面的毛驴鞭子抽着都一动不动。”

  如今,布伦木沙乡仅剩自愿返迁的10户牧民,他们居住在政府搭建的彩钢房内,延续着用水靠河、用电靠太阳、粮食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河边,偶尔有断壁残垣的房屋横立,那是洪水肆虐所遗留的痕迹。

  重建家园“塔吉克阿巴提”

  2000年搬迁下来的第一年,布伦木沙乡的牧民们被安置在塔县及其附近的乡镇。马尔旦分到塔县电站家属院一个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当时,政府为每一户牧民都准备了被褥、碗筷、米面等基本生活物资。马尔旦坐在屋内,目光望向远处的山,“没地、没牲畜,我又没啥技能。”想到往后的日子,满心忧虑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好在当时,新疆正大力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自治区政府提出,对那些确实不具备起码发展条件的地方,要下决心,把贫困户搬迁出去,实行异地开发,易地安置。布伦木沙乡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资源匮乏,符合易地搬迁计划的标准。于是,第二年开春,牧民们便迎来重建家园的喜讯。新址是由布伦木沙的老人商议选定的,“对于长期生活在山谷中的他们来说,海拔更高的塔县县城太冷了,老人们说他们想去温暖的地方。”塔吉克阿巴提镇人大主席托合塔西·肯加巴依说。

  位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西端的塔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全国唯一的塔吉克族集中聚居的边境自治县,周边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这是世居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居民首次大规模搬迁至平原。2000年的春天,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新家园的建设轰轰烈烈开始了。

  塔县政府积极响应政策,大力推进“以工代赈”,对布伦木沙乡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组织调配,将约100名年轻劳动力有序集结,参与到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建设工作中。开沟挖渠、挖地基、平地植树,牧民们手持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开始一点一点开辟这块荒地。“五个人一起挖一间客厅的地基,能拿到200元。”马尔旦回忆。对于习惯自给自足的牧民们来说,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换取实实在在的报酬,实现了从游牧到务工的跨越。

  塔吉克阿巴提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冬寒夏热,风沙肆虐。春天,不时有狂风裹挟着大片沙尘汹涌袭来,大家只能趴在地上,面部朝下,等待风沙过去,在简单抖落身上的沙尘后,继续投入到建设工作中。“我想回布伦木沙,但已经找不到方向。”马尔旦当时深感迷茫,心想自己就不该从山上下来。一旁,马尔旦的妻子静静聆听丈夫的回忆,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

  同年9月,塔吉克阿巴提镇一村二村建成,布伦木沙乡剩余的牧民也一批批从塔县的临时安置点搬迁到新村。

  但这里的土地仍长不出粮食。强烈蒸腾作用与干排积盐作用,让低洼地覆盖着厚厚的盐块。荒原长期缺水,土层干燥,地下水埋深2至7米,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0米。

  牧民们只能靠政府接济维持生计,牛羊也陷入饲草料短缺的困境。经济的窘迫,迫使牧民们外出寻找工作机会,其中主要的工作便是捡棉花。连片的棉田仿佛白色花海,“什么时候我们地也能长出这样的作物?”这是当时大部分布伦木沙人的想法。

  为了改善土地的盐碱化状况,喀什地区政府专门派出农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李凌峰任塔吉克阿巴提镇首任镇党委书记。他在多个县市有农业工作经验,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农区农业产量明显提高。李凌峰采用苜蓿—玉米—棉花的轮作方式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土地进行改良,牧民们也逐渐掌握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2005年,塔吉克阿巴提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00亩,亩产181公斤,粮食总产57.7万公斤。

  塔吉克阿巴提镇逐渐从荒漠向绿洲蜕变,曾经的黄沙漫漫间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2008年,政府停止了粮食接济,这意味着牧民们已经具备自种自食的条件。

  “帮老乡搬出大山,还要在老乡心里竖起一座高山”

  “塔吉克阿巴提”,塔吉克语意为“繁荣的塔吉克人的地方”,这一命名所承载的愿景,如今正通过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具象体现。

  经过25年建设,塔吉克阿巴提镇建成7600余亩林地,3万亩耕地,其中部分农田达到了高标准农田。政府为每户居民免费建造了80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全镇人口发展至951户3781人,其中九成以上是塔吉克族。

  镇长依力木江·依明江介绍,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当地居民每年都可享受草场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助等18项惠民补助,人均年收入超过2.3万元,其中八成以上为工资性收入和稳定性收入。

  “挣钱!希望新的一年收入多多的。”“00后”塔吉克姑娘胡西奴尔·阿力甫在塔县一家酒店工作。两三年前一家人在县城也买了房子。“正因为走出了大山,我们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和弟弟才能有机会出去上大学。”2002年塔吉克阿巴提镇开始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全镇已实现户均一名大学生。

  塔吉克阿巴提镇的繁荣并没有让人忘记布伦木沙乡。“那是我爷爷的爷爷生活的地方。”谈到布伦木沙乡,不少老人难掩思乡之情。

  “去年爸爸出山的时候摔倒,导致肋骨骨折,但后来还没好透,又进山了。”胡西奴尔的父亲是第一批搬迁牧民,近几年一直往返于布伦木沙乡与塔吉克阿巴提镇之间。

  在马尔旦的印象中,春天的布伦木沙乡最美。漫山遍野杏花盛放,粉嫩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翠绿的草地像绒毯铺满大地,牧民们赶着牛羊在山头穿梭,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但在这里我躺在地上只能沾一身灰。”聊到布伦木沙乡,马尔旦的眼神都亮了起来。

  “没有山吗?你漏了山。”一旁的伊力木江·伊明江笑着补充道。塔县所在的帕米尔高原是山的汇聚地,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于此。其中,慕士塔格阿塔峰最为出名。在塔吉克文化里,有诸多关于它的神话传说,被尊为“阿塔”(意为父亲)虔诚膜拜。

  “是啊,还有山。”但怀念布伦木沙乡并不是对塔吉克阿巴提镇不满,马尔旦强调说。这里是他们一锄一铲,从荒芜中渐渐雕琢出的绿洲。在他们心中,这里也早已成为他们的故乡。他只是有个简单的愿望——得空的时候回到布伦木沙乡,亲手为那片承载祖辈记忆的果园浇浇水。

  2001年2月,马尔旦的小儿子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出生,马尔旦给他取名叫“木力克江”,塔吉克语意为“故乡”,倾注着他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的感情。

  已经回到布伦木沙乡的几户人家已经决意留在山里。

  “还是更适应山里的气候。”

  “这里有草场,牛羊不用圈养。”

  “何况叶尔羌河里还有难以估值的玉石。”

  ……

  牧民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返回布伦木沙乡的种种缘由。

  夏尔亚德说,牧民们的乡愁,部分也源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易地扶贫搬迁针对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群体,大多为各方面条件落后且闭塞,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一些搬迁群众尤其是老人心理脆弱且难以融入新环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帮老乡搬出大山,还要在他们心里竖起一座高山。”夏尔亚德说。

  作为年轻一代,胡西奴尔早已习惯城市的便利,手机、网购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遥远的布伦木沙乡于她而言,虽有着故乡的印记,却不再是她心中全部的归宿。

  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发展是塔县的缩影。如今,塔县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不断升级。新疆首个高高原机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建成通航,彻底打破了塔县“中国最西端的孤岛”的标签,为塔县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空中通道。而盘龙古道(瓦恰公路)凭借“30公里600弯”的独特奇观,一跃成为全国自驾游的热门打卡地,吸引着众多自驾爱好者前来体验。

  得益于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即便位于昆仑山深处的塔县各个乡镇,塔吉克族群众依托创办塔吉克文化特色的民宿、餐饮以及马队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以文塑旅”的创新模式,将塔吉克文化成功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这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潜力,选择回乡创业。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开巴奴·斯依提卡达木所说:“家乡的蜕变让年轻人看到,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拥抱现代生活从不对立。”(记者古扎丽努尔 关俏俏 杜刚)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智造未来】高空慧眼 瞰清华夏——卫星遥感测绘技术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