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守井人,“死亡之海”中的守绿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守井人,“死亡之海”中的守绿者

来源:央视网2024-08-22 15:11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公路虽建在连梭梭树都难以存活的生命禁区里,沿途却分布了108座水井房,每隔4公里便能看到一座红顶的蓝房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方便油气运输,1995年9月,国内首条沙漠公路通车。公路北起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南到和田地区民丰县,全长522公里。

  为解决长期防沙固沙问题,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从公路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种植了梭梭、红柳、沙拐枣等各类耐盐性较强的灌木2000多万株。

  每座水井房通过抽取地下水滴灌防护林。为守护这条“绿色屏障”,上百名养护工人分散在公路沿途的108座水井房中,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井房,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

  守井人的日常工作是灌溉水井房东西两侧共4公里的防护林带,给树木施肥,及时检修水管,等等。

  驻守在10号水井房的是安国正、宋雯夫妻,他们来自陕西农村。安国正介绍,目前防护林采用轮灌制度,在他所负责的4公里范围内一共有56个阀门,他需要根据水压及时调整阀门,让井水通过遍布树林间的黑色软管向苗木供水,确保这4公里范围内的植物每26天左右能“喝”到一次水。

  沙漠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含盐量很高,别说饮用,连洗衣服也洗不干净,只能用来灌溉耐盐碱的植物。虽说守着水井,守井人日常需要的食物、生活用水都要靠保障车定时运送,生活在这里,节约用水是必须学习的第一课。“洗脸的水接着洗脚,刷锅、洗菜的水可以浇花。”宋雯说。

  今年是夫妻俩到沙漠的第九年。刚到沙漠时,安国正觉得“连一个礼拜都待不住”,没多久他的脸就开始掉皮。今年春天,10号水井房刚装上空调,在这之前,每年七月、八月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

  沙漠干旱少雨,高温天气多,风沙也大,天气最恶劣时晚上睡觉都要戴口罩。每次刮完风沙,凉席上、桶盖上……到处都是沙子,宋雯爱干净,但有时候她上午刚打扫干净,下午风沙就又来了。

  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更难战胜的是孤独。守井人大多来自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许多人都是经同村人介绍来到沙漠的。2023年,安国正把妹妹从老家叫到沙漠,妹妹夫妻俩如今守在8号水井房。

  尽管兄妹俩只相距8公里,却不能常常见面。前些年,大家忙完工作后,有时还会骑自行车去其他水井房串门,自从有人在公路上骑车发生意外后,自行车也不能骑了,去哪儿都得靠步行。妹妹刚来时不习惯,宋雯为了去看望她,会到路边拦一辆过路车,让对方把自己载到8号水井房。

  安国正说,守井人的年龄集中在五六十岁,来到这里都是想为自己挣一份养老钱,“现在的老年人要有自知之明,娃自己还要养娃,不要给儿女添麻烦”。

  安国正觉得沙漠条件虽然艰苦,但比种地轻松,他今年60岁,这个年纪如今很难在老家找到相对轻松又能赚钱的工作。守井夫妻每个月收入共5000元,除去日常开支,安国正夫妻俩一年下来能攒下三四万元。去年儿子装修老家房子,他们给儿子转了5万元。“要是在老家哪里能弄来5万块钱?”

  待得久了,安国正和宋雯对沙漠甚至有了感情。谈起过去九年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树长高了,宋雯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大、变绿,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跟管(养)小娃一样”。

  沙漠公路建设时,曾有人预言它终将被风沙掩埋。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生命禁区里,树木守护着公路,而人们则守护着树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驻澳门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 圆满结束在澳门各项活动 习近平离开澳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