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何以哈密瓜!

来源:哈密零距离2023-09-18 20:50

  真够味!

  除了哈密,没有一个地名,常被香香甜甜地咀嚼、品味。

何以哈密瓜!

  瓜以地名,地以瓜闻。哈密瓜,是中国原产水果中唯一以地名命名的果中臻品。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密,最不缺的就是哈密瓜的故事。

  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瓜节喜迎八方宾客。融媒体中心记者普拉提摄

  瓜乡品瓜,唇齿之间竟是传誉千年的享受!考古证实,哈密瓜在新疆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东汉在哈密设立西域首座屯城,哈密作为“瓜果之乡”代不绝书。哈密瓜的栽培与流通,和着千年丝绸之路的息息脉动。到元朝,威尼斯人马克·波罗游历新疆时,“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马儿,还有库车的姑娘美如花”,这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话已经很流行了。哈密之名,正始于元朝。哈密瓜之名,则始于清代。

  哈密回王贡瓜图。知名画家 王天裕 绘

  清乾隆年间的《回疆志》记载了哈密瓜得名的由来。哈密贡瓜并获命名,是清初平定西域、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性事件之一。1697年,哈密维吾尔族头领额贝都拉协助清军平息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被敕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这就是第一代哈密回王。1698年冬额贝都拉奉诏进京陛见。在1699年元旦朝宴上,康熙皇帝品尝哈密产加格达甜瓜,惊异于其香甜清脆、可口怡人,赐名哈密瓜。

  清康熙五十四年,张寅随军进疆,在其《西征纪略》中写道,“路逢驿骑,进哈密瓜,百千为群,人执小兜,上罩黄袱,每人携一瓜,瞥目而过,疾如飞鸟。” 如此场景,足与盛唐时“飞马贡荔枝”相媲美了。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西域之果,葡萄莫盛于吐鲁番,瓜莫盛于哈密”,“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

  清乾隆年间《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瓜,瓜州之名虽著,总不及哈密之佳。鲜美胜于崖蜜,各地移植,其味终逊。

  史料有关哈密贡瓜的记载。从左至右依次为《重修肃州新志》卷七、《哈密志》《哈密直隶厅乡土志》。来源:《哈密瓜志》

  清道光年间,哈密办事大臣钟方编修的《哈密志》记载,哈密辟有专门的贡瓜地,引苏巴什河也就是哈密河的泉水灌溉。哈密瓜从康熙年间入贡到光绪末停贡,两个世纪。清宣统三年,天津人温支英在《昆仑旅行日记》中写道:“哈密地多膏腴,民勤耕作,故农产甚富……每岁入贡一次,例于元旦日进贡。皇帝早膳后必进哈密瓜,西太后尤喜食。

  清末新疆布政使王树楠编著的新疆第一部农事历书《新疆小正》载录:“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

  民国年间学者刘文海,在其著作《西行见闻录》中盛赞:“……哈密瓜甲天下;……余曾环游世界两次,又是足迹几遍全中国,所尝之瓜未有美于此者。”

  充足的光照让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三塘湖盆地的哈密瓜更甜美。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哈密瓜独一无二的品质是由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决定的。哈密农业科技人员多次在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发现野生哈密瓜。专家认定这是哈密瓜演化过程中一个原始类型。盛产瓜果的哈密盆地、三塘湖盆地、淖毛湖盆地属暖温带极干旱地区。大约4亿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的海洋。又大约过了1.5亿年,古天山隆起,大海逐渐退去。在大约距今1.4亿的侏罗纪时期,这里森林茂密、湖沼遍地、恐龙繁生、生机勃勃。3000万年前爆发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使这里由湖盆变为山间封闭盆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被隔绝,气候旱化,泥沙沉积。远古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地质运动,使盆地土层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盆地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百倍,太阳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居同纬度地区之首,年≥10℃积温4000℃以上,远远远高于甜瓜生长发育对积温的要求。5—9月昼夜温差在摄氏15度以上,极利于糖分的积累。

  伊州区南湖乡是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南湖哈密瓜”地理标志证书的哈密瓜原产地核心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不是所有的甜瓜都叫哈密瓜,不是所有的哈密瓜都叫贡瓜。文献记载:哈密回王在花园、南湖、五堡辟有专门的贡瓜地,引清甜的泉水灌溉,有代代相传的贡瓜传人。对品种选择、施肥浇水、栽种管理、收获贮运都有特殊的规程。

  斗转星移,哈密瓜的栽培技术在不断完善,贡瓜种植的“绝技秘术”也传承了下来。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贡瓜栽培和灰培瓜种有这样的记述:“此地土暖泉甘而无雨,故瓜味浓厚。种于内地,固应少减,然亦养子不得法,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种之,虽此地味亦不美,得气薄也,其法当以灰培瓜子,贮于不湿不燥之空仓,三五年后乃可用。年愈久则愈佳,得气足也。《新疆小正》记载:“种法不仅灰培,必用苦豆,不然则不甘美,他处种者,只见其形而已。”

  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赋能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华摄

  哈密瓜传统栽培要经过浇地、犁地、耙地、打瓜沟、播种、定苗、打瓜杈、顶瓜9道程序。当瓜长到5-6片真叶时,在植株下沟壁处挖20-30厘米的深坑,先施入戈壁上一种叫苦豆子的植物作绿肥,上面再施有机肥,然后覆土。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这些肥料将精华输送给了哈密瓜,真可谓“苦尽甘自来”!哈密种植的哈密瓜,在每一百克哈密瓜肉中含有蛋白质0.4克,脂肪0.3克,钙14毫克,磷10毫克。铁的含量比鸡肉多2—3倍,比牛奶高17倍。维生素的含量比西瓜多4—7倍,比苹果高6倍。哈密瓜蒂、瓜叶、瓜皮均可入药,瓜籽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高。

  哈密瓜农过去对哈密瓜种子的保存,采用最原始的办法。选好种瓜,将瓜瓤带瓜籽一同挖出,用泥巴包裹起来,甩到土墙上。在日夜更替中,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瓜籽默默的住在墙上,等待着主人的种植和使用,这一等,也许是一年两年,也许是十年八年,甚至更久远。不管什么时间再播种,只要一接触哈密的大地,它们便能一如最初,将最好的姿态、最好的品质呈现给世人。

  大批瓜商来到南湖乡收瓜。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哈密瓜在哈密这片土地上培育、成长了数千年,积累了珍贵的种质资源。1958年新疆农业科学研究所对哈密的哈密瓜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认定原产哈密的哈密瓜传统品种有梨瓜、热瓜蛋、波斯特皮亚孜、锡克尔酥、拜鲜可奇、黄皮可口奇、加格达、青麻皮蜜极甘、启格兰、色力可口奇等22种。拜鲜可奇,又称“老汉瓜”。瓜肉醇香,略带甜酒味,入口即化。瓜一剖两瓣,刮去瓜瓤,泡上馕,就是一顿美食。据人民日报记载,1988年,哈密瓜首次出口日本时,被日本商人誉为“丝绸之路之宝”。现如今,哈密本地杂交培育和引进品种达500余种。

  哈密瓜节热闹的赛瓜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华摄

  哈密瓜节,是天山脚下的哈密绿洲一年中空气湿度最大的日子。这个让人流口水的日子始于1993年。1993年8月15日——20日,哈密市举办了首届哈密瓜节。特别邀请西部歌王王洛宾以“哈密瓜乡之歌”为题,作词作曲,庆贺哈密瓜节的举办。中国·哈密“甜蜜之旅”哈密瓜节,历30年,十七届,盛名远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哈密瓜可吃、可赏、可品、可藏,哈密人种出了独具风味的哈密瓜,也创造了独具风韵的哈密瓜文化。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哈密瓜,是最甜蜜而最具亲和力的文化媒介。文化的芬芳让哈密瓜浓香四溢。从一张张甜蜜的笑容,可品味哈密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传承,可领略哈密鹏发、激扬、升腾的发展活力,可感受哈密温暖、舒畅、和美的民生脉动。

  南湖哈密瓜正准备起运。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南湖乡红山村哈密瓜集中收购点张贴着邮政航空寄达的海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东西南北融通,内外兼取资源”,哈密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枢纽城市。新时代新征程,哈密正奋力打造“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城市”“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哈密瓜,从传统果品到文化名片到城市特质,正被赋予全新内涵与价值。哈密,立于底蕴、放眼四海,策立哈密瓜新的“坐标系”,举合作之力,聚创新之智,全力构建哈密瓜全产业链平台体系,策建哈密瓜种质研发中心、标准认证中心、冷链物流储运中心、金融结算中心、品牌流量推广中心,提高哈密瓜标准制定能力、文化定义能力、品牌引领能力和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服务能力。释放、吸引、培育动能要素,在优势的厚植与精进中,服务全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全产业链升级,充分彰显哈密作为哈密瓜历史文化承载区、产业升级先导区、产区协作核心区、平台体系支撑区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哈密城市能级,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创新,就像在人迹罕至的戈壁大漠中辟出新的道路,恰如丝绸之路。哈密,传承千年的丝路基因,正在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沃土上孕育新的果实。哈密瓜,是哈密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其势已启,其时已至。筑梦哈密,共享甜蜜!

  文 | 哈轩

  编辑|雷慧

  责编|张玉白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举行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

  • 新疆为保护世界级非遗《玛纳斯》的立法正式实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