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条搬迁路,我们走了25年——回访新疆最大规模塔吉克族居民搬迁点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新疆> 要闻 > 正文

这条搬迁路,我们走了25年——回访新疆最大规模塔吉克族居民搬迁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3-14 10:31

  又一个冬天过去,叶尔羌河碧绿色的河水突破群山和巨石的围困,在峡谷间奔流而下。溯流而上,一座以土坯房为主的古老乡村依偎在喀喇昆仑山深处,这便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的布伦木沙乡。

  1999年,一场百年未遇的洪灾侵袭了这片土地,当地生产、生活遭到毁灭性破坏。2000年3月,全乡居民整建制搬迁,在距离塔县600多公里的“飞地”建设新家园——塔吉克阿巴提镇,并于2018年最终完成搬迁。这里也成为新疆最大规模塔吉克族居民搬迁点。

  人走出大山,心依旧留恋大山。25年来,新一代的布伦木沙乡居民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出生、长大成人,但仍有部分老人因怀念山里的生活,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

  两次搬迁之路

  布伦木沙,意为“早年的木筏”,因在很早以前人们用简易木筏横渡叶尔羌河而得名。

  进入布伦木沙乡需沿着叶尔羌河逆流而上,车行至塔县大同乡小同村,也就到了公路的尽头,再往昆仑山腹地,只剩下50多公里的山路。记者在当地干部和护边员带领下,共17人带着简易的补给徒步10多个小时,才在凌晨一点到达位于山谷中布伦木沙乡的第一户人家。

  山路崎岖险峻,有陡峭的悬崖,也有布满巨石和沙子的河滩险径。徒步还不到两个小时,大家就已体力不支、呼吸急促,记者的双脚在鞋内不停摩擦,打出血泡,唯有护边员与几个当地牧民节奏如常。

  布伦木沙乡先后经历过两次搬迁,最早的一次是在1999年。当年8月,叶尔羌河爆发历史罕见洪灾,洪峰如猛兽般撕裂布伦木沙乡。牧民马尔旦·塔西巴义眼睁睁看着自家房屋被洪水吞噬,“当时觉得活不成了”的恐惧,至今仍烙印在他的记忆里。危急时刻,牧民们通过报话机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这场灾难的根源,一部分源于生态承载力的长期透支。有研究报告显示,过去60年,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冰川中有14%至30%已经融化。而塔县的人口和草原载畜量也在直线增长,由1949年的8486人增长到1995年的27842人。

  持续的生态压力不断以雪灾、洪灾的形式爆发。1989年,发源于昆仑山区的塔什库尔干河河水就曾突然上涨,冲断40多处公路,毁坏公路长度达1200米,还冲毁了233.33公顷草场。1999年1月至4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塔县先后发生14次雪灾,有的地方积雪近60厘米,灾害直接损失1000多万元。

  洪灾引发的连锁反应超出想象,塔县大部分乡镇场受灾,其中布伦木沙乡受灾最为惨重,道路、房屋、草场尽数损毁。面对灾情,塔县政府迅速组建救援队,在牦牛、马匹和毛驴的驮运下,540余名受灾群众分6个批次,历时一个月完成惊心动魄的昆仑山撤离。

  2018年,布伦木沙乡迎来了第二次搬迁。当年,还有28户牧民因眷恋故土留下,成为塔县政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脱贫承诺的重点帮扶对象。最初制定的就地脱贫方案,在20座彩钢房建成后便遭遇现实困境——峡谷间最窄处不足10米,最宽处也不过百米,加之蜿蜒的叶尔羌河贯穿峡谷,“五通七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狭窄的山谷腹地难以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勘测与多方论证,易地搬迁最终成为破局之策。时任塔吉克阿巴提镇镇长的夏尔亚德·达吾提,带领着80余名牧民,牵着驮满家当的牦牛,沿着傍崖险径蹒跚前行,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与牲畜铃铛声在山谷间回响。至今,夏尔亚德的手机里还珍藏着当年搬迁的照片,其中一张特殊的影像最为震撼:双眼蒙布的塔吉克老妪紧贴着驴背,前方牵引缰绳的干部半个身子悬在崖壁外侧。

  行进大约6个小时候后,太阳渐渐消失在山的另一侧,记者一行人头顶月光继续朝着布伦木沙的方向前行。越靠近目的地,路况越发险峻。大家身处悬崖边,脚下便是50多米高的陡壁,耳边传来河水沉闷的声响,队伍踩着前人的脚印蛇形移动,随手捡拾的树枝戳击岩石的脆响与急促的喘息声交织成行进的节奏。随行的一位护边员说,“这条险道,只有布伦木沙的牦牛能走稳当,外面的毛驴鞭子抽着都一动不动。”

  如今,布伦木沙乡仅剩自愿返迁的10户牧民,他们居住在政府搭建的彩钢房内,延续着用水靠河、用电靠太阳、粮食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河边,偶尔有断壁残垣的房屋横立,那是洪水肆虐所遗留的痕迹。

  重建家园“塔吉克阿巴提”

  2000年搬迁下来的第一年,布伦木沙乡的牧民们被安置在塔县及其附近的乡镇。马尔旦分到塔县电站家属院一个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当时,政府为每一户牧民都准备了被褥、碗筷、米面等基本生活物资。马尔旦坐在屋内,目光望向远处的山,“没地、没牲畜,我又没啥技能。”想到往后的日子,满心忧虑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好在当时,新疆正大力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自治区政府提出,对那些确实不具备起码发展条件的地方,要下决心,把贫困户搬迁出去,实行异地开发,易地安置。布伦木沙乡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资源匮乏,符合易地搬迁计划的标准。于是,第二年开春,牧民们便迎来重建家园的喜讯。新址是由布伦木沙的老人商议选定的,“对于长期生活在山谷中的他们来说,海拔更高的塔县县城太冷了,老人们说他们想去温暖的地方。”塔吉克阿巴提镇人大主席托合塔西·肯加巴依说。

  位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西端的塔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全国唯一的塔吉克族集中聚居的边境自治县,周边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这是世居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居民首次大规模搬迁至平原。2000年的春天,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新家园的建设轰轰烈烈开始了。

  塔县政府积极响应政策,大力推进“以工代赈”,对布伦木沙乡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组织调配,将约100名年轻劳动力有序集结,参与到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建设工作中。开沟挖渠、挖地基、平地植树,牧民们手持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开始一点一点开辟这块荒地。“五个人一起挖一间客厅的地基,能拿到200元。”马尔旦回忆。对于习惯自给自足的牧民们来说,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换取实实在在的报酬,实现了从游牧到务工的跨越。

  塔吉克阿巴提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冬寒夏热,风沙肆虐。春天,不时有狂风裹挟着大片沙尘汹涌袭来,大家只能趴在地上,面部朝下,等待风沙过去,在简单抖落身上的沙尘后,继续投入到建设工作中。“我想回布伦木沙,但已经找不到方向。”马尔旦当时深感迷茫,心想自己就不该从山上下来。一旁,马尔旦的妻子静静聆听丈夫的回忆,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

  同年9月,塔吉克阿巴提镇一村二村建成,布伦木沙乡剩余的牧民也一批批从塔县的临时安置点搬迁到新村。

  但这里的土地仍长不出粮食。强烈蒸腾作用与干排积盐作用,让低洼地覆盖着厚厚的盐块。荒原长期缺水,土层干燥,地下水埋深2至7米,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0米。

  牧民们只能靠政府接济维持生计,牛羊也陷入饲草料短缺的困境。经济的窘迫,迫使牧民们外出寻找工作机会,其中主要的工作便是捡棉花。连片的棉田仿佛白色花海,“什么时候我们地也能长出这样的作物?”这是当时大部分布伦木沙人的想法。

  为了改善土地的盐碱化状况,喀什地区政府专门派出农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李凌峰任塔吉克阿巴提镇首任镇党委书记。他在多个县市有农业工作经验,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农区农业产量明显提高。李凌峰采用苜蓿—玉米—棉花的轮作方式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土地进行改良,牧民们也逐渐掌握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2005年,塔吉克阿巴提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00亩,亩产181公斤,粮食总产57.7万公斤。

  塔吉克阿巴提镇逐渐从荒漠向绿洲蜕变,曾经的黄沙漫漫间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2008年,政府停止了粮食接济,这意味着牧民们已经具备自种自食的条件。

  “帮老乡搬出大山,还要在老乡心里竖起一座高山”

  “塔吉克阿巴提”,塔吉克语意为“繁荣的塔吉克人的地方”,这一命名所承载的愿景,如今正通过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具象体现。

  经过25年建设,塔吉克阿巴提镇建成7600余亩林地,3万亩耕地,其中部分农田达到了高标准农田。政府为每户居民免费建造了80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全镇人口发展至951户3781人,其中九成以上是塔吉克族。

  镇长依力木江·依明江介绍,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当地居民每年都可享受草场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助等18项惠民补助,人均年收入超过2.3万元,其中八成以上为工资性收入和稳定性收入。

  “挣钱!希望新的一年收入多多的。”“00后”塔吉克姑娘胡西奴尔·阿力甫在塔县一家酒店工作。两三年前一家人在县城也买了房子。“正因为走出了大山,我们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和弟弟才能有机会出去上大学。”2002年塔吉克阿巴提镇开始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全镇已实现户均一名大学生。

  塔吉克阿巴提镇的繁荣并没有让人忘记布伦木沙乡。“那是我爷爷的爷爷生活的地方。”谈到布伦木沙乡,不少老人难掩思乡之情。

  “去年爸爸出山的时候摔倒,导致肋骨骨折,但后来还没好透,又进山了。”胡西奴尔的父亲是第一批搬迁牧民,近几年一直往返于布伦木沙乡与塔吉克阿巴提镇之间。

  在马尔旦的印象中,春天的布伦木沙乡最美。漫山遍野杏花盛放,粉嫩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翠绿的草地像绒毯铺满大地,牧民们赶着牛羊在山头穿梭,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但在这里我躺在地上只能沾一身灰。”聊到布伦木沙乡,马尔旦的眼神都亮了起来。

  “没有山吗?你漏了山。”一旁的伊力木江·伊明江笑着补充道。塔县所在的帕米尔高原是山的汇聚地,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于此。其中,慕士塔格阿塔峰最为出名。在塔吉克文化里,有诸多关于它的神话传说,被尊为“阿塔”(意为父亲)虔诚膜拜。

  “是啊,还有山。”但怀念布伦木沙乡并不是对塔吉克阿巴提镇不满,马尔旦强调说。这里是他们一锄一铲,从荒芜中渐渐雕琢出的绿洲。在他们心中,这里也早已成为他们的故乡。他只是有个简单的愿望——得空的时候回到布伦木沙乡,亲手为那片承载祖辈记忆的果园浇浇水。

  2001年2月,马尔旦的小儿子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出生,马尔旦给他取名叫“木力克江”,塔吉克语意为“故乡”,倾注着他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的感情。

  已经回到布伦木沙乡的几户人家已经决意留在山里。

  “还是更适应山里的气候。”

  “这里有草场,牛羊不用圈养。”

  “何况叶尔羌河里还有难以估值的玉石。”

  ……

  牧民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返回布伦木沙乡的种种缘由。

  夏尔亚德说,牧民们的乡愁,部分也源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易地扶贫搬迁针对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群体,大多为各方面条件落后且闭塞,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一些搬迁群众尤其是老人心理脆弱且难以融入新环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帮老乡搬出大山,还要在他们心里竖起一座高山。”夏尔亚德说。

  作为年轻一代,胡西奴尔早已习惯城市的便利,手机、网购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遥远的布伦木沙乡于她而言,虽有着故乡的印记,却不再是她心中全部的归宿。

  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发展是塔县的缩影。如今,塔县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不断升级。新疆首个高高原机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建成通航,彻底打破了塔县“中国最西端的孤岛”的标签,为塔县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空中通道。而盘龙古道(瓦恰公路)凭借“30公里600弯”的独特奇观,一跃成为全国自驾游的热门打卡地,吸引着众多自驾爱好者前来体验。

  得益于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即便位于昆仑山深处的塔县各个乡镇,塔吉克族群众依托创办塔吉克文化特色的民宿、餐饮以及马队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以文塑旅”的创新模式,将塔吉克文化成功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这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潜力,选择回乡创业。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开巴奴·斯依提卡达木所说:“家乡的蜕变让年轻人看到,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拥抱现代生活从不对立。”(记者古扎丽努尔 关俏俏 杜刚)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

  • 习近平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举行会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为后续机组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04-18 09:22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
2025-04-18 09:21
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必须紧扣文化的特殊属性,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原则。
2025-04-18 09:20
儿童是嗓音障碍的高发群体,更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025-04-17 10:36
大数据若停留在实验室,便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升级为决策支持。
2025-04-17 10:30
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亟须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
2025-04-17 09:30
立足经验,破解问题,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2025-04-17 09:27
地月空间是指从地球低轨延伸至月球(约38万公里)以及远至200万公里的空间。
2025-04-17 09:27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团队,近期将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儿童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体内。
2025-04-16 10:19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
2025-04-16 10:17
从数学上讲,绳结交叉点与量子算法之间的理论等价性已经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现在才由该团队完全付诸实践。
2025-04-16 10:15
香江四月,风暖潮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2025-04-16 10:10
近年来,我国强化统筹规划,产学研用等相关主体密切协作配合,全力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对外合作、历史文化”等五大措施,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5-04-16 10:09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