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厦门:以匠心为本 持续刷新城市高颜值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当地新闻 > 正文

厦门:以匠心为本 持续刷新城市高颜值

来源:厦门日报2023-02-03 10:36

  厦门的生态美,源于天然造化,成于积淀传承,精于“绣花”功夫。图为白鹭洲美景如画。(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刘丽英 马燕茹)

  刚刚过去的春节,厦门旅游接待人数迎来强劲复苏。百度热搜大数据显示,厦门位列春节国内旅游目的地TOP10第三位。

  厦门缘何如此受欢迎?高颜值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国前列;这里碧海银滩、海豚逐浪常在,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点位比86.4%;这里绿树葱茏、四季繁花常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

  厦门的生态美,源于天然造化,成于积淀传承,精于“绣花”功夫。厦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建设全过程,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持续刷新城市高颜值,为全国探索贡献更多“厦门经验”“厦门模式”,让“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成为厦门美丽而永恒的标签。

  看得见的高颜值,感受得到的幸福感。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率测评中,厦门位居第一位。

  红色

  构筑“保护红”

  打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

  红色时常代表警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生态保护红线”。

  厦门把六成以上的陆域面积划入生态控制线,为青山绿水撑起“保护伞”——厦门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线管控,划定约303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和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构建了“一屏、一湾、十廊”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长效治理新常态。

  高楼林立,碧海相拥,城市与自然保护区紧密相邻。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定守护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设立了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如今,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中华白海豚保护经验成为全国标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厦门全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创新实施生态综合管控,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的法律规章更加健全,管控能力得到提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态空间体系。

  绿色

  同绘“生态绿”

  城市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

  绿,是城市的精神,是百姓的福祉。

  特区成立之初,全市的行道树总量只有2万多株,大约只有现在环岛路乔木总数的三分之一,街心小花园和小绿地共15处,总面积加起来不过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而如今的厦门,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

  在厦门这块版图上,绿色的摹绘始终没有停笔。以2022年来说,厦门新增或改造提升园林绿地424公顷、绿道61公里、郊野公园112公顷;完成34处“口袋公园”建设,打造中山公园、高林公园、集美凤凰花公园等6个精品公园;成功举办2022年植树节系列活动,完成义务植树375.1万人次,折算植树1237.3万株。

  140多座公园星罗棋布,16000多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郁郁葱葱,数万公顷林地生机盎然……目前,厦门城区实现步行500米有休闲绿地,15分钟可到公园。

  厦门还越发注重拓展城市生态休闲空间,2022年打造白鹭洲西公园1.1公里长彩色沥青路面健身环道、植物园南门环东宅坑水库健身步道,实施海湾公园亲子及青少年健身设施试点项目,群众在享受高颜值高品质的园区景观时有更多的获得感。不久前,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二期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市民游客必到的热门“打卡点”。

  经过多年探索完善,厦门还率先全国建立陆海统筹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评价机制,打造了思明区东坪山生态旅游区、湖里区湖边水库等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

  蓝色

  共享“常态蓝”

  蓝天碧水成市民生活“标配”

  “生态绿”是厦门亮丽的底色,“常态蓝”则成为市民生活的背景。

  厦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一个个生态保护大手笔次第展开。

  重点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管控和轻微污染天气应对等工作,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6,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持续保持前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四项指标达“十三五”以来最低值,细颗粒物(PM2.5)连续三年并列全省第一。

  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厦门市海域面积约333.3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15公里,为实现海漂垃圾“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目标,厦门实施“三个打通”(打通陆地和海洋、打通厦门和漳泉、打通分工和协作),强化岸上管、流域拦,实现链条化无缝衔接,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从2016年的56.7%提高到2021年的87.3%。入海排放口整治经验被生态环境部推广。

  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流域综合治理……久久为功,结出累累硕果。厦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2022年厦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203.5万吨/日。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农村污水治理这个短板,厦门成功打造农村污水系统治理长效治理新机制新模式,全市1216个自然村全部完成农村污水提升治理任务,并成功打造了翔安大帽山、海沧贞庵、同安沟墘等一批治理成效显著的示范村庄。

  亮点

  生活垃圾分类

  “厦门模式”

  厦门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当垃圾分类成为顺手而为的日常习惯,厦门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也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厦门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推进“双碳”工作目标来抓。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厦门垃圾分类持续领跑全国。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 参与率达97%,准确率达85%以上,垃圾日产量增长率下降至3% 以下,人均垃圾日产量下降至0.95千克,回收利用率达到42%。

  全市共完成200座垃圾屋(亭)建设工作;创建2个省级示范区、39个样板片区和30个最美投放点。

  据介绍,厦门颁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制定20多项配套制度,坚持党委政府统筹,城乡一体设计,前中后端一起抓,同时加大建设,建立了规范统一的分类投放、收集设施,直运为主的分类运输设施,以及高效匹配的分类处理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完成高楼撤桶、合并投放点、餐厨垃圾处理、低值可回收等节点攻坚,推进源头减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设施,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每户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倒逼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

  与此同时,厦门注重典型示范、宣传教育,成立垃圾分类学院,加大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媒体、学校“小手拉大手”、社区督导、志愿服务等全方位宣传发动生活垃圾分类,并建立“互联网+暗访”为主的督导考评和执法处罚、信息监管机制,实现精细管理。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

  • 内蒙古扎赉特旗:水稻迎来插秧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2025-05-23 13:50
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将于近期陆续开展。
2025-05-23 13:01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5-23 08:01
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全球至少半数青少年(超10亿人)将生活在健康风险高发的“多重负担国家”,面临HIV感染、早孕、抑郁、营养不良等多重威胁。
2025-05-23 09: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马玉乾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可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研究成果5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2025-05-23 08:55
近年来,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2025-05-23 08:53
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
2025-05-23 08:51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国科协层面将举办1个主场活动,省级科协层面将推出2300余项特色活动,百余家全国学会将开展各类活动,50余个高校科协及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将开展200余项活动。
2025-05-23 09:04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