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全生产月”期间 厦门多样活动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要闻 > 正文

“安全生产月”期间 厦门多样活动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来源:厦门日报2022-07-04 13:33

  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2022年厦门市“安全生产月”系列报道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林业)今年6月是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市地铁办、轨道集团高度重视,紧抓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控,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均须多积尺寸之功。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轨道交通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技术难题,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点也较多。“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水平,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行稳致远。”该负责人说。

  在工地开展核酸检测,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厦门轨道集团供图)

  深化宣贯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不放松,疫情防控不松懈。近日,市地铁办联合轨道集团开展疫情防控宣贯,邀请市疾控中心防疫专家宣贯市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防控体系建立、人员管理、施工场所管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都需要围绕这三点开展。”在宣贯会上,防疫专家为厦门地铁建设疫情防控“把脉开方”,并对施工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方案和要求。

  此外,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市地铁办、轨道集团有序推进安全生产月活动,如组织各参建单位观看《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专题片、新《安全生产法》专家解读、《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专题宣教片、《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盘点》警示教育片等安全生产专题片;在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悬挂“积极开展202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等安全标语、安全警句……

  “安全生产工作要抓在平常、严在经常,重在常抓不懈、入脑入心。”市地铁办相关负责人说,做好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要切实确保安全生产平稳可控、质量保障坚强有力。

  2022年度厦门市轨道建设工程综合应急演练在地铁6号线华侨大学站项目现场举行。(潘介东摄)

  开展四项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平时真抓实练,“战”时才能临危不乱。6月23日下午,2022年度厦门市轨道建设工程综合应急演练在地铁6号线华侨大学站项目现场举行。本次演练,轨道集团和相关参建单位先后进行“防汛应急响应”“地铁车站水淹救援”“地铁保护突发事件”和“地铁施工扬尘防治”四个科目的演练。

  6月20日,受西南急流影响,接到气象台暴雨预警后,轨道集团和项目部立即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落实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易涝点预判、暴雨期间巡查、检查施工用电情况、应急物资部署、防汛自查等各项防范措施。

  6月21日,在遭遇大暴雨后,华侨大学站管养路段因地势低洼,大量雨水汇聚,积水水位已达到警戒水位。轨道应急抢险中心接到指令后,立即携带救援设备、抽调应急排水车赶赴华侨大学站施工现场。在他们的救援下,成功阻挡了洪水灌入车站结构,险情得到控制。

  6月23日,某勘探单位在未办理相关地保手续情况下,在地铁安全保护区域进行钻探施工,钻头击穿盾构管片,地下水顺着击穿孔洞携带泥沙涌入盾构区间。现场巡查人员第一时间上报险情,轨道应急抢险中心迅速赶到现场,经过3个小时紧张地抢修,终于完成孔洞封堵、地面注浆和路面修复工作。

  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发布空气质量时报,预计未来连续两个时段出现轻微污染天气。各项目指挥部督促施工现场落实了相应应对措施,如暂停土方开挖、石料开采和各类场平工作;停止渣土车运输;喷淋、雾炮系统全部不间断作业,直至响应终止。

  通过演练,检验了轨道集团和各参建单位在应急管理、应急指挥、应急联动及救援处置的全方位管控效能,验证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建设各方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应急反应、组织协调、现场处置等多方面的响应能力。

  从严从紧从细落实防疫工作

  对于工程建设来说,筑牢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双重防线”,离不开环环相扣的“制度链”和层层压实的“责任链”。

  市地铁办、轨道集团介绍,目前厦门地铁已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常态化防疫机制,采取参建在厦人员登记造册、紧盯防疫政策并动态跟踪管控、现场严格落实封闭管理、加强人员上岗管理、核酸检测进工地等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构筑“抗疫防线”。

  建档“全覆盖”,防控无死角。对各参建单位在厦职工、家属、劳务人员全部登记造册,记录入厦时间、抵厦前14天行程轨迹、现居住地、疫苗接种、核酸检测、联系方式等完整信息。每日更新统计现有在厦人员(含职工及家属、劳务人员)、当日离厦人员及当日新入厦人员情况;专人实时关注厦门市防疫信息发布,及时摸排在厦参建人员是否有中高风险地区、有本土病例报告的区域所在市旅居史,督促严格落实社区防疫要求;每周形成防疫简报。

  严控新进人员流入,筑牢“外防输入”防线。新进人员抵厦前须持健康码、行程卡报轨道集团审批,不接收中高风险区域、有本土病例发生城市所在县(县级市、区)人员;外省新进人员及省内有本土病例所在城市新进人员还须持入厦前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并在抵厦后报告社区及轨道集团。新进人员上岗前须“3天3测”,合格前单独居住,合格后方可上岗。

  地铁工地实施“封闭式”管理,减少人员流动。各项目部、宿舍区、工地实行封闭式管理,食品、用品等物资指定专人定向采购;门岗测温并严查三码,所有进入项目驻地和工地的人员严格测体温、查“三码”。

  核酸检测请进工地,防疫生产齐步走。实行核酸检测循环覆盖机制,每半个月抽检50%人员(覆盖各班组),每个月全员覆盖一次;各参建单位在组织核酸检测时,联系外部核酸检测单位上门服务,到项目驻地开展核酸检测,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