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集聚创新要素 着力引才留才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要闻 > 正文

集聚创新要素 着力引才留才

来源:厦门日报2021-01-20 18: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本报记者 林露虹 吴君宁

  昨日,参加今年厦门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注意到,在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主要工作的安排中,“实施‘创新发展年’行动,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被摆在了第一位。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要从哪些方面着力?代表委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关键词】

  创新载体

  让“三城两区”成为主平台主阵地

  对于如何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使全社会研发创新投入找到集中区、着力点,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海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槐建议,围绕“科学-科技-科教-产业化”这一主线,借鉴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载体的做法,谋划部署由科学城、科技城、科教城及火炬高新区、厦门自贸片区组成的厦门“三城两区”。“让‘三城两区’成为我市提升创新投入能级、优化创新功能布局和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主阵地。”

  杨槐建议,围绕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及周边片区,谋划厦门(香山)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围绕高崎机场及周边片区,谋划厦门(高崎)未来科技城,支撑和延伸产业链成长空间;围绕集美文教区,谋划厦门(集美)科教城,发挥高校院所主力军作用,推动“文教区”向“科教城”全面提升;围绕火炬高新区和厦门自贸片区,加强与“三城”对接联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中心主平台,加快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和便利化流动。

  在市人大代表、厦门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黄慧玲看来,打造创新载体、汇聚创新资源,需要找准方向。她表示,疫情的发生更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厦门应把握数字化机遇,不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同时,瞄准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黄慧玲认为,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的同时,要建立容错机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新产业、新模式,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宽容失败,更好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关键词】

  协同创新

  政产学研融合促民企科技创新

  政产学研融合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厦门市委教育文化委主任、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马英建议,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健全政产学研工作机制是推进政产学研融合的关键环节。”马英建议,建立起我市各职能部门和高校、院所等相关负责人参加的产学研合作会商制度,“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厦门市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关注的集科技人才、科技成果、高校资源、企业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

  马英还建议,各方共建产业化研究院或大学科技园,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以技术合作、利润分成、技术入股、有偿服务、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有深度和长期的产学研融合,促进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有可落地的平台,有应用场景;高校有科研团队,有理论支撑。二者可实现优势互补。”市人大代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师陈帅说,实现中国制造的自主可控,要以应用驱动,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可实现“1+1>2”的效果。

  【关键词】

  人才支撑

  打造产教融合园区完善留才软环境

  创新的源泉在人才。黄慧玲提出,厦门可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做法,将科研院所、高校研究生院、科技型企业等聚合在一起,打造产教融合园区,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注重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形成“新型研发机构培养人才,人才带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良好格局。

  市人大代表、厦门信息集团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永刚建议,要加强对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基础研究作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基石,尤其需要高精尖人才。”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让人才对城市有归属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厦门创新发展的信号,让人才看到了厦门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信心和决心,感受到了对创新人才的尊重,这点非常重要。”市人大代表、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林燕妮认为,人才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在林燕妮看来,要从关心人才的生活入手,进一步完善留才的软环境,“尤其是要关心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鼓励企业为人才提供托幼服务;加大人才保障房供给的同时,强化优质教育配套。”

  陈帅也认为,人才来厦后最初几年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在帮助企业用足用活人才政策的同时,应引导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陆海事部门在台湾海峡西侧水域开展联合巡航

  •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2024-03-28 12:36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4-03-28 09:54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2024-03-28 09:34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结果表明,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2024-03-28 09:33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4-03-28 09: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2024-03-28 09:31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2024-03-28 09:25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2024-03-27 10:22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2024-03-27 10:21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2024-03-27 10:20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
2024-03-27 10:18
一群“麦哲伦”式的实验物理学家正在高能物理的版图上开疆拓土。而玻色子的发现,正在指向新的“盛宴”。
2024-03-27 10:16
作为古生物学家,徐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云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
2024-03-27 10:15
近期,12P/Pons-Brooks彗星(以下简称12P彗星)成为全球瞩目的对象,我国不少天文爱好者成功观测并拍摄到这位“天外来客”。
2024-03-26 03:25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
2024-03-26 03:20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阶段,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是否会对春耕、农作物造成影响?
2024-03-26 10:16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张璐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抗结核新靶标Rv3806c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2024-03-26 10:16
25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在渤海超5000米的地层钻探发现一口高产油气井,测试日产油气当量近1400立方米,创造了我国海上深层油气探井日产最高纪录。
2024-03-26 10:15
“绝对安全”的通信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之一,从摩斯电码到电报、传真,从移动电话到网络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各类安全隐患,与通信安全相关的技术一直是科技界、产业界的重点攻关方向。
2024-03-25 10:47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制的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14.8粒子微安流强、224兆电子伏能量的束流在靶稳定运行,创造了国际同类装置运行束流参数的最高流强纪录。
2024-03-25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