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好评中国丨烟火里的民俗传承,藏着“何以中国”的天津答案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好评中国丨烟火里的民俗传承,藏着“何以中国”的天津答案

来源:四川新闻网2025-08-08 13:10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在天津举办。在全球化浪潮下,雅俗相生的天津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个性,植根于传统,善于广泛吸收、借鉴各方面的营养,始终保持着动态的演化与更新,彰显出天津人踏实本分、通透达观的生活信条,形成了天津特有的品位,建构出“津沽记忆”的文化符号。

  文化随城市发展而兴,风韵伴岁月沧桑积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脉,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动力密码。以文化之火照亮复兴之路,这就需要以历史为骨、文化为魂、红色为脉,激活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让一方民俗带来万家共鸣,也在守正创新中展现民俗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满足人民精神新期待,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让今天的中国面向未来,自信前行。

  津门故里寻旧梦,一街民俗焕新彩。天津,民俗味浓厚,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行走“津门故里”,古建筑历经沧桑韵味不减,厚重历史文化扑面而来,品味津味民俗,这里是建筑的博物馆,更是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地。津门烟火里的中国味,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藏着最本真的文化共鸣。津门法鼓、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传统市集……民俗里的市井温度,是中国文化的鲜活注脚,藏着共通的生活诗。古文化街作为“津门故里”,集中展现了非遗文化与烟火气交融的独特风貌,在共通密码、集体情感、文化共鸣中,让烟火气更浓,讲好民俗里的家国叙事。

  青年邂逅津味民俗,让老手艺“潮”起来。当青年遇上津味民俗,让杨柳青年画有了新笔触,相声抖出年轻梗,用创意给天津民俗注入新生机。青年赋能,让传统民俗走过漫长岁月仍熠熠生辉,为天津增添一抹亮丽色彩。在传统民俗上的青年人,用灵巧的双手、独具的匠心让民俗文化焕发新生。当民俗遇见新时光,青年通过“民俗+电商”的方式,扩大津味民俗的宣传范围,在创新表达的过程中,让民俗在烟火气里见新潮,也让青年在老手艺“潮”起来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追逐梦想,实现青年与民俗的双向奔赴,讲好天津“老味道”的新故事。

  从一方民俗到万家记忆,守护是最好的传承。为什么民俗总让我们“秒共情”?民俗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但是民俗的魅力无关地域,那些老味道、老手艺、老仪式、老情景,是藏在一代人中的共同记忆碎片,才能在那些熟悉的感觉一出现就唤醒共同记忆、点燃共同的情感。民俗是桥,一头连着手艺传承,一头牵着万家记忆。民俗文化,是不过时的符号,要让老民俗里有新共鸣,既需要在天津六百年风华中解锁“何以中国”密码,明确守护方能致远,也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住大家心中这缕烟火的同时,也推动民俗“破圈”,更好地安放记忆,守住民俗文化根脉。

  弦歌不辍,文脉赓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解锁“何以中国”的天津密码,既要看到文脉是城市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源泉,民俗文化串联起“何以中国”的过往与当下,也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民俗文化生命力,让津味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梁文音)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中流砥柱 复兴坚强核心

  • 浙江嘉兴:夏日烟火集助力夜经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