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智创两春秋——天开园科创生态培育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智创两春秋——天开园科创生态培育记

来源:新华网2025-05-20 21:33

  海报制作:冯娟

  新华网天津5月18日电(记者李鲲、郭方达)夏夜的微风拂过津河之畔,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核心区的楼宇灯火通明,玻璃幕墙倒映着青年创业者们匆匆的身影,双色的“天开”标志分外醒目。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片原先的沉寂楼宇被科创磁场激活唤醒:累计3542家注册企业,带动1.8万人就业……自2023年5月18日开园以来,一个个年轻的科创故事在这里汇聚成硬科技时代的一篇天津华章。

  天开园核心区夜景。(新华社记者赵子硕 摄)

  培育科创生态“天开范式”

  “45天,我们的实验中心从零到建设完毕。”天津迪比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刚直言“比想象还要快得多”。这家尚处于研发阶段的科创企业,是天开园生态的直接受益者。

  “园区帮助对接了十个高校的科研资源,原先预计3至4年的研发周期,仅用了不到两年就完成了既定目标。”刘刚认为,资源的汇聚以及系统化的服务,让科创企业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三大定位,天开园以“一核两翼多点”的城市交融布局,不断探索科创生态培育的“天开范式”。

  “从表达需求到找到厂房签约,仅用了不过一周的时间。”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同样对“天开速度”表示赞许。2024年6月,企业带着技术成果与产业化落地的迫切需求落户天开园核心区。在园区全方位的支持下,这家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当年就完成了一期的万吨级生产线投产。

  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天开高教科创园管委会副主任方伟表示,经过两年的发展,天开园科创要素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向更加系统化、规模化的范式迈进。

  5月18日,2025天开论坛在天津举办。(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聚焦“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大服务,天开园健全完善“法规+政策+配套+细则”的支撑体系,为众多初创企业及科研人才疏结解困。同时引入了启迪、执信等知名孵化机构,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器械等领域孵化培育企业超过100家。

  两年来,天开园设立41只、196.3亿元基金,带动企业获得投融资24.27亿元。在金融活水的支持下,一批科创企业研发生产脚步持续加快。

  天津金融监管局局长赵宇龙表示,两年来,天津持续引领金融机构紧密围绕天津重点产业链布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搭建以天开园为核心的“1+N”试点辐射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天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王杨将天开园的科创服务描述为“忠诚僚机式”服务,将全生命周期“伴飞”科创企业。

  伴随着“天开范式”的逐步清晰,一个个聚变释能的案例出现,智清未来就在同一栋楼找到了合作伙伴。“楼下的天城智创新产品对我们的新型材料正好有需求。”陈杰表示。

  今年5月18日当天,以“筑梦天开,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天开论坛在天津举办,超50亿元规模的科创基金现场签约,镍基焊材新材料、全碳化硅储能变流器等多项科创新果集体亮相,北京中关村、安徽科大硅谷等科创园区与天开发展集团发表共建倡议书,天开园全球联络站硅谷站、香港站设立,让园区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探索成果转化“天开解法”

  仅需喷洒,便能在食品表面形成可食用的保鲜涂层,用于远洋运输、生鲜贸易等多个领域……几日前,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天开园发布了“竹源纳米纤维素系列科技产品”。作为“明星企业”之一,永续新材料创下了天开园的多项“首个”:首张订单、首笔银行科技贷款、首项发明专利授权等。

  “谁能想到一纸技术,转化出一年4000万元的营收。”企业负责人刘朝辉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亲历者。依托天津大学可持续新材料研发团队7年多的技术积淀,永续新材料目前已经建成年产3万吨的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

  但如何踏出第一步,始终是包括刘朝辉在内的科创人才的核心顾虑。“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缺资金、缺人才、缺场景、缺配套”的“三不四缺”是长期以来制约成果转化的绳结。从书架到货架的过程中,不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阁。

  打破高校院所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成为天开园的重点工作之一。两年来,天开园充分发挥天津在化学、材料、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高校与园区“握手”通道。

  2024年5月,参加“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的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在调试参赛产品。(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在天开综合服务大厅,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的集成,使得大部分手续证件能够一站式问询办结;天开讲堂等培训举措则能够“手把手”教会“创业小白”如何开办企业;年均千余场的各类活动则将技术应用场景充分释放……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刘会武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天开园等新型科创园区诞生的契机并赋予其更多可能。

  为了突破现行制度对成果转化的束缚,天开园将多项创新改革写入支持政策并不断完善,从34条扩容至45条,从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到横向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定中予以认可,天开园的政策创新效应不断凸显。

  一个案例可见一斑。过去由于无法准确预估成果价值,不少中小企业对高校院所的成果“望而却步”。2024年,天津市推出《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率先在天开园试点。

  借助该项政策,天津理工大学张联齐教授团队持有的一项材料制备专利,与智感技术(天津)有限公司的需求相吻合,双方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开始深入沟通合作细节。

  如今,一批科研成果正在天开园加速转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团队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建成投产、天津大学成果转化企业费曼动力成功完成了高瓴资本等机构多轮融资、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多单位联合研发的中医药AI大模型等一批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数据显示,天开园核心区天开广场的千余家企业中,高校师生及校友企业占比过半。

  发掘经济发展“天开价值”

  “40万元一吨的镍基焊材长期被国外垄断,现在却不再是他们的独门秘方。”天开园企业天润瀚阳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建军站在新建成的产线旁,向记者介绍着这项突破性技术。

  口袋里揣着技术和热情的何建军在2023年8月来到天开园,不到两年的时间,企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最后调试阶段。作为天开园首批落地生产的企业之一,天润瀚阳预计今年就将产生盈利。

  在天开园的催化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过了小试、中试的艰难阶段,向市场开始了自己的拓疆之旅,并逐步展现价值。2024年,园区企业贡献税收2.79亿元。

  “公司由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孵化,专注于高端新能源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已经完成中试和组装基地建设。”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议锋表示,2025年企业预计营收2000万元,2026年预计将达5000万元。

  2024年11月,天开科创专板启动,首批企业挂牌。(新华社记者李然 摄)

  随着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在天开园的实体运行,天开园的影响力开始向域外辐射。

  今年5月,《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提出“高水平打造天开高教科创园”“推动更多原创成果、高价值项目落地转化,打造北京科技成果来津转化‘首选地’和‘中转站’”。

  一批崭露头角的企业从天津域外来到天开园,天津纵行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企业创始人兼CEO李卓群表示,企业2024年11月份整体招引至核心区,“2024年公司收入3000万元,2025年预计收入5000万元。目前已完成股权融资1.5亿元,最新投后估值达到4.9亿元。”

  打开一方精致的铁盒,一支CAR-T药物样剂便映入眼帘,这是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拳头产品。企业生产部门负责人彭育忠说,合源生物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等国家一流院所深度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协同创新和临床转化工作。

  从金种子到参天树,更远期的培育方案也已经启动。2024年11月,天开园管委会会同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天津OTC)等有关单位,设立天津OTC天开科创专板,一批天开园企业入板,合源生物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天开园两周年发展报告》,到2027年,天开园计划引育科创企业超万家,实现一批企业上市,完成100亿元投融资、1000亿元产值、10000名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百千万”发展目标。

  “建设天开园是一项长期战略,而不是短期战术,我们将坚定初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善建善营,努力让天开园开出更多新生事物、涌现更多领军人物。”天津市科技局局长、天开高教科创园管委会主任朱玉兵说。(完)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龙羊峡畔的高原“渔光曲”

  • 昔日盐碱地 秋日绽斑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