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活力看潜力|来小站看振兴有“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从活力看潜力|来小站看振兴有“稻”

来源:新华社2024-09-11 20:46

从活力看潜力|来小站看振兴有“稻”

  新华社天津9月11日电(记者隋福毅)初秋的午后,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盛坤田园家庭农场内,忙活了一上午的齐熙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在农场的凉亭内坐下,凉风习习,抬眼望去,100多只大白鹅正悠闲地在鱼塘中嬉戏。不远处的稻田泛起金黄,即将迎来丰收。望着眼前的景致,齐熙彬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这个农场有500多亩地,水稻种植330多亩,水产养殖100多亩,走的是生态混养的路子。”齐熙彬笑意盈盈,“今年稻子和螃蟹长得不错,预计十月份能收入几十万元。”

  小站地盘虽小,却早就声名远扬。因土壤肥沃,这里盛产的稻米粒大饱满、白里透青、黏香适口、回味甘醇。19世纪末的“天津小站”是近代欧洲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唯一被标注的“中国小镇”,小站稻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小站“稻作文化”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活力看潜力|来小站看振兴有“稻”

  这是8月19日拍摄的盛坤田园家庭农场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齐熙彬是土生土长的小站人,对于小站稻有着特殊的记忆与情感。小站稻之所以好吃,不外乎“水肥土厚”。作为小站稻起源地和核心产区的津南区,具有“运河水、盐碱地、有机肥、气候宜、优良种”五大优势。2018年,齐熙彬和妻子孙振菊决定将这片500余亩的土地打造成为以小站稻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

  “虽然我出生在这里,也熟悉小站稻,但水稻品种、水土环境都与以前不同,想种出高品质小站稻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为了适应新变化,夫妻俩不断钻研农业种植技术,参加政府组织的专项培训班,通过不懈努力,他们的农场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稻田实现了生态混养模式。“螃蟹、甲鱼放在稻田里养,可以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彼此相互共生。”齐熙彬介绍道。

  去年国庆假期,夫妻二人对外开放农场。出乎意料的是,农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这让夫妻俩看到了发展田园经济的巨大潜力。“我们未来要把农场升级为集垂钓、采摘、水稻文化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齐熙彬说。

从活力看潜力|来小站看振兴有“稻”

  这是8月15日拍摄的小站迎新民俗嘉年华园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隋福毅 摄

  依托小站稻,小站镇迎新村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这个本以农耕为生的村落,迎来了不一样的新生活。

  “在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田,大家忙上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足千元,许多年轻人都走出村子谋生。”小站镇迎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说。

  “这样下去可不行。”望着村子里的闲置土地,郑玉清和全村干部群众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村企”,由村民和村集体共同持股经营,“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发展思路活了,路越走越宽。“小站稻是小站人的‘传家宝’,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郑玉清说。于是,小站稻育苗试验研发中心、小站稻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小站稻文化推广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从种植生产到深入研发,小站稻的产业链得到极大延伸。

  与此同时,考虑到小站镇近郊优势,民宿博览园、职业农民培训、打铁花娱乐岛、中小学科普实践基地及市民菜园一分田等农文商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迎新村集体资产已经突破3亿元,全村每年用于村民福利的资金超过1400万元,乡亲们的过年福利也从一家一袋面变成每人5000元的红包。”郑玉清笑着说道。

  现如今,每当节假日来临,迎新村便会迎来络绎不绝的人潮。久而久之,村子活起来了。这不仅是因为游客带来的热闹,更是因为村子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纷纷回到村里投入到“村企”的经营。

从活力看潜力|来小站看振兴有“稻”

  这是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种植的稻田画。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稻田成景区,家园变乐园。在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稻田连绵起伏,稻苗随风摇曳。与传统农田景象有所区别,这里连接稻田的不再是简单的田垄,而是一条条整齐划一的栈道。登上观景台,一幅独特的稻田画跃入视野。

  会馆村坐拥一片沃土,对小站稻的生长极为有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会馆村选择将生态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主阵地”。2022年,随着稻田画创作完成,会馆村旅游事业的一块重要拼图落地,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小站镇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近年来,会馆村的小站稻连年丰收,前来游览的游客与日俱增,人数最多时能达到六七千人。

  从一粒米到一座城,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孕育出“小站”大IP。目前,小站稻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津农精品”等品牌认证数量达到4个,小站稻产业相关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18家,小站镇的小站稻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7亿元。

  “小站镇是小站稻发源地,擦亮‘小站稻’金字招牌,实现一产振兴,不断拓展农业发展与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逐步深化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小站镇党委书记倪正明说。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

  海报:方金洋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