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拧成“一股绳” 发展加速度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拧成“一股绳” 发展加速度

来源:天津日报2023-11-07 09:49

  潮起风劲,奋楫争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路稳步向前。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同国内外其他地区沟通对接,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

  互补互促,京津冀拧成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一股绳”,三地持续推进政策体系、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等领域协同,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异地办事享“同城服务”

  人在天津市,能不能办北京市、河北省的业务?聚焦群众所需、企业所盼,三地通力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和业务壁垒,建立起京津冀自贸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陆续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联合发布《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专区工作规则》,拓展“跨省通办”深度和范围……如今,异地办理许多业务也能像在同城一样便利。

  “本来计划用一天时间跑一趟沧州,现在不到一小时就在家门口拿到了营业执照,真方便!”今年7月,天津格尔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瑞妍,在红桥区领到了该企业沧州分公司的营业执照,注册地为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镇。

  “原来要到外地办的麻烦事,在自己家门口办成了!”家住滨海新区的张先生曾在河北省保定市缴纳过社会保险,日前,他通过“跨省通办”窗口办理了异地个人社保参保证明查询业务,及时为现工作单位提供了相关材料。

  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今年3月,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上线,发布首批208项自助办服务,包括北京市60项、天津市80项、河北省58项、雄安新区10项,进一步丰富了线上线下服务内容和方式,也为三地人员往来、产业协作注入新活力。

  促进要素畅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京津冀再次协同发力。今年,三地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举措》,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提出6个方面21条具体举措。破除市场藩篱、打通循环堵点,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京津冀,联结愈发紧密。

  跨境贸易提速又减负

  前不久,来自欧洲的“马士基哈利法克斯”轮满载集装箱,准时靠泊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开始装卸作业。在“船边直提”模式下,集装箱被岸桥吊具稳稳地放置在码头边的车辆上,随后直接运往位于河北省的存储场地。

  “原先我们要在线下提前预约运输车辆,还得根据船舶到港时间随时联系调整。现在有了‘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船舶到港前后都可以预约,很快就能对接车队,物流成本比之前下降了10%左右。”该批货物的进口商北京盛世鑫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刘宝山说。

  进口“船边直提”和出口“抵港直装”是天津海关率先探索并在京津冀推广应用的便利化措施,刘宝山提到的“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则通过融合海关、交通、港口、堆场、船代、车队等信息,为企业提供找车、找货、提箱、集港、结费、导航、车货追踪等服务,进一步推动“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的应用。集疏港“快速通道”的开启,帮助众多企业降费增效。

  截至10月初,“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累计开展集疏运业务超过600万箱,不仅惠及天津本地企业,更辐射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京津冀企业业务量占比最大。

  口岸营商环境还在持续优化。今年9月,京津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协同服务专区上线运行,实现了三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用户体系互认、特色功能互用和物流数据共享。随着协同改革创新举措的陆续出台,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天高海阔的京津冀,正崛起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篇章中,“开放”永远是关键词之一。

  依托各自优势建设开放平台,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眼下,京津冀这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正全力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作为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经走过8载,615项制度创新措施在这里生根发芽,33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个最佳实践案例从这里走向全国。如今,租赁跨关区联动监管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京冀推广实施,“试验田”功能在区域范围内率先显现。

  三地自贸试验区相继挂牌,为京津冀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放搭建了新平台。把握差异,优势互补,目前,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已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制度创新、产业对接、金融创新、政务服务、投资合作等多个领域深度携手。

  今年8月,京津自贸片区跨省域协同创新又有新进展,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与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共同打造全球供应链物流链重要节点、国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京津场景、国家级航空产业创新发展经济带、京津自贸试验区产业链与供应链平台企业联盟,在两地机场运营保障、航空产业促进、医疗健康产业、汽车贸易、海空口岸与综保区联动等项目上开展合作。

  建设“京津冀征信链”,实现三地征信信息充分共享和有效使用;共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做法;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深化区域物流协同合作;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扩大高水平开放……瓣瓣同心的京津冀,持续释放协同发展新活力。(马晓冬)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画好“同心圆”,汇聚发展“向心力”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