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引滦入津40周年:饮水思源 丰碑永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引滦入津40周年:饮水思源 丰碑永存

来源:人民网2023-09-18 13:43

  天津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天津发展的命脉,是人民幸福的源泉。

  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滦河水汩汩入津门,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的历史。40年来,引滦入津工程累计向天津供水330多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深深改变了天津发展轨迹。

  艰难岁月——天津曾极度缺水

  地处九河下梢、渤海之滨的天津被水环抱,却也曾经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现象日益突出,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迫使人们超量抽取地下水,天津地下水开采高峰期年开采量达10.38亿立方米,结果造成大面积漏斗区,地面平均每年以80毫米的惊人速度沉降,已经到了不能再抽的地步。

  回首那段艰难的岁月,天津全市日供水量被压缩到60万吨的极限,即使如此,蓄水量也仅够维持1个月时间。

  天津水源无以为继,几百万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受到极大威胁,老百姓喝的都是苦咸水,人们戏称“天津一大怪,自来水可以腌咸菜”。

  回首那段艰难岁月,今年76岁的市民张志强仍然有着深刻的记忆:为了吃水,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提桶携水的人流;在机关单位,几乎都在设法寻找备用水源;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一压再压,除了保证人民必不可少的食品、副食、粮油加工、医药、发电等行业的生产用水外,全市工业生产完全陷入瘫痪状态。为了保证市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粮田不再供水,稻田改旱田,菜田供水减半;为了解决用水,全市各行各业采取限水措施,共渡难关……

  天津水源危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国务院在1981年8月召开的京津用水紧急会议上决定引黄济津,豫鲁冀三省人民顾全大局,立即响应。10月28日,黄河水从人民胜利渠千里迢迢抵达津门;11月27日,山东潘庄、位山也同时提闸放水。这次引黄,国家投入巨资,豫鲁冀三省人民帮助天津解决了燃眉之急。

  众志成城——创造水利史奇迹

  英雄引滦夺天工,万壑千山架长虹。

  1981年9月25日,国务院以(81)国函字133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实施引滦入津工程,并明确将引滦入津全部权力和责任交由天津负责。这一英明决策是解决困扰天津已久的城市供水问题的正确战略性抉择,也开创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由地方政府全权实施的先河,极大调动了天津人民的积极性。

  说起40年前参加引滦入津工程的往事,时任中建六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的张兰祥如数家珍。“引滦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大会战取得胜利的一项法宝是建设者顽强拼搏的斗志。我们为了全力推进项目施工,白天黑夜三班倒,大家瞄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许多职工负伤流血不下火线,病痛在身仍坚守在施工一线。不少女职工为全身心投入建设,把年幼的孩子委托给亲属照料。”张兰祥说。

  在工程建设最紧张的阶段,进度是以日报进行统计的。张兰祥回忆,当时由于多个下属公司同步施工,各单位和班组之间创优争先,工程节奏不断加快,材料供应计划经常滞后于现场需求。因为当时材料采购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只有将钢材等物资供应计划不断加大提前量,才满足了不断刷新的工程进度。

  张兰祥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引滦入津工程争分夺秒、日夜赶工的一个缩影。

  1983年2月初,国务院委托水利部在天津召开通水协调会,明确指出:“所有蓄水和通水工程,都按照7月完工、8月试水、9月验收、‘十一’通水的统一部署进行。”1983年8月15日10时,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同时提闸放水,滦河水喷涌而出,飞奔天津。引滦入津工程开始全线试通水,24日10时停止,历时9昼夜。1983年9月5日8时,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起,正式向天津供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至此,天津人民结束了喝苦咸水的历史。

  引滦入津工程共投资11.34亿元,完成土石方3460万立方米,石方166.6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63.73万立方米,使用钢材11.2万吨,木材5.4万立方米,水泥36万吨,设备1776台套。工程初步计划3年完成,经过奋战,仅用了1年零4个月。1984年,引滦入津工程被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评为国家优质工程,荣获金质奖。2011年,引滦入津工程被全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内组织推选为“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励精图治——奋力前行四十年

  40年来,引滦入津工程累计向天津市安全供水332.8亿立方米,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创造方面硕果累累。

  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天津市已经形成“一纵一横”引滦引江输水干线为骨架,于桥、尔王庄、王庆坨、北塘、北大港等五座水库调蓄调度,辐射城乡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市年供水总量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足2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33.55亿立方米。依托引滦水源,天津市城市供水事业也不断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全市33座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480万吨/日,是引滦通水前的5倍,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引滦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引滦水质持续稳定向好。2000年以来,随着引滦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滦水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影响了供水安全。近二十年来,天津市水务部门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和引滦沿线区县,累计投入57亿元开展引滦水源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引滦全线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于桥水库动植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有力地保障了引滦供水安全。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用水微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滦水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引滦通水以来,天津始终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常抓不懈。引滦通水四十年来,天津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截至目前,全市万元GDP用水量20.57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4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22,位居全国第三。

  引滦生态保障能力充分显现,助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引滦调水有效地增加了天津市可利用水资源量,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天津市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引滦入津工程历久弥新、未来可期。”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王洪府说,当前天津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水务部门将聚焦“四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目标,持续推动引滦入津工程和天津市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努力为高品质生活创造提供支撑和保障。(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卫星

  • 第九届福建艺术节福州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2024-10-21 09:4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2024-10-18 09:12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2024-10-18 09:12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2024-10-18 05:25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0-18 05:25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2024-10-18 02:35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