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引滦入津40周年:饮水思源 丰碑永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引滦入津40周年:饮水思源 丰碑永存

来源:人民网2023-09-18 13:43

  天津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天津发展的命脉,是人民幸福的源泉。

  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滦河水汩汩入津门,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的历史。40年来,引滦入津工程累计向天津供水330多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深深改变了天津发展轨迹。

  艰难岁月——天津曾极度缺水

  地处九河下梢、渤海之滨的天津被水环抱,却也曾经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现象日益突出,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迫使人们超量抽取地下水,天津地下水开采高峰期年开采量达10.38亿立方米,结果造成大面积漏斗区,地面平均每年以80毫米的惊人速度沉降,已经到了不能再抽的地步。

  回首那段艰难的岁月,天津全市日供水量被压缩到60万吨的极限,即使如此,蓄水量也仅够维持1个月时间。

  天津水源无以为继,几百万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受到极大威胁,老百姓喝的都是苦咸水,人们戏称“天津一大怪,自来水可以腌咸菜”。

  回首那段艰难岁月,今年76岁的市民张志强仍然有着深刻的记忆:为了吃水,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提桶携水的人流;在机关单位,几乎都在设法寻找备用水源;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一压再压,除了保证人民必不可少的食品、副食、粮油加工、医药、发电等行业的生产用水外,全市工业生产完全陷入瘫痪状态。为了保证市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粮田不再供水,稻田改旱田,菜田供水减半;为了解决用水,全市各行各业采取限水措施,共渡难关……

  天津水源危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国务院在1981年8月召开的京津用水紧急会议上决定引黄济津,豫鲁冀三省人民顾全大局,立即响应。10月28日,黄河水从人民胜利渠千里迢迢抵达津门;11月27日,山东潘庄、位山也同时提闸放水。这次引黄,国家投入巨资,豫鲁冀三省人民帮助天津解决了燃眉之急。

  众志成城——创造水利史奇迹

  英雄引滦夺天工,万壑千山架长虹。

  1981年9月25日,国务院以(81)国函字133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实施引滦入津工程,并明确将引滦入津全部权力和责任交由天津负责。这一英明决策是解决困扰天津已久的城市供水问题的正确战略性抉择,也开创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由地方政府全权实施的先河,极大调动了天津人民的积极性。

  说起40年前参加引滦入津工程的往事,时任中建六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的张兰祥如数家珍。“引滦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大会战取得胜利的一项法宝是建设者顽强拼搏的斗志。我们为了全力推进项目施工,白天黑夜三班倒,大家瞄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许多职工负伤流血不下火线,病痛在身仍坚守在施工一线。不少女职工为全身心投入建设,把年幼的孩子委托给亲属照料。”张兰祥说。

  在工程建设最紧张的阶段,进度是以日报进行统计的。张兰祥回忆,当时由于多个下属公司同步施工,各单位和班组之间创优争先,工程节奏不断加快,材料供应计划经常滞后于现场需求。因为当时材料采购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只有将钢材等物资供应计划不断加大提前量,才满足了不断刷新的工程进度。

  张兰祥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引滦入津工程争分夺秒、日夜赶工的一个缩影。

  1983年2月初,国务院委托水利部在天津召开通水协调会,明确指出:“所有蓄水和通水工程,都按照7月完工、8月试水、9月验收、‘十一’通水的统一部署进行。”1983年8月15日10时,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同时提闸放水,滦河水喷涌而出,飞奔天津。引滦入津工程开始全线试通水,24日10时停止,历时9昼夜。1983年9月5日8时,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起,正式向天津供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至此,天津人民结束了喝苦咸水的历史。

  引滦入津工程共投资11.34亿元,完成土石方3460万立方米,石方166.6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63.73万立方米,使用钢材11.2万吨,木材5.4万立方米,水泥36万吨,设备1776台套。工程初步计划3年完成,经过奋战,仅用了1年零4个月。1984年,引滦入津工程被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评为国家优质工程,荣获金质奖。2011年,引滦入津工程被全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内组织推选为“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励精图治——奋力前行四十年

  40年来,引滦入津工程累计向天津市安全供水332.8亿立方米,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创造方面硕果累累。

  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天津市已经形成“一纵一横”引滦引江输水干线为骨架,于桥、尔王庄、王庆坨、北塘、北大港等五座水库调蓄调度,辐射城乡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市年供水总量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足2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33.55亿立方米。依托引滦水源,天津市城市供水事业也不断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全市33座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480万吨/日,是引滦通水前的5倍,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引滦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引滦水质持续稳定向好。2000年以来,随着引滦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滦水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影响了供水安全。近二十年来,天津市水务部门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和引滦沿线区县,累计投入57亿元开展引滦水源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引滦全线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于桥水库动植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有力地保障了引滦供水安全。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用水微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滦水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引滦通水以来,天津始终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常抓不懈。引滦通水四十年来,天津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截至目前,全市万元GDP用水量20.57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4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22,位居全国第三。

  引滦生态保障能力充分显现,助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引滦调水有效地增加了天津市可利用水资源量,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遏制了天津市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引滦入津工程历久弥新、未来可期。”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王洪府说,当前天津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水务部门将聚焦“四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目标,持续推动引滦入津工程和天津市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努力为高品质生活创造提供支撑和保障。(人民网记者 孙翼飞)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