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亮相天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亮相天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3-22 09:05

“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亮相天津

  “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于21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图为被誉为“中华第一笛”的贾湖骨笛。 王在御 摄

  中新网天津3月21日电 (王在御)“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于21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本次特展荟萃天津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所藏珍贵古代音乐文物及相关展品近200件,其中由天津博物馆提供展出文物中超九成为首次展出。本次特展以时间为序,描绘出中国古代音乐几千年来起承转合的辉煌图景,追溯声动千年的音乐世界,使观众近距离感受其千古不泯的魅力与中华文明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现场观众在参观展品。 王在御 摄

  现场观众在参观展品。 王在御 摄

  据了解,贾湖骨笛作为本次特展中最为亮眼的展品,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出土最古老的、至今仍然可以吹奏的乐器,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开端,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现场观众在观看贾湖骨笛。 王在御 摄

  现场观众在观看贾湖骨笛。 王在御 摄

  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策展人乔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贾湖骨笛是由仙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可以发出完整的七声音节,并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音乐,体现了远古时期生活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先民们令人惊叹的智慧。”

  展厅现场,河南博物院鼓乐团复制了贾湖骨笛优美的旋律,观众可以一边欣赏展柜中的“中华第一笛”,一边聆听来自远古的音乐记忆。据了解,贾湖骨笛的出土,将中国音乐史的起源往前推了几千年,是中国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大早来到天津博物馆参观的张女士表示,“我之前就听说过贾湖骨笛,据说它是咱们‘中华音乐文明的起源’,所以特别想亲眼看看真品,没想到现场还伴有优美的笛声,视觉和音乐的搭配让我产生了一些共鸣,有种非常特别的感觉。”

观众与13米长的体感交互“知音墙”互动。 王在御 摄

  观众与13米长的体感交互“知音墙”互动。 王在御 摄

  据悉,本次特展还将婎铙(商)、克镈(西周)、特镈(春秋)、黄釉扁壶(北齐)、明清时期古琴等中国古代乐器和各时期舞姿翩翩的陶俑巧妙地搭配在一起,让观众穿梭在中国古代音乐形与声的世界里。

图为乐舞俑(汉) 王在御 摄

  图为乐舞俑(汉) 王在御 摄

  据了解,本次特展的展厅按照展览结构分为五个区域,共设置古笛发掘、编钟演奏、抚琴拍照等数个场景,将古代乐器与复原影像、拟古曲相结合,为观众呈现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此外,在展览现场中心处矗立了一座13米长的体感交互“知音墙”,写意再现了天津博物馆藏《番王按乐图》卷及展览重点文物,通过丰富的视觉审美和多元的感官体验,以趣味和互动形式来增进观众对古代乐器的了解,让“声动千年”的文物散发勃勃生机。(完)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