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村风光好 产业添活力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天津> 要闻 > 正文

小村风光好 产业添活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8-19 13:46

小村风光好 产业添活力

  图为小辛码头村(摄于2021年9月)。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核心阅读

  改建“全电厨房”,升级充电桩和光伏车棚,推广使用绿电;探索田园文旅绿色发展新模式,做强绿色经济……近年来,天津市宝坻区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随着清洁能源持续注入、绿色发展深入人心,这里的环境也越来越美。

  道路两旁杨柳轻拂、绿树浓荫,从路边一处标记着“小辛码头”的指示牌前驶入一条小路,下坡、过桥,一座美丽静谧的村庄便出现在眼前。

  “这里就是‘千年古渡’小辛码头。”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洪奉国告诉记者,因是古时运粮码头,这里被称为“千年古渡”。随着清洁能源持续注入,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如今的小辛码头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风能发电供应乡村,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厨房里,蒸箱、烤箱等电器一应俱全,灶台处一点明火不见……在小辛码头村一处农家院,户主洪玉亮正在最近刚开始试点的“全电厨房”里忙碌着。“功率大、做饭快,灶前也没那么热了。”洪玉亮说。

  “‘全电厨房’以风电作为主要能源,应用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电磁加热灶具及电器,烹饪过程无明火、无废气,健康环保、安全洁净。”国网天津宝坻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高志伟说,根据测算,“全电厨房”比传统燃气灶具效率高30%—60%,可减少碳排放30%—50%。

  洪玉亮算了一笔账:过去做一顿20人左右吃的饭菜,需要花燃气费20多元,改成“全电厨房”后,做同样一顿饭菜,只需要花电费15元,降低了经营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去年底,位于小辛码头村北侧的宝坻区首个风能发电项目投运,小辛码头村88户村民全都用上了绿电。根据设计要求,按照年利用2500小时计算,该项目可实现年发电0.75亿千瓦时。

  小辛码头村的探索,也是宝坻区推广清洁能源、助力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宝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宝坻区以《天津市宝坻区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2021—2035)为引领,结合资源条件、土地规划、环保政策及电网消纳等建设要求,在9个镇部署风电项目。截至7月底,宝坻区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1.3万千瓦,占区域电力负荷的45.96%;共有分布式光伏用户3345户。

  文旅经济富了百姓,生态产品销售火热

  水渠流水淙淙,稻田贮满清水,散养的螃蟹随处可见……截至目前,小辛码头村的2700亩稻田已全部实现稻蟹综合种养。

  “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还可以帮助肥田,促进水稻生长;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最终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的目的。”种稻大户韩立华说。

  “无论是稻田蟹还是生态米,现在都供不应求。”黄庄镇党委书记王晓东说,当地通过打绿色文化牌,举办插秧节、稻蟹节、新米节等品牌活动,还带旺了乡村旅游。据统计,小辛码头村共有农家院经营户32户,2021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宝坻区文旅局局长吴庆娟介绍,宝坻区围绕“水”和“绿”发展乡村旅游,“在顶层设计上,我们优先打造青龙湾河、箭杆河等沿岸的村庄。以河流为轴线,先后建成了以‘千年古渡’为主题的小辛码头、以渔事体验为特色的李宦庄、以生态林寨为主要特色的赵家湾等”。2015年以来,宝坻区已先后打造了40个旅游特色村。

  提升全民节能意识,低碳生活越来越近

  村外稻田湿地环绕,村内青砖灰瓦红门,道路宽阔整洁……漫步小辛码头村,恍若置身鱼米之乡。

  “在这里,您的每一步都会成为绿色能量的触发点,为全新的生态赋彩;在这里,您的每一次推介和分享碳普惠信息,都是对低碳生态圈的边界重构……”来小辛码头村旅游的天津市河西区居民张赓,按照村庄入口的语音提示,扫码注册“碳普惠”APP,随后他在村内的步行、电动汽车充电、“全电厨房”用餐等低碳行为信息,都可以通过碳普惠平台上传,转化为碳币奖励。“没想到走路、开电动车也有奖励,还能兑换奖品,低碳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张赓说。

  “碳普惠是为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通过量化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方面的碳减排量并给予奖励,有助于提升全民节能减碳意识,鼓励全民绿色低碳生活。”国网天津宝坻公司双碳临时党支部书记梁海深介绍。

  多项措施集中发力,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多角度对低碳知识进行宣传,推广低碳知识理念;合理规划,培育“村在绿中”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我们还将研究‘光伏+渔业’‘光伏+农业大棚’‘光伏+智慧充电桩’等,实现低碳生活、推进乡村振兴。”梁海深说。(乔 杨 武少民)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西北首家市内免税店在西安正式开业

  • 香港各方紧张救援大埔火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