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越是崎岖越向前——写在2022年深圳两会开幕之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越是崎岖越向前——写在2022年深圳两会开幕之际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2-04-10 14:46

  今天,深圳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带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和荣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齐聚,共商发展大计,共谋改革宏图,写下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新篇章。

  市“两会”是观察深圳发展的重要窗口。回望过去一年,深圳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抢抓“双区”建设、“双改”示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

  特殊之年,当有特殊作为。踔厉奋发,向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前行,深圳步履坚定。

  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新台阶

  万象回春,鹏城大地生机勃勃,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迸发。

  几天前,深圳市2022年第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举行,涉及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200个重点项目密集上马,总投资1624.4亿元。今年以来深圳先后集中开工的两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为深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澎湃势能。

  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站上新台阶。今年1月,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覃伟中在给广大网民朋友的拜年信中就提到,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1月28日,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30664.85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9%。

  3万亿这个新台阶意味着什么?通过数字对比,最能看出这个数字的意义。

  纵向来看,深圳在40多年发展史上历经了几次跨越。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伊始,深圳经济总量仅为2.7亿元;2010年,深圳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16年,深圳经济总量站上2万亿元台阶;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经济总量以万亿为一个台阶,从2.7亿到1万亿,深圳用了30年;从1万亿到2万亿,深圳用了6年;从2万亿到3万亿,深圳用了5年。

  横向来看,深圳在世界城市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按2021年全球城市经济总量数据,深圳排在第一圈层的纽约、东京、洛杉矶之后,与上海、伦敦、巴黎、北京、芝加哥、费城、休斯敦同居第二圈层,位居全球第十、亚洲第四、中国第三。深圳一市的经济总量,已超过170个国家和组织,包括很多发达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成绩是深圳在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外部发展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取得的,深圳的“3万亿”成绩单底色是高质量的——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1.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制造业向阳生长,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03.54亿元,同比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两年平均增长5.9%;社消零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1.9%;出口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2%……一系列数据表明,深圳经济发展含金量高、潜力巨大。

  今年以来,作为口岸城市、外贸城市、人口大市和经济强市,深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处置了多起境外输入关联本土疫情,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外部输入和内部反弹风险交织叠加的挑战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深圳正以打持久战的定力与担当,时刻绷紧“精准防”这根弦,为“稳增长”“惠民生”奠定坚实基础。

  以改革开放激发新动力释放新活力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克服压力和挑战,实现稳中求进?深圳的法宝依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改革开放激发新动力、释放新活力。

  去年年初,深汕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乘高铁从深汕合作区到市中心城区仅需30多分钟。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等项目相继开工,城际铁路建设迎来新机遇。这一快速进展得益于改革,得益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取得重要进展。城际铁路初步设计审批权落地实施。深交所恢复主板发行上市功能,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全国首批基础设施公募不动产信托基金试点等改革也取得突破。首批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成功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普通公办高中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水治理等。

  去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合作区面积扩大到120.56平方公里,“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同步推进。深圳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推进203项重点事项,持续推出制度创新成果和深化深港合作。今年1月4日,前海国际人才港、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启用,着力高标准打造全要素人才功能生态圈、全链条法律服务生态圈,标志着前海人才、法治建设进入新航道、再上新台阶。

  今年年初,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围绕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6大领域推出24条具体措施,放宽准入限制、优化准入环境、破除准入壁垒,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系列改革持续提升深圳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去年12月15日,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行,大会洽谈签约项目超260个,涉及投资总额超8200亿元,签约项目和预计总投资额再创新高。国内外想创新、有点子、敢行动的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纷纷来深投资创业,彰显了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坚定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

  挺进创新深水区 孕育澎湃新动能

  深圳经济稳中有进,得益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深圳靓丽名片。今年3月下旬华为公司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当年华为实现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背后是华为投入1427亿元进行研发,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2.4%,处于近10年的最高位。

  实际上,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突破5%,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深圳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推进,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投入运营或获批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出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38条,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良好的环境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深圳,74位全职院士集聚,在站博士后超5000人、科技人才超过20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00万人……

  制造业是深圳立市之本。

  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系统谋划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圳已经做好了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规划,只要符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产业规划的好项目,到深圳都有地可落。深圳还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8条,建立了骨干企业专项服务小组,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能级。

  去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21万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此外,现代物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是稳增长稳就业的支撑。在落实好国家、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和抓好深圳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30条的基础上,深圳刚刚发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推出30条“实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让市场主体“生得快”“育得多”“长得大”,到2025年深圳市场主体总量有望突破460万家。

  绣花功夫建好管好“四个城市”

  相较于抽象的经济发展数据,城市大街小巷的点滴变化,让人感受更为直接。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上下班开车坐公交地铁更方便……

  这些变化背后的答案是:深圳以现代理念和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品质再上新水平。

  去年年底,一批重大交通项目集中启用。坪盐通道建成通车,驾车从坪山出发,10分钟可达盐田,20分钟可达罗湖,30分钟可达福田,东部发展驶入“快车道”。地铁20号线是深圳首条开通运营的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连通国际会展中心和宝安国际机场,空港新城片区迎来“地铁通城”。小漠国际物流港开港,深汕特别合作区“扬帆远航”,未来将打造成立足粤东、辐射闽西赣南的世界一流智慧零碳港口。

  交通路网撑起了城市骨架,水电气等生命线系统的完善则让城市运行血脉充盈。去年,深圳全社会用电量、供电量再创新高,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大唐国际宝昌燃气热电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而让城中村居民商户受益的是,深圳去年启动了全市“瓶改管”攻坚计划,加快推进管道天然气直送入户。

  去年,深圳还新建了5G基站超过5000多个,以新一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智慧应用,全面推广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市民爱用的“i深圳”注册用户超过1600万,企业家爱用的网红平台“深i企”注册用户超过180万。

  深圳人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跑得更快。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市民的慢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南连深圳湾、北通大学城,全长约13.7公里的大沙河生态长廊,犹如一条靓丽的城市项链,横亘在深圳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域。去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贯通大沙河生态长廊大学城段的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沙河生态长廊大学城段南岸如期向市民开放,当天即游人如织、广受好评。

  像大沙河生态长廊一样的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深圳去年新建改造了公园32个。去年9月,福田海滨生态体育公园开园,这是全国首个在水质净化厂上方建设的以足球为主题的体育公园,市民通过福田区文体场馆“一网统管、一键预约”平台,就可预订场地。

  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

  相较于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民生幸福水平的进步,更能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从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圳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解决好市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努力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数据显示,去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3197.3亿元、增长12.6%,占财政支出比重70%,切实将发展的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

  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去年9月新学年开学前,光明区凤凰城实验学校交付使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开放的学习空间,一应俱全的功能场馆,富有现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市民张成眼看这所高标准建设的学校在家门口拔地而起,孩子能够在这样现代化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十分满意。这只是深圳大规模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全年深圳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51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1万个,数量居历年之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多优质学位,深圳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让新建校“办一所优一所”。

  在家门口就可以挂到国内顶尖专家的号了。去年,深圳新增2家省高水平医院,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引进31个高层次医学团队。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项目开工,规划床位3200张,未来中山七院将成为深圳规模最大、临床专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正式落户深圳,区域癌症综合防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加强社康中心建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深圳新增社康机构91家,居民有了小病不用去大医院、就近到社康中心看诊更方便。

  “房住不炒”。去年,深圳率先建立了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实施了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去年,深圳建设筹集公共住房9.65万套,供应4.23万套;建设筹集租赁住房11.7万套,新开工住房1528万平方米。深圳还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5个,让老旧小区居民生活更加舒适。

  踔厉奋发开新局,深圳正在勇毅笃行中续写时代新篇章。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兴东)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 探访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