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是他们,打通了香港水源的“生命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是他们,打通了香港水源的“生命线”

来源:光明日报2021-05-12 17:0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水库,这里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黄建华 摄

  在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水库,阳光之下的水面波光粼粼,香港80%的淡水资源来自这里。

  香港供水4小时实施期间,找寻水源烧饭、洗衣,是妇女们日常生活的重责,挑水的行列亦以女性为主。

  1963年,香港遭遇严重干旱,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水荒引起国家的极大关注,当年年底,中央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纾解香港用水困难。

  1963年5月2日港府将供水时间减为每天3小时。图为5月13日轮候食水的混乱场面。

  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当时的施工人员住着临时的油毛毡工棚,一床被子半垫半盖,先后克服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复杂难题,喊出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上万名东深供水建设者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供水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满足香港、深圳和东莞的用水需求,工程于1974年至1994年期间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2000年至2003年又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经扩建和改造,工程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为现在的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石马河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供水从“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质”的双重保障。

  1964年2月,广东省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东江深圳沿线80多公里,展开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50多年来,在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的精心守护下,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输送了大半个三峡水库的水量,从根本上解决了香港的缺水之困,东江水成为香港水源的“生命线”,得到了香港同胞“饮水思源,心怀祖国”的高度认同。今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此刻,让我们回顾历史,听听这条“生命线”的缔造者们怎么说。

  东深工程初期建设现场。

  林圣华:为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大家都付出了很多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林圣华 杨少昆 摄

  1986年,林圣华来到东深供水局(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前身)工作,参与了二期、三期东深供水工程扩建工作,负责机组安装调试。他在二期扩建工程中参与解决了上埔泵站第一台试用机组启动问题。当时一件事让林圣华难以忘怀。他的一位同事为了试验这台机组的性能,踢了一下正在运作的机器,没想到脚趾头当场就被削掉。“真的很痛心,为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大家都付出了很多。”他说。

  东深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工作场景。当时设计团队的理念是要“又快又好地完成东深供水工程设计,早日给香港同胞供水”。

  “工人们当时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吃完饭就干活,白天干不完,晚上继续,用了不到半个月就调试成功第一台机组。这对后面7个泵站在技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是86岁高龄的林圣华,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二期扩建工程完成了8个抽水泵站的改造和2个水电站的建设,从东江一路把水抽过来。林圣华说,三期扩建工程之后,泵站减少到6个,但是运行效率大大增加。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坚克难,助力三期工程提前一年完工,为项目节约了1.2个亿。

  易兴恢:依靠“人海战术” 仅用20多天就完成渠改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易兴恢 杨少昆 摄

  输水渠道坑坑洼洼,渠道过水不畅,渗水严重,1988年从汕头市水利部门调到东深供水局的易兴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渠道顺畅输水。

  现年79岁的易兴恢退休前曾任原东深供水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并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二期、三期建设。他讲到,由于早期建设条件限制,加之多年的输水运行,渠道输水状况不容乐观。

  当时东深供水工程每年仅有一个月的停水检修期,所以他们要在短短20多天的工期内就完成渠道改造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易兴恢回忆道,那时仅有的设备也就几台挖掘机,繁重的“渠道工程”任务只能靠“人海战术”。从东莞沿线8个镇开始,每个镇分派一个工程队,日夜加班干,一部分人去寻找、运送大的碎石,另一部分人搅拌混凝土,将渠道三面打底,保证良好的防渗水功能。

  为了接收东江水,香港于上世纪60年代兴建船湾淡水湖。图为船湾淡水湖建成后,1969年8月第一次满溢,市民于溢洪口嬉水、捕鱼。

  渠道通畅问题解决后,“渠道防渗、防洪”“东江潜水泵站”等又成了新的需要攻克的难关。易兴恢带着团队多方取经学习先进技术,结合东深供水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防渗、防洪”的预警方案,也为东江潜水泵站这一当年创造广东水利史上速度纪录的工程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王小萍:肩扛电缆 被火花烫伤也从未想过放弃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王小萍 杨少昆 摄

  看着王小萍瘦小的身材,很难让人把她与电焊工联系在一起。

  现年64岁的王小萍曾是东深供水工程运营中为数不多的基层维修女工。她父亲王泳是已故原东深供水局首任局长,母亲方萍是东江纵队老战士,现在已是103岁的老寿星。

  1977年,刚满20岁的她作为电焊学徒工被分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跟着师傅抢修东深供水工程供港的输水管道。1.2米高的管道内缀满了螺蛳和贝壳,她要先把那些紧紧扒在钢管内壁的“杂物”刮干净,然后弯着腰把巨大的电缆线扛在肩头,一边走一边作业。电焊工进入管道前,钢管内的水被抽干,管道内空气也不流通,每一次作业前都需要用巨大的鼓风机往里送风。“有风吹进来就不会觉得胸闷”,王小萍讲述这段经历时脸上透着淡淡的笑容。“其实那时就我和师傅两个人做这个事,也没觉得苦,唯一难受的是会被电焊时飞溅出的火花烫伤。”她指着胳膊上一块块颜色变得暗沉的伤疤说。

  图为天真烂漫的香港青少年在船湾淡水湖溢洪口获得丰富鱼获,喜上眉梢。

  王小萍做了两年多电焊工后,转为电工,负责变压器的低压维护,还包括厂房里各种电气、设备的维修。王小萍年轻时一心想学门技术,她每天看着父亲早出晚归地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而忙碌,希望自己也能贡献一份力。“因为那些设备都挺重,还要使大力拉,可能直到现在女性从事电焊、电工都很少,但从业30多年,我没想过放弃。”王小萍深受母亲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影响,骨子里也有着不服输的倔强。

  1968年,接收东江水的香港船湾淡水湖防浪墙施工场景。

  廖瑞光:水库村集体搬迁“牺牲小我” 造福万千子孙后代

  廖瑞光 李娴 摄

  1969年出生的廖瑞光是罗湖区水库新村股份公司董事长。虽然他没亲眼见证水库村集体搬迁时的浩浩荡荡,但他的父亲和爷爷不仅经历了全村搬迁,还参与和见证了深圳水库的建设。多年来,廖瑞光致力于村史资料的整理与编纂,对于父辈们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水库建设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一直铭记在心。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地下双埋管施工。

  “6个村寨20多个姓氏总共600多个村民一起搬,当时安置房都还没建起来。”为了赶工期,村民的安置房和水库建设同步进行,于是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包括突击队一共2.5万人加入了这场大建设。“我远在龙华的外公外婆、舅舅和父母辈亲戚都来了。”廖瑞光指着几张黑白旧照片,动情地讲述着。很多村民也自愿加入建设队伍,他们自带工具和食物,白天干累了晚上就躺在工地睡。“就这样加劲干、拼命干、热火朝天地干,只用了100天就完成了任务。”

  图为工作人员向香港青少年介绍东深供水工程概况。

  现在,廖瑞光最喜欢与家人一起在深圳水库边的绿道散步。每当天清气朗的日子里,他喜欢眺望水库中那两个小岛,那里有他未出生前的家,他的父亲曾在那里种下柠檬树。“听奶奶说搬迁之前,我们家刚建好一间房,还开垦出了一些田。”廖瑞光说,虽然家人多少有些不舍,但因为政府解决了6个村寨村民的安置问题,还包干到户解决人口耕种地,“即便一夜之间拆除900间房,那些原村民们依然是安心和放心的”。

  有人质疑搬迁到底值不值?廖瑞光把现在的水库新村航拍照片和旧照片放在一起对比说,“你看现在的水库区风景优美,又紧连着梧桐山,这就是绿水青山啊!我们正享受着囯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富足生活。”廖瑞光认为,水库村集体搬迁是“牺牲小我”、造福万千子孙后代的丰功伟绩。“供水的问题解决了,香港能有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值了。”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深圳水库所在的罗湖区正在开展向“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学习的活动。中共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表示,罗湖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全力支持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源保护区管理工作,为深港供水提供良好环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嘉伟 严圣禾)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嘉伟 严圣禾;深圳特区报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陆海事部门在台湾海峡西侧水域开展联合巡航

  •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2024-03-28 12:36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4-03-28 09:54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2024-03-28 09:34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结果表明,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2024-03-28 09:33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4-03-28 09: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2024-03-28 09:31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2024-03-28 09:25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2024-03-27 10:22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2024-03-27 10:21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2024-03-27 10:20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
2024-03-27 10:18
一群“麦哲伦”式的实验物理学家正在高能物理的版图上开疆拓土。而玻色子的发现,正在指向新的“盛宴”。
2024-03-27 10:16
作为古生物学家,徐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云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
2024-03-27 10:15
近期,12P/Pons-Brooks彗星(以下简称12P彗星)成为全球瞩目的对象,我国不少天文爱好者成功观测并拍摄到这位“天外来客”。
2024-03-26 03:25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
2024-03-26 03:20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阶段,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是否会对春耕、农作物造成影响?
2024-03-26 10:16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张璐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抗结核新靶标Rv3806c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2024-03-26 10:16
25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在渤海超5000米的地层钻探发现一口高产油气井,测试日产油气当量近1400立方米,创造了我国海上深层油气探井日产最高纪录。
2024-03-26 10:15
“绝对安全”的通信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之一,从摩斯电码到电报、传真,从移动电话到网络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各类安全隐患,与通信安全相关的技术一直是科技界、产业界的重点攻关方向。
2024-03-25 10:47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制的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14.8粒子微安流强、224兆电子伏能量的束流在靶稳定运行,创造了国际同类装置运行束流参数的最高流强纪录。
2024-03-25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