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共产党对我太好了,好的没法说,我老伴去世早,从今年正月里就在互助站吃饭,这里的大师傅手艺好,做的饭菜香,比我一个人在家里吃饭强多了。村里的老年人在一起打扑克、下棋,说说笑笑,红火热闹,一天过得可高兴哩!”山西大宁县三多乡茨林村80岁的冯翠莲老人说起在养老互助站的生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午饭 侯耀强摄
这里只是三多乡开展养老互助服务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他们立足当地实际,聚焦老年人所需所盼,以“互助养老”为依托,以“邻里守望”和“志愿服务”为纽带,通过编织一系列有温度、重品质的养老服务网,打造养老服务“幸福样本”,让留守老人们由衷地绽放出最美笑脸。
“一顿热饭”为老人暖胃
“我家的孩子们都外出打工,我天天在这里吃午饭,一顿饭只出一块钱,饭菜花样很多,我们村这个养老互助站真好!”说起去年办起来的“养老互助站”,三多乡连村留守老人单五斤一连用了三个“好”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连村是大宁县三多乡东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在村人口 117 人,其中,75 岁以上的留守老人 17 个。去年以来,他们在三多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整合各级资源,创新打造“养老互助站”模式,充分利用农户自愿提供的房屋场地,规范配置互助站基础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便利的用餐服务,让村里的老年人真正实现了“抱团过晚年、养老不出村”,成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连村的留守老人们在养老互助站就餐。侯耀强摄
2024年8月21日,连村养老互助站正式启动。每天中午共有17位留守老人前来就餐。这里按照老人自愿的原则,为年满75周岁以上有就餐意愿的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服务。就餐的老人们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只需交纳一元钱,就能享受到美味的饭菜。“我们村的养老互助站成立以来,一切为老年人着想,照顾的周到细致,还给我们老年人定期量血压、血糖,测心率,解决了许多健康问题。”中午12点,前来就餐的留守老人景如林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说出了心里话。
养老互助站不仅关注老人的饮食,还建立了老年人档案,村委组织村医每周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测。同时,开展爱心公益剪、邻里互助、以到村大学生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志愿者服务小队活动,全方位提升老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这里,服务人员由老人们共同举荐,他们定期体检,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陪伴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让老年人在护理员的“亲情”陪伴下颐养天年。
一个小小的养老互助站让孝顺之风吹遍连村,文明礼仪蔚然成风。老人们日子过好了,干群距离拉近了,如同鱼水之情关系更加融洽。它不仅是老人们的幸福家园,更是连村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多重服务”让老人顺心
在茨林村的养老互助站门口,68岁的王大爷刚理完发,正和老伙计们下棋。“以前头发长了要县城去理,现在站里就有人为我们理发,太方便了。”村支书笑着补充:“养老互助站为老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下雨天接送老年人来吃饭,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村的志愿者还给他们送餐上门。”
医务室里,村医正在给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墙上贴着每位老人的健康档案。“李叔您的血压还是有点偏高,建议您多运动锻炼,少吃油腻和高盐食品。”这样的叮嘱每天都在重复。
如今,这份贴心服务还增添了科技的温度,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多发、安全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三多乡和移动、电信等公司协调开发智能终端,建立老年人居家呼叫及应急救援平台:“大娘,这是为您办理的“银龄守护卡”现在给您送过来,给您讲下怎么使用,1号键是子女电话,2号键是紧急求助、3号健是……”一位志愿者拿着“银龄守护卡”给老人演示。这张小小的卡片能上传实时位置、求助信息,还能双向通话、远程问诊,就像给老人安了个“平安符”,让孩子们在外打工再也不用操心老人的安全,心里也踏实。
志愿者上门为留守老人打扫卫生。侯耀强摄
除此之外,三多乡还创建了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洗衣做饭、代买代办、应急帮助、打扫卫生等,并通过为养老互助站的老人提供居家清洁、心理疏导、陪同就医等服务,营造爱老、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邻里守望”让老人安心
在南堡村采访,支部书记冯福华说他正忙着协调阿龙村的养老互助站建设:“争取年底所有自然村全覆盖,让每个老人都能吃上热乎饭,有个好去处。"
一份爱心传递,如春风拂过心田, 温暖留守老人。三多乡着力强化群众互助,构筑乡村温情守望圈,养老互助站成了贴心的“老年食堂”——由村民推举出有责任心的人来服务。
太仙河村75岁的退役军人贺家财,青年时期在部队干过炊事员:“贺师傅做的油条,比城里早餐店的香多了。"一位老人的夸奖让老贺笑得合不拢嘴,村里还与在养老互助站就餐的老人、子女签定三方协议,让老人和子女们都放心,这个农家小院里的养老互助站撑起了10多位老人的幸福晚年。去年,中电农创科技有限公司还在院外的大树下修了凉亭,老人们吃完饭坐在这儿聊天,风里都带着笑意。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结对的暖意更是在三多乡的这些村里流淌,他们把在养老互助站就餐的老人们结成互助对子,每两人或三人一组,倡导邻里之间“每天一声问候、每周一次探访、急事随叫随到”通过一天一敲门,一天一见面的方式随时关注彼此动态,建立更紧密的邻里关系。
茨林村77岁的张继英说:“村里的妇女主任和我是邻居,每天抽空还过来给我打扫卫生,每隔一段时间给我剪一次头发,真的就和亲女儿一样。”
茨林村的五保户孙平山和孟祥科两位老人在养老互助站就餐,每天中午一起来吃完饭,下午又一起回家,“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到了晚上,两位老人一起说说话、聊聊天,讲讲村里发生的新鲜故事,长期的朝夕相处,他们结下了亲密无间、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在一个个干净整洁的院落里到处暖意融融,充满着欢声笑语。三多乡的9个养老互助站,像一双双温暖的手,把75岁以上的老人揽入了怀中。
暮色渐浓,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互助站的灯光依次熄灭,老人们互相搀扶着回家,笑声在巷子里久久回荡。这一碗碗热饭,一次次陪伴,正编织成一张温暖的养老网,服务人员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声问候、每一次关怀,都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的银河,让三多乡的“夕阳红”愈发灿烂。
采访手记:
在三多乡的几天采访里,最动人的不是逐步健全的养老设施,而是老人们端起饭碗时喜悦的神情。就像太仙村委会主任马润生主任说的:“虽然只有一块钱的饭,却能做出家的味道”,南堡村支书冯福华讲:“这是良心工程,得捧着真心干”,这些朴素的话里,藏着乡村养老最珍贵的密码。
当看到退役军人老贺把部队的炊事手艺用到给老人做饭上,看到茨林村的志愿者帮助瘫痪老人剪指甲时的耐心,看到银龄卡上跳动的平安信号,我们突然明白:养老服务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制度条文,而是由无数双温暖的手、无数句贴心的话编织成的“爱心网” 这张网里,有对老人的敬重,有邻里间的守望,更有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生动诠释。
或许这些村落的养老设施还不完善,但那份”一个都不能少”的坚持——让摔了跤的冯曲莲有饭吃,让患了脑梗的张旺有人扶,让闹别扭的老弟兄重归于好——恰恰是乡村养老最动人的画面,正如一位老人说的:“这儿的饭菜香,我们心更暖。”(侯耀强 张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