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屋檐上的文脉 | 古建修缮——用匠心守护文化瑰宝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西> 时政要闻 > 正文

屋檐上的文脉 | 古建修缮——用匠心守护文化瑰宝

来源:黄河新闻网2024-07-07 16:38

c96296faf8f6626c83ac1b70039628a4_13255757_caff1c20-b337-4d1c-81d4-586808bee507.jpg

  “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兰立强 摄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兰立强张旭)中华大地,寺观庙宇如繁星般闪耀,从不匮乏。在山西运城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同样林立着数量惊人的古建,它们如同岁月的守望者,默默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其中在运城永济市的西南方,崇山峻岭中,就有一座倚山而就,幽林拔翠,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千年古寺——万固寺。

  万固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中条第一禅林”。寺内现存有不少古代建筑和文物,主要有多宝佛塔、无梁殿、药师洞等。2019年10月,永济市万固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自然侵蚀,以及汛期强降雨影响,给万固寺带来了严峻挑战。寺庙的建筑外墙剥落,无梁殿及南北耳房屋面漏雨,北耳房窑洞券顶开裂,药师洞后檐护坡滑落,多宝塔的塔尖更是杂草丛生,导致塔顶的砖头松动掉落,严重威胁着这座古建筑的安全与完整。

  万固寺一角。兰立强 摄

  面对这一状况,永济市文物保护中心对万固寺进行了抢险修缮及保护传承工作。

  “我们从2023年9月,便开启了万固寺抢险修缮工程,截止到2024年7月份,抢险修缮部分已顺利完工。目前,我们正在对万固寺进行保护修缮工作。”永济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万固寺整体修缮工程包括对寺庙建筑主体的结构加固、外墙修复、塔顶清理与维护等多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精心的保护修缮措施,旨在恢复万固寺昔日的辉煌,使其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为后人展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修缮中的万固寺。兰立强 摄

  为全面了解修缮工作进展,近日,记者专程探访万固寺。

  从永济西下高速,不到10分钟便来到了万固寺的山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巍峨耸立的多宝塔,此刻,塔的四周密密麻麻地搭建着坚固的脚手架,仿佛给这座古老的塔披上了一层坚实且厚重的防护铠甲。

  从后门踏入,便直接来到了无梁殿前,只见杨志杰等四位工匠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无梁殿外墙的修缮工作。

  工匠在认真填补砖缝。兰立强 摄

  “勘察记录、制定方案、表面清理、缝隙处理、部位修复、加固防护、表面涂层……”杨志杰告诉记者,修缮千年古建的原则是要确保“修旧如旧、建新如故”,所以修缮时的工序很复杂。

  谈话间,记者看到,在烈日的炙烤下,工匠们的额头布满了豆大的汗珠,汗水顺着脸颊不住地滑落,折射出晶莹的光芒。他们正使用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填补着墙体上的裂缝,“每一处填补的材料都经过精心调配,竭力追求与原有墙体的材质和色泽完美融合。”

  修缮现场,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工匠们手中的工具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指挥人员为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不时发出洪亮的呼喊声,还有材料运输时产生的摩擦声,相互交织融合,宛如一首激昂奋进的交响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久久回荡。

  工人正在加固安全网。兰立强 摄

  无梁殿对面便是多宝塔,多宝塔外围已被精心架起保护设施,为修缮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进入塔的内部,逼仄狭小的空间仅能勉强容纳一人通过。沿着塔内盘旋而上的阶梯来到第八层,在通往第九层时则需要依靠工匠们搭建的脚手架艰难爬上去。

  来到塔顶,放眼望去,由于长时间的自然侵蚀以及塔尖上肆意生长的繁茂植物,致使不少砖头松动掉落。

  工匠在万固寺多宝塔塔顶进行修缮作业。兰立强 摄

  工匠张俊成与师傅张振义围绕着塔尖,神情专注地探讨修缮方案。“我们先对塔尖进行勘查、清理,这样能更直观地确定方案。”当被问及做这项工作的感受时,张俊成郑重其事地告诉记者:“我感到无比自豪,每一次修缮都是与历史的对话,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巧夺天工的技术。通过我们的修缮,尽可能地还原千年古塔最初的面貌,让世人能够继续领略到古建筑的魅力。”

  修缮中的多宝塔。兰立强 摄

  塔顶的微风轻轻拂过,工匠们的衣角随风飘动。他们的脸上虽淌满汗水、写满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执着。在他们身后,是辽阔无垠的天空和连绵起伏的中条山脉,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修缮之旅。

  工匠们在万固寺进行修缮作业。兰立强 摄

  古老的万固寺如同一位沉睡已久的老者,在现代工匠们的巧手下逐渐苏醒,正一点一点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次保护修缮,不仅仅是对一座古老建筑的拯救,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守护。

  期待修缮完成后的万固寺,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继续见证岁月的流转,传承历史的记忆。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强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督促连锁餐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只开店、不管店”问题;“旧国标”电动自行车全面停售……12月新规,一起来看!
2025-11-28 17:11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