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屋檐上的文脉 | 对话古建 “檐”语深深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西> 时政要闻 > 正文

屋檐上的文脉 | 对话古建 “檐”语深深

来源:黄河新闻网2024-07-04 11:26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牛牧瑶)如果说古建是历史凝固的音符,那么三晋大地就是中华文明最优美的乐章。山西,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深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如今,被年轻人花样解锁,“玩转古建”成为时尚新潮。在云冈石窟,与千年大佛时空击掌;在晋祠博物馆,和圣母殿前木雕盘龙一同“比耶”;在平遥古城,扮演一回晋商少奶奶……当国潮遇上古建,当“Z世代”邂逅千年瑰宝,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就这样热烈展开。

  “古建屋顶,艺术感拉满”

  “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审美。”色彩瑰丽的琉璃构件、巧夺天工的斗拱、美轮美奂的藻井……让山西古建的美藏不住了。“作为山西人,我们有这么多美的古建,我感觉很自豪。”博主@太原冯火火感叹说。

7ab1cd79315b4ace2399ab9d783955b5_13242226_7dcd78db-04f7-4b1a-9e96-9aed953da071.jpg

  张壁古堡空王行祠。李炳仪摄

  走进张壁古堡,在空王行祠仰望,顶部的明代三彩琉璃在夕阳的映射下光彩夺目。绿色的鸱吻、蓝色的脊兽、黄色的垂瓦构成一幅美丽的“顶上”画卷,这些琉璃构件除了让建筑屋顶更有“颜值”外,还具有更强的实用功能。“古人的屋顶用的主要是陶片,吸水性强,不利于排水,采用琉璃,更能保护屋顶减少雨水侵蚀。”介休市博物馆副馆长段青兰说。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牛牧瑶摄

  木结构建筑是山西古建的优秀代表。斗拱,也被称为木构古建的“灵魂”。斗拱的存在,不仅能提高房屋抗震效果,还能利用特有结构,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在平遥镇国寺,记者看到万佛殿的斗拱用材巨大,外檐斗拱的整体高度约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如展翅高飞的雄鹰,颇具特色。“斗拱是中国古建的‘专利’,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技艺。”博主@江北对记者说。历经岁月的风雨,朵朵斗拱,仍如花卉般绽开在古建上,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

  近日,“我为什么在山西总是仰着头”一则话题上了热搜。因为不抬头,你可能会错过“天花板上的风景”。五彩斑斓的平棊、制作精巧的藻井……无一不体现古人在营造建筑时的匠心独运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山西也因古建之美频频出圈。据小红书副总编辑朱厚真介绍,现在的年轻人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探索和体验山西,佛光寺的狗、大云寺的猫咪、五台山的黑狐,探访古建的思路不断被打开,古建博主们分享的“小众玩法”“独特机位”,更是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檐上‘显眼包’,大有深意”

  在山西古建上,游客会发现屋顶有动物驮着葫芦宝瓶等装饰构件,在屋脊上,还排列着各种走兽,这些装饰物蕴含具体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祖先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同时,一些走兽形象甚至表达了对后世的警醒。

  张壁古堡可罕王祠的屋脊正中央有一只狮子、一只大象分别驮着葫芦,象征着“四象太平”,中间的小楼房供奉姜子牙,希望家宅安宁。而真武殿屋顶的三个葫芦宝瓶较大,张壁古堡导游袁聪敏介绍说,古人会在这葫芦里装满五种谷物,取“五谷丰登”之意。

  皇城相府屋檐走兽。孙宇佳摄

  说到文物界的“显眼包”,屋顶上神兽定占有一席之地。山西古建上的神兽造型生动、形态各异,不失为“檐上一景”。这些神兽中最“亮眼”的就是鸱吻。鸱吻一般被放置在屋顶正脊两侧,鸱吻张嘴吞脊的形象,也被古人认为具有吞云吐雨的作用,能够为建筑避雷防火。脊兽的顺序一般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加上骑凤仙人共有十一个。在古建筑中,对脊兽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兽数为单数,走兽数量的多少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级而定,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礼制规范。

  介休市博物馆的脊兽。牛牧瑶摄

  介休市博物馆有一位“网红”,名为獬豸,因可爱的表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獬豸,相传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也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我很喜欢这个形象,来介休市博物馆游玩,必须打卡这个神兽。”视频号博主张丽斌对记者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神兽也走下屋脊,年轻人把它们做成表情包等形象,活跃在社交网络上。

  “逛千年古建,真的涨知识”

  游客在游览平遥古城时,会发现在县衙大堂的匾额上,书写着三个大字“亲民堂”,与常见的书写不同,这个民字多了一点。平遥古城景区讲解员牛芬告诉记者,这样书写是为了告诫官员要“爱民多一点”。这种书写方式在山西古建的匾额和对联中多有出现,人们可以从中领悟深刻的文化意涵。

  平遥古城。牛牧瑶摄

  匾额是山西古建的重要构成,是古建文化的“点睛之笔”。除了匾额,山西古建的其他部分同样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在平遥镇国寺,记者看到在殿梁上,有“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的墨迹,证明该殿是我国五代北汉时期的原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扶梁功德签,记载了修缮大殿的捐款人的相关信息。“这些文字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提供了资料。”博主@太原冯火火说。

  祆神楼。李宏摄

  从山西古建上,也可以看到东西文化传播和融合的影子。介休市的祆神楼是祆教的建筑,在部分斗拱上有骆驼头和牛头形象的装饰,体现了波斯宗教的动物崇拜。在张壁古堡的三大士殿,柱子上端两侧分别是龙头和象头,龙是道教的象征,象是佛教象征,这种建筑特点反映了当地两种宗教文化融合的趋向。

  “山西不仅有好风光,更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山西古建的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我将和其他博主一起,用镜头记录山西古建,用短视频宣传山西古建,向观众呈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博主@江北说。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锦绣初冬

  •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举行 共话滨水城市未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