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屋檐上的文脉 | 对话古建 “檐”语深深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西> 时政要闻 > 正文

屋檐上的文脉 | 对话古建 “檐”语深深

来源:黄河新闻网2024-07-04 11:26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牛牧瑶)如果说古建是历史凝固的音符,那么三晋大地就是中华文明最优美的乐章。山西,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深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如今,被年轻人花样解锁,“玩转古建”成为时尚新潮。在云冈石窟,与千年大佛时空击掌;在晋祠博物馆,和圣母殿前木雕盘龙一同“比耶”;在平遥古城,扮演一回晋商少奶奶……当国潮遇上古建,当“Z世代”邂逅千年瑰宝,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就这样热烈展开。

  “古建屋顶,艺术感拉满”

  “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审美。”色彩瑰丽的琉璃构件、巧夺天工的斗拱、美轮美奂的藻井……让山西古建的美藏不住了。“作为山西人,我们有这么多美的古建,我感觉很自豪。”博主@太原冯火火感叹说。

7ab1cd79315b4ace2399ab9d783955b5_13242226_7dcd78db-04f7-4b1a-9e96-9aed953da071.jpg

  张壁古堡空王行祠。李炳仪摄

  走进张壁古堡,在空王行祠仰望,顶部的明代三彩琉璃在夕阳的映射下光彩夺目。绿色的鸱吻、蓝色的脊兽、黄色的垂瓦构成一幅美丽的“顶上”画卷,这些琉璃构件除了让建筑屋顶更有“颜值”外,还具有更强的实用功能。“古人的屋顶用的主要是陶片,吸水性强,不利于排水,采用琉璃,更能保护屋顶减少雨水侵蚀。”介休市博物馆副馆长段青兰说。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牛牧瑶摄

  木结构建筑是山西古建的优秀代表。斗拱,也被称为木构古建的“灵魂”。斗拱的存在,不仅能提高房屋抗震效果,还能利用特有结构,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在平遥镇国寺,记者看到万佛殿的斗拱用材巨大,外檐斗拱的整体高度约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如展翅高飞的雄鹰,颇具特色。“斗拱是中国古建的‘专利’,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技艺。”博主@江北对记者说。历经岁月的风雨,朵朵斗拱,仍如花卉般绽开在古建上,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

  近日,“我为什么在山西总是仰着头”一则话题上了热搜。因为不抬头,你可能会错过“天花板上的风景”。五彩斑斓的平棊、制作精巧的藻井……无一不体现古人在营造建筑时的匠心独运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山西也因古建之美频频出圈。据小红书副总编辑朱厚真介绍,现在的年轻人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探索和体验山西,佛光寺的狗、大云寺的猫咪、五台山的黑狐,探访古建的思路不断被打开,古建博主们分享的“小众玩法”“独特机位”,更是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檐上‘显眼包’,大有深意”

  在山西古建上,游客会发现屋顶有动物驮着葫芦宝瓶等装饰构件,在屋脊上,还排列着各种走兽,这些装饰物蕴含具体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祖先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同时,一些走兽形象甚至表达了对后世的警醒。

  张壁古堡可罕王祠的屋脊正中央有一只狮子、一只大象分别驮着葫芦,象征着“四象太平”,中间的小楼房供奉姜子牙,希望家宅安宁。而真武殿屋顶的三个葫芦宝瓶较大,张壁古堡导游袁聪敏介绍说,古人会在这葫芦里装满五种谷物,取“五谷丰登”之意。

  皇城相府屋檐走兽。孙宇佳摄

  说到文物界的“显眼包”,屋顶上神兽定占有一席之地。山西古建上的神兽造型生动、形态各异,不失为“檐上一景”。这些神兽中最“亮眼”的就是鸱吻。鸱吻一般被放置在屋顶正脊两侧,鸱吻张嘴吞脊的形象,也被古人认为具有吞云吐雨的作用,能够为建筑避雷防火。脊兽的顺序一般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加上骑凤仙人共有十一个。在古建筑中,对脊兽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兽数为单数,走兽数量的多少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级而定,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礼制规范。

  介休市博物馆的脊兽。牛牧瑶摄

  介休市博物馆有一位“网红”,名为獬豸,因可爱的表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獬豸,相传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也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我很喜欢这个形象,来介休市博物馆游玩,必须打卡这个神兽。”视频号博主张丽斌对记者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神兽也走下屋脊,年轻人把它们做成表情包等形象,活跃在社交网络上。

  “逛千年古建,真的涨知识”

  游客在游览平遥古城时,会发现在县衙大堂的匾额上,书写着三个大字“亲民堂”,与常见的书写不同,这个民字多了一点。平遥古城景区讲解员牛芬告诉记者,这样书写是为了告诫官员要“爱民多一点”。这种书写方式在山西古建的匾额和对联中多有出现,人们可以从中领悟深刻的文化意涵。

  平遥古城。牛牧瑶摄

  匾额是山西古建的重要构成,是古建文化的“点睛之笔”。除了匾额,山西古建的其他部分同样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在平遥镇国寺,记者看到在殿梁上,有“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的墨迹,证明该殿是我国五代北汉时期的原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扶梁功德签,记载了修缮大殿的捐款人的相关信息。“这些文字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提供了资料。”博主@太原冯火火说。

  祆神楼。李宏摄

  从山西古建上,也可以看到东西文化传播和融合的影子。介休市的祆神楼是祆教的建筑,在部分斗拱上有骆驼头和牛头形象的装饰,体现了波斯宗教的动物崇拜。在张壁古堡的三大士殿,柱子上端两侧分别是龙头和象头,龙是道教的象征,象是佛教象征,这种建筑特点反映了当地两种宗教文化融合的趋向。

  “山西不仅有好风光,更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山西古建的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我将和其他博主一起,用镜头记录山西古建,用短视频宣传山西古建,向观众呈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博主@江北说。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举行会谈

  • 习近平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共同会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2024-07-05 09:00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07-05 09:00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2024-07-05 08:59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2024-07-05 08:57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2024-07-05 08:55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
2024-07-05 06:3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2024-07-05 06:35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
2024-07-04 20:26
7月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储存环完成全环真空闭环,标志着储存环全环贯通,进入联调阶段。
2024-07-04 08:11
据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2024-07-04 08:11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
2024-07-04 08:10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发哮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2024-07-04 08:07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
2024-07-04 06:35
“极地”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2024-07-04 06: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日消息,目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80后”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4-07-03 04:45
智能检测、智慧监管、可视化粮库……粮食储备,越来越智慧化。
2024-07-03 10:24
“野外踏青也可点外卖,几分钟就能送到!”在四川成都彭州市郊外山区深处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谭晓雪打开“送吧空运”手机小程序,点了一杯咖啡。不到十分钟,一架无人机稳稳降落在面前的平台,打开货箱,一杯咖啡安放其中。
2024-07-03 04:45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
2024-07-03 10:25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4日开幕,今年大会出现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带动下的人工智能应用,正在市场上找到落地方案。
2024-07-03 10:24
该同传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正来自于不久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2024-07-02 08: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