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西武乡里庄村:以“艺术之力”唤醒“沉睡山村”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西> 时政要闻 > 正文

山西武乡里庄村:以“艺术之力”唤醒“沉睡山村”

来源:光明日报2024-05-23 08:50

  “五村是写在大地上的艺术,既有当代文化的魅力,又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5月19日,以“新时代 新文化新农村”为主题的第八届“五村播种节”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里庄村(原名五村)启幕。在村里参观体验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感慨地说,是艺术点燃了五村人的热情,让他们在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中实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

  “我们还原老旧山村的原始风貌,打造了‘PIP农耕文化综合体’,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处。”里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振业告诉记者,2017年以前,村子还是个典型的古老村落,村民们只能依靠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村里也没有像样的产业,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开犁播种

  “村里的变化,源于张国田老师的到来。”2017年4月,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时任《映像》杂志社总编辑的张国田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派驻到五村进行扶贫工作。从此,五村成了张国田最为沉醉的地方。

  在摄影人眼里,淳朴而古老的五村散发着太行山特有的气息,沉淀着别样的乡土之美。站在村口,看着清凌凌的河水从脚下流过,张国田动起了“让老村复活、兴旺,反哺、造福于村民”的心思。

保留乡村味道是五村一直的坚守。图为前沟之恋·多舍

  初到五村,张国田便发起全村义务劳动。他扛起铁锹,和大伙一起修复破旧窑洞、整治全村环境,还在废弃的山坡上种满蜀葵。这样的义务劳动不仅调动了乡亲们的积极性,更为村里营造了一道充满生机的风景。

  “我的愿望就是将这种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与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完美融合,打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乡村新貌。”张国田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在五村开发进程中,因地制宜,巧妙保留那份原始的“乡村韵味”。

五村·一脚泥巴图书馆

  在精心保留原村原址原貌的基础上,五村实现了别具一格的多元化发展。这里不仅有墙外艺术馆,展示着现代艺术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前沟之恋”民宿,为游客提供体验乡村生活的温馨场所;更有百年老房改造的、充满创意的“一脚泥巴图书馆”,让人们在乡村的宁静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此外,小庄田园综合体更是将农业、休闲与观光融为一体,为游客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乡村世界。

  数年的保护性开发和“五村播种节”的举办,这个古村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使村里传统业态得到丰富和拓展,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探访,极大地带动了村民经济收益的增长。

五村·墙外艺术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能为武乡带来什么?又能给这片土地留下怎样的印记?”这是张国田这几年常常思考的问题。

  因地处太行山深处,武乡县乡村文化艺术发展滞后。在今年的播种节上,张国田精心策划了“文化振兴乡村·武乡计划”项目,旨在打造一个乡村文化与现当代艺术相互交融的平台。张国田还利用自己在摄影界的影响力,发出“让武乡村村有展场,户户有艺术”的倡议,邀请艺术家积极捐赠自己的作品。

  “让乡村里面的老百姓,逐渐理解、吸收、欣赏,到以后可以自己去参与创作,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对老百姓的文化修养和鉴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涂向东表示,将拿出自己拍摄了十几年的《十二生肖·马》系列作品捐赠武乡。五村·墙外艺术馆首任馆长、画家铁子告诉记者:“这个计划会将艺术的种子悄悄播撒在农户及他们孩子的心田。不仅能够滋养他们的认知,更会在他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这几年,我特别欣慰的就是村民观念的改变,现在他们已经能够自觉地、自发地去创造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聊起在五村感受到的变化时,张国田说,现在老百姓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大家学文化、学技术意识逐渐增强,对子女和自身教育也更舍得投资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斌)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 西藏:拉萨举办第二届锅庄舞大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