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工智能是上海的先导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我国如何在全球 AI 竞争中掌握话语权?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发布会在交大安泰举行。多位行业专家齐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产业变革与治理路径。
全球正经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经济”范式重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主编史占中介绍,人工智能的影响力超越传统ICT技术,其技术路径和产业生态还在不断演变,与多领域融合将催生出新的科技和产业赛道。
蓝皮书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剖析其在行业应用中的潜力、问题与挑战,提出“6+3+3”框架。“6个特征趋势”涵盖技术驱动产业数据迭代、全链条智能化等;“3大融合趋势”包括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结合、量子计算与生成式AI融合等;“3个主要挑战”涉及技术伦理、通用人工智能布局、全球化竞争下的生态竞合等方面。史占中强调,AI赋能行业是技术、产业和认知的多重革命,构建AI原生型产业生态至关重要。
发布会上,各位嘉宾对蓝皮书相关模块进行解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经理窦民表示,大模型技术是中美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应强化创新、构建开源开放生态,推动AGI普惠化发展。上海市人工智能协会专家张晔指出,AI正从“辨别式”向“生成式”演进,落地需突破技术、组织模式变革和伦理治理三大挑战,AI赋能需以场景价值为导向,为行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琳马智能公司创始人章明根提出,大模型与多智能体协同推动“全数字化员工”革命,行业数智化转型要实现四重范式转变。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董事周辰认为,各国对AI监管路径不同,中国需建立“预防性合规+动态治理”框架,应对AI伦理与安全挑战。
此次发布会正值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周,吸引众多学界和业界人士参与。蓝皮书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也有助于公众了解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未来,交大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行研团队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我国人工智能成果产业化和全球治理。(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