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学是天空,是海洋;大学是深深的水,静静地流……”近日,望道讲读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办“我心中的理想大学——《大学似海》新书恳谈会”,以秦绍德新著《大学似海》为引,共同探讨“何为理想的大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史立丽介绍,《大学似海》是秦绍德教授四十多年所思所感之集成,他把大学比喻为“深深的水,静静地流”,他对大学发展的思考也如深水静流般求真务实、锲而不舍。
大学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大学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现在怎样办好大学?该书作者、原《解放日报》总编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提出两点愿望:一是要让大学充分发挥包容性,有“海”的胸怀,要让各类人才在大学里共同参与知识生产,让学术思想进行对话与交流,让学人学派可以讨论和争鸣,让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互鉴,以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一代。二是要让大学“静”下来,潜心育人、潜心科研。
与会嘉宾以“大学何为”为题,描绘各自心中理想的大学。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认为,大学教育应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被推到时代前沿理所当然。大学应根据国家人才战略的新要求,积极适应面向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认为,人类社会越发达,人文社科的作用就越大,大学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不能弱化,文理科教育要协同发展,学者、学术、学科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开放”和“改革”是校地合作的关键词。长宁区副区长顾洁燕以苏州河华政段贯通为例,分享了运用开放精神推动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创新思维打通困难瓶颈的有益经验。
“大学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进有出,有序流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吴瑞君认为,要有好的激励机制,也要有好的人才聘用制度,包括灵活多样的分类管理制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认为,大学应保持国际化,积极推进以科研合作与学术对话为基础的国际交流。
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建平中学原校长程红兵提出,大学应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思想文化“风向标”和经济发展“路标”。大学教育要跳出“内卷”文化,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成长通道。要将培养创新人才的链条向中小学延伸,积极鼓励大学教师走进中学举办各类讲座,把学生的思维、格局和胸怀打开。
会上,秦绍德向上海社科馆赠送了《大学似海》一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