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探索未至之境 拥抱无限可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要闻 > 正文

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探索未至之境 拥抱无限可能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8-24 12:59

  2023年8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深情寄语2023级本科生新生:探索未至之境,拥抱无限可能。

IMG_257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探索未至之境,拥抱无限可能》的演讲内容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交大校园,隆重举行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来自五湖四海的4800多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路培养、支持你们的父母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从踏入校门的一刻起,崭新的人生篇章和探索之旅在你们面前展开,“交大人”成为大家共同的身份标识。跨越三个世纪的交通大学,历经沧桑而坚守初心使命,栉风沐雨中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无论是百廿载厚重的历史底蕴,传承不息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情怀,还是今日稳居国内高校前列的综合实力,大师云集、创新迸发的良好氛围,美丽的校园和一流的设施……都可以成为大家爱上交大的理由。

  今年,我在给高考生的寄语中说到“东海之滨,思源湖畔,期待与你们一起,探索人生的未至之境”。“未至之境”,既是需要你们以好奇之心去探索的知识前沿,也是有待你们以坚实步伐去奔赴的壮美河山,更是呼唤你们以责任与使命意识去开创的美好未来。探索未至之境,要主动突破固有认知的局限,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激发内生动力、打牢学业基础、把稳前进方向,从而拥抱无限可能、实现人生价值。

  借此机会,我和杨振斌书记一起,和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是寻找热爱,以浓厚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动力。

  与高中相比,大学有了院系、学科、专业等划分,今后你们的知识探究、创新尝试等都将离不开学科专业。深入了解并建立起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是支撑你们向未至之境进发的动力源泉。你们在报考志愿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了专业选择,有些同学达成所愿,也有同学心存遗憾。如果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追求,那么“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则也会成为历久弥坚的信念。学校各个专业或引导大家探寻自然奥秘、或带领大家参与铸就国之重器,或守护生命健康、或致力资政启民,其中都蕴藏着可以影响或改变世界的力量,值得大家沉浸之、热爱之。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引导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大家的学术兴趣,一大批同学由此寻找到今后的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柳宇轩,大一就进入实验室进行早期的科研探索,在一场学术报告中接触到医疗机器人这一全新领域,与师长交流并深入了解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三时加入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参与项目研究,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提供康复辅助。本科毕业后,他成功入选了致远荣誉博士计划,为推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学们,大学四年极其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探索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发兴趣,寻找热爱。兴趣和热爱不会凭空降临,你们要在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中找到契合自己的方向,在深入挖掘与亲身体悟中形成准确的专业认知,领会专业使命、了解行业需求,积淀经世济民、叩问苍穹、探秘未知的无畏勇气和不竭动力。

  二是勤学不怠,以真才实学筑牢持久探索的基础。

  探索未至之境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与曲折,需要动力、毅力的支撑,也需要坚实知识基础的保障。你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进入交大后或许会发现周围“高手如林”,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难度大、要求高,学业压力扑面而来。“大一有些不适应”“一开始偶尔感到迷茫”是学长学姐们较为普遍的感受,他们大都经历过一段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学习节奏的时期,有过一个自信心重塑的过程,这些都是初入交大的“必修课”。只有沉下心来,勤学不怠、下得苦功,才能求得来“一等学问”,奠定挑战未知、攻坚克难的扎实基础。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是学校一直以来的办学传统。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学长1934年毕业于土木工程学院,在回忆交大求学时光时曾说,“物理每周小考一次,不及格的比比皆是”,便是老交大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生动反映。在严教学、高要求的鞭策之下,勤学奋进、孜孜以求成为交大学子的普遍写照,“学在交大”逐渐成为新时期学校的鲜亮名片。物理与天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章艳芳来自革命老区江西萍乡,入学后专业分流考试的倒数第一,让她一度紧张、失去信心。但她迅速调整好心态,鼓励自己“勤能补拙,只要首先攻克数、理这些‘硬骨头’,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凭着这份坚毅踏实的精神,她把图书馆闭馆音乐当作“每日歌单”,以专业第一的成绩给自己的大学四年交上满意的答卷。

  同学们,“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有勇敢探索的底气和信心。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步便是快速转变学习态度与方式,以归零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和挫折,在主动探究、笃学不倦中建构知识体系,打牢未来发展的根基。既要“根深”,深入汲取所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叶茂”,通过通识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等广泛涉猎,拓展跨学科视野,建立多元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创新突破积蓄持久能量。

  三是饮水思源,以使命意识引领长远探索的方向。

  向着未至之境的探索,既来自于兴趣,更源自于责任和使命,源自于时代和国家的召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正是你们接续奋斗、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重要阶段。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对科技和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时期,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将一份体面的工作、一种小富即安的生活作为求学目标,而是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洪流,以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追求作为矢志探索、精勤不倦的引领,在挑战未知的逐梦前行中、在为国为民的赤诚奉献中拥抱无限可能。

  127年来,一代代交大人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探索脚步从未停息。一大批治国英才、科学大师、产业巨子和文化精英从这里走出,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上留下丹心报国、笃实奋进的动人故事,谱写了“国有所需,我有所应”的慷慨壮歌。曾有人问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学长,对交大学子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吴老先是谦逊地回答“我说不好”,继而说道“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总是对的”。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融入交大人血脉的家国情怀。你们的录取通知书礼盒中有“一滴水”的摆件,既希望新交大人铭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也期待同学们把自身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就像一滴滴水融入海洋,汇聚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同学们,“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高远追求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躬身实践中确立的,希望你们主动思考并做好人生规划,把探索未知世界、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类社会作为奋斗梦想,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在勇担时代使命中把稳前行方向;也希望你们能够把情怀与责任付诸于行动,将对探索未知的期待、仰望星空的遐想、心之所向的追寻化作奋斗脚步,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在勤学善思、明辨笃行中开创人生的无限精彩!

  同学们,你们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于此,为百廿交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希望你们能够在寻找热爱中激发探索动力,在勤学不怠中打牢探索基础,在饮水思源中把握探索方向,向着未至之境勇敢出发,去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再次欢迎你们,新交大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