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用数字技术讲好非遗故事,以文旅经济助力乡村发展提质升级。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赴皖南泾县,考察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以及古籍装帧技艺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发展情况,开启一场青年与非遗的对话。
宣笔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森严现场讲解
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以及古籍装帧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的对话,探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数字化发展、品牌建设与文创经济等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深刻内涵和工匠精神。
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和古籍装帧技艺等项目是泾县的特色,也是当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和现代化影响等原因,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8道工序道道汇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其中,晒纸就是一项极其考验功力和耐力的技艺。“晒纸这项传统工艺靠的是经验,坚持靠的是工匠精神”,宣纸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汪息发说到,“师带徒是我们的传承方式,但晒纸非常辛苦,技艺的传承缺少年轻一代的关注。”他强调:“数字采集与保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实践,上手做最重要”。在谈及弘扬数字非遗与泾县文旅发展时,他认为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助力研学游等项目的开展,有效扩大了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当中来。
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团队调研时却发现,这项珍贵手工技艺却生产于一栋朴实而传统的厂房中,没有空调,没有先进加工技术,有的只是师傅们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序。“我的三个女儿都在从事这项事业”,宣笔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森严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借助数字媒体的力量,依托‘非遗进课堂’等精品项目,以直播等方式向更多人传递宣笔制作之美,但是师傅们习惯于在更为安静的环境中工作,不喜欢被镜头所打扰”。
古籍装帧技艺的县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芳(公示中)接受青年学者采访
面对如上现状与问题,调研团队与当地政府开展了非遗田野调查与研讨座谈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调研实践团队从非遗+品牌,形成品牌集群合力;非遗+数字衍生,结合前沿VR、AR技术创新产品及服务;非遗+直播带货,整合资源带动区域消费产业升级;打造更契合年轻人需求的文创产品等角度提出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天的实地调研走访,不仅让年轻一代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大国工匠”精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的动力。泾县的非遗传承实地走访调研成为了一次富有成果的实践经历,也为年轻一代和非遗传承人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