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02年春,上海交大俞勇教授带领三位本科生在享誉全球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一举拿下了全球总冠军,上海交通大学成了首个荣获该项赛事世界冠军的亚洲高校。如今,由俞勇教授带队的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640名计算机“最强大脑”从交大启航,俞勇教授“培养中国自己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梦想正在实现。
ACM学生与图灵铜像合影
曾经三次捧起ACM全球总冠军奖杯,打破欧美学校在程序设计竞赛上“—统天下”的历史……20年来,交大ACM班640名毕业生中,94%选择继续深造,直博率高达92%,33人已获海内外一流高校教职,99%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一大批在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都来自ACM班,可谓占据半壁江山。
如此傲人的成绩与俞勇教授推行“学为主导-教为引导”的导向式教学模式有着密切关系。“ACM班的学生可以成为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共同丰富课程的内容设置,这是我们学生的‘特权’。”俞勇教授告诉记者,课堂上不只是“一言堂”式传播知识,而是“群言堂”式探究问题与分享智慧。20年来,交大ACM班的课程设置始终保持每年“迭代”,无论课程设置、内容、实践都是来自学生对国内外先进理念做法的反馈。
学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
与此同时,ACM班实施“实验室—课堂—社会”的科研训练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ACM班的四个暑假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难忘的经历。”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2007级ACM班校友张伟楠回忆道:大一暑假,零计算机背景的他被安排在交大中心集中磨练算法和编程。大二暑假,他首次进入俞勇老师的Apex实验室,主攻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向,由此对搜索引擎差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三,第一次进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展实习,学会了如何独立开展和表述自己科研的方法和能力。大四,他争取到了去爱尔兰数字企业研究所(Digital Enterprise Research Institute)科研实习的机会,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的使命与职责。
“俞教授在我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我们要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学问中学做人,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森亿科技创始人&CEO张少典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医疗行业,作为估值超过千亿元公司的CEO,毕业十多年的张少典见到俞教授还是露出学生的模样:“俞教授,跟您汇报一下,我们公司今天早上刚发布了用ChatGPT自动写病历,在全行业是首创。”
“通过6年的比赛,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学生,学生能超越老师。”20年来,培养的方案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学到的知识要紧跟世界最顶尖的标准,然后慢慢有我们自己的方案。俞勇教授在培养中国自己的计算机科学家之路上,依然在不断探索中国的培养模式。(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