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舱外作业时,由于航天员处于漂浮状态,操作台无法控制精确对位,现在通过航天员在轨飞行测试,地面根据‘人因’重新设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近日,第七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聂海胜揭示了“人”在载人航天设计中的重要性。
航天员聂海胜做报告 摄影:魏娜
人因工程是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而迅猛发展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确保系统实现安全、高效和宜人的目标。
近20年来,我国在人因工程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理论和技术成果,大力推动中国人因工程发展,对于提升中国制造核心能力与工业化水平至关重要。
“长期飞行对物资管理要求极高,包括在轨食品在内,我们需要在狭小密闭的环境中,完成货运飞船送来上千个货包的拆包工作。”聂海胜说,物资管理、适居性、工具、舱外作业都是航天飞行任务中的典型人因问题。
航天员在轨期间,还要进行形体参数测量、眼手协调、脑力疲劳、操作力等人因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以解决大量适应性问题。“以工具为例,舱外作业时,航天员处于漂浮状态,因此设计适合舱外操作的工具尤为重要。”聂海胜表示,“人因设计除了能保障航天员高效、安全的工作,还能提高航天员的适居性。”
论坛现场,郭爱克院士做大会报告“脑和心智的演化观”,论坛主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做了论坛主旨报告“复杂人机系统人因安全问题”,围绕人因安全问题,提出了人机冲突假说,展示了从人、机和系统等各层面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成果。
17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企央企现场展示了人因工程领域的先进设备、脑机接口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无人机等产品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展示了国内最新的技术发展前沿。
本届论坛吸引人因工程领域专家学者、设计创新领域专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代表1200余人,围绕推进人因工程理论探索和学科交叉,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政府、学界和企业界代表提供了一个共商人因工程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产品创新设计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