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大全球排名,上海均跻身第一阵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要闻 > 正文

三大全球排名,上海均跻身第一阵营

来源:解放日报2022-08-30 11:18

三大全球排名,上海均跻身第一阵营

市民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休闲漫步。 新华社发 制图:王晨

  2012年的最后一天,《解放日报》回顾了当年的“声音定格”,其中一个声音是:“喜欢上海的理由?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长在这里。”那一年,某机构征集“喜欢上海的99个理由”,一时满城热议,一个多月内网友通过微博反馈了60多万条。一位老伯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给出的“无理由的爱”就这样定格在了报纸上。

  也是在2012年,英国杂志《经济学人》不动声色地做了一次改版,把中国报道从“亚洲”板块中剥离出来,设为一个独立栏目。主编说:“这是过去70年里,在美国专栏之后首次为单一国家增设板块。”因为中国越来越受到全球读者的关注。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自然是《经济学人》“中国”栏目中的重点。

  10年后的今天,上海用不断的发展告诉那位本地老伯和全球观察者,他们当初的“喜欢”“关注”是正确的。

  三大排名同时上升

  回望这10年,评价上海发展的角度可以是定性的,比如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全市生产总值从2.13万亿元跃升到4.32万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86万元提高到7.8万元。

  另外一个直观的评价体系是把城市放到全球中比较,看在过去10年中它的排位如何变化。这不是跟过去的自己比,而是跟同样在发展的竞争对手比,更具现实的参照意义。

  有这样三大榜单——GaWC全球城市分级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ISCDI),三者从不同维度刻画城市的能级和影响力。过去10年,上海在这三大榜单中的排名均不同程度上升。

  GaWC被誉为全球最权威的城市评级机构,GaWC排名重点不在于城市的规模,而在于勾勒它们与全球的联系,评价它们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节点”作用。在这个榜单中,上海从2012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20年(此为最新数据)的第五位。

  第二个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是权威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标准。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着重关注各金融中心的人才与商业环境、金融市场灵活度、适应性、发展潜力等指标。在这个榜单上,上海从2012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四位。

  第三个排名——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是全球港航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在这个榜单上,上海从2014年(最早数据)的第七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三位。

  上海经过10年努力,在这三个权威城市排名中,都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阵营。

  排名背后是“功能”

  不难发现,这三个榜单指向的都不是某个经济指标,看中的都不是“规模”,而是城市的某种“功能”。

  做强功能已成为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常年占据城市排名顶部的纽约、伦敦都是强功能城市。它们对内能聚集、对外能辐射,在国内、国际担纲“节点”和“链接”,这同样契合上海的目标定位。换另一个维度说,上海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这“四大功能”。

  2021年底,一则信息让上海科学界兴奋不已: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首次同时牵头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高等级奖项。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牵头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科学家上一次得此殊荣还是在18年前。

  赵东元牵头的这项研究开拓了纳米科学的新方向,被业界誉为先驱和里程碑。他却透露:“那篇关键性论文只有薄薄7页纸。”就这关键性的7页纸,引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追随,它们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共发表4万多篇论文。

  7页纸引出数万篇论文,这正是上海孜孜以求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担当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率先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基础研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形成国际领先的理念和标准,最终引领全球科创发展新趋势。

  过去10年,随着科技创新策源等四大功能的不断强化,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而这就是城市排名上升的内在原因。

  城市排名不能衡量的东西

  10年前,当人们回答“喜欢上海的99个理由”时,应该不会提到我们在此讨论的城市排名,毕竟这是个人无法切身体会的。

  因为城市排名固然能说明问题,却也遗漏了很多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没有考虑到教育质量、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没有衡量市民的勤劳、智慧,也没有衡量他们对于城市的热爱;它可以告诉我们城市发生了什么,但没有告诉我们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意味着什么。观察一座城市,排名是远远不够的。

  2022年的第一天,《解放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标题是“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欢聚共享”。它在城市排名之外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

  消息说,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广大市民期待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正式开园。这座公园里有一条400多米的“时光印记大道”,展示着这一区域的历史变迁:从钢铁工业所在地,到上海世博会承办地,再到如今人民共享大公园。

  这何尝不是一座城市的10年变迁史:经济发展,功能转换,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让人民共享。(记者 宰飞)

  原标题:

  GaWC全球城市分级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

  三大全球排名,上海均跻身第一阵营

  过去10年,随着科技创新策源等四大功能不断强化,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